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法》三讀通過,反映社會實況的改革

《最低工資法》三讀通過,反映社會實況的改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立法院於去年底終於三讀通過《最低工資法》,這一拖就是七年有餘,趕在小英下台前半年完成許下的勞動政見。無論你是勞方或是資方都應該對此法有一定的關注,雖說此法仍有改善空間,但要用法律去做平等的天平秤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過去勞資「協商」(喊)出來的最低薪資,現在終於有了法源依據與規範。這次在長年關注勞權的《台灣勞工陣線​協會》講座分享下,對此法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在最低工資立法之後的工資政策,政府還能怎麼做?

在最低工資立法之後的工資政策,政府還能怎麼做?

立法精神與依據

  1.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CESCR)第7條:

本公約締約國確認人人有權享受公平與良好之工作條件,尤須確保:所有工作者之報酬使其最低限度均能:

(1)獲得公允之工資,工作價值相等者享受同等報酬,不得有任何區別,尤須保證婦女之工作條件不得次於男子,且應同工同酬

(2)維持本人及家屬符合本公約規定之合理生活水平

  1. 勞基法第21條: 工資由勞雇雙方議定之。但不得低於基本工資。
  2. 最低工資法第1條:
為確保勞工合理之最低工資,提高勞工及其家庭之生活水準,促進勞資和諧,特制定本法。

可改善空間

  1. 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鍰過低,恐無法有效遏止違法情事,約束力低,相比國外違法有刑事罰則或高額罰鍰。
  2. 此次明定調整指標(應參採指標: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CPI)及其餘10項得參採指標,看似確定了標準,實際上縮小並限定了討論範圍,若未來有未列入消費者物價指標外的其他生活成本項目,是否限縮彈性見仁見智。
  3. 最低工資審議會議委員出席與立場的中立性,得參考最低工資法真的有利於勞方嗎?
  4. 最為人詬病的大概是《最低工資法》未明訂工資的項目,雇主仍有漏洞可鑽?!

未來方向

有系統地針對各產業定期進行工資協商,並讓勞資雙方都可以獲得最低工資相關的即時資訊。同時加重此法的罰則,讓勞方拿回雇主應核發的最低工資差額,維護自身權益。最終朝向薪資公平、透明的願景目標。

對於此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們,勞陣接下來還有一系列的薪資透明系列講座分享,趕快點我免費報名聽起來!

延伸閱讀

avatar-img
賣時間的男孩
54會員
224內容數
時間有價,這裡談社會企業、食魚教育、商業思維,將生活用時間下釀,陪你一起學習與成長,我先乾,你隨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賣時間的男孩 的其他內容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5/5《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
時序拉回去年12月,在 社會性農場初探過後,很幸運的有了再訪的機會,這次由思凡社會性農場在肯納莊園籌辦的森林餐桌-星光下的饗宴,以貼近生活的食物作媒,分享肯納家庭的故事,透過「食」與「療」的雙向建立,讓我們得以窺探肯納家庭部分的生活樣貌。
今年10月初,因為「社會參與」的課程,跟著研究所的小夥伴們一同來到位在桃園大溪的「思凡農園」,認識了創辦人崇軒,聽他娓娓道來農場的長遠規劃及期許。抵達農園的交通興許不甚方便,卻也不是什麼難抵達的地方,倒是像久久未歸的鄉下老家,私藏的一片靜謐,與簡單規整的植栽相佐,足以待上一整個下午。
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長者總總的需求與問題一直都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議題。我們來看看銀色大門專案行銷經理明慧為何毅然決然跳入陌生的社創領域,運用社企精神與科技創新,做出不一樣的老人送餐服務。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5/5《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
時序拉回去年12月,在 社會性農場初探過後,很幸運的有了再訪的機會,這次由思凡社會性農場在肯納莊園籌辦的森林餐桌-星光下的饗宴,以貼近生活的食物作媒,分享肯納家庭的故事,透過「食」與「療」的雙向建立,讓我們得以窺探肯納家庭部分的生活樣貌。
今年10月初,因為「社會參與」的課程,跟著研究所的小夥伴們一同來到位在桃園大溪的「思凡農園」,認識了創辦人崇軒,聽他娓娓道來農場的長遠規劃及期許。抵達農園的交通興許不甚方便,卻也不是什麼難抵達的地方,倒是像久久未歸的鄉下老家,私藏的一片靜謐,與簡單規整的植栽相佐,足以待上一整個下午。
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長者總總的需求與問題一直都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議題。我們來看看銀色大門專案行銷經理明慧為何毅然決然跳入陌生的社創領域,運用社企精神與科技創新,做出不一樣的老人送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