據報導,國民黨立委牛煦庭等人主張針對勞工試用期法制化,且試用期薪水不得低於應聘工資80%等引起討論,學者對此認為,允許勞工在試用期間薪資較低恐有同工不同酬問題,不需節外生枝。
文化大學法律系教授邱駿彥,目前多數法院對試用期權利義務有共識,加上勞動部函釋已足夠處理,其實不需要特別在勞基法中再針對試用期做規範,若硬要法制化且又准許試用期薪資較低,可能有同工不同酬的問題,「不要節外生枝比較好」。
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則說,法制化可能變成讓新進勞工「不論能力好壞」一定要有試用期,試用期是雙方磨合的過程,不代表試用期間的勞工能力就會打折,「不同意薪資必須打折的構想」。
(See:中央社,2024/4/30,試用期法制化?學者:恐同工不同酬、不需節外生枝)。
除了試用期很可能會產生"定錨效應",讓新進勞工被迫只能領低薪外。針對藍委提廢止一例一休,全面推動週休二日,也讓學者看不下去,對勞工實質效益不大,作秀成分居多。
文化大學法律系教授邱駿彥受訪表示,一例一休已經施行好長一段時間,現在不適合再做變動,勞資未來的發展還有很多新的議題可以討論,立法部門等不應該為了搏版面或奪聲量而去提出這些老掉牙的問題。
(See:三立新聞,2024/5/2,藍委提案試用期8成薪 學者:淪搏版面議題)。
根據報導,藍委牛煦庭等提案「試用期8成薪」,因社群平台瞬間炎上,被質疑,再度將台灣帶往低薪,恐將使過去起薪22K現象再現,被民眾罵爆後,牛煦庭隨後大轉彎,決定拿掉草案中試用期薪水不得低於80%的規定。
(See: Newtalk新聞,2024-05-01,藍委牛煦庭提案「試用期8成薪」被民眾罵爆!態度大轉彎 反怪綠超譯、鏡週刊,2024–04-30,修《勞基法》被轟22K再現 牛煦庭釋疑提新解方)。
所謂"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又稱"錨定效應",指人在做決策時,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此等片段資訊所左右或支配,導致將此做為定錨的基準點,傾向於利用此片斷資訊(錨點),快速做出不當或錯誤的決定。乃是心理學上所謂"認知偏誤"的一種(See:定錨效應-維基百科)。
這是心理學上所謂"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的一種,指人在判斷中偏離規範(norm)或理性的現象,導致做出不正確或不合邏輯等廣義非理性的判斷。1996年,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阿莫斯·特維斯基(Amos Tversky)發表論文,表示認知偏誤對臨床判斷、創業、金融和管理等領域具有有效的實際意義(See:認知偏誤-維基百科)。
因受社會快速變遷、網路科技發展的推波助瀾,一切求新求快,卻忽略了穩健與妥適,導致形成"速食民主"、"淺碟文化",甚至於竟有"有聲量就是好聲量,不管正面或負面"的論調與作為。
可是,"民主政治"、"立法議題",均事關重大,非同小可,尤其,立法議題所涉人事物等,均牽連綦廣,往往對某些人有利,就對其他人不利,因此,探討思考時,均應力求穩健與審慎,不宜倉促與草率。
周星馳電影《功夫》裏,火雲邪神言之夸夸宣稱:"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
可是,在《功夫》最後,周星馳即主角阿星終究是以"深沉渾厚的內功"戰勝火雲邪神。
剛剛辭世的心理學大師丹尼爾·康納曼一再告誡我們,人類容易遭受"認知偏誤"的影響,做出不當錯誤的決策判斷,因此,針對重大議題,要特別小心留意,要多所深思慢想!
總結來講,根據康納曼對我們的提醒,要想決策趨避風險,要用理性思考駕馭直覺,要深思熟慮、審慎思考、三思後行,慢想會讓決定更好,慢慢想、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