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現在外食外送很方便,自己煮的也不是多美味,但我只是,想要讓我的孩子記得家的味道。
小時候我爸媽偶爾會在週末炸蚵仔或是炸蝦。爸爸細心處理好每一隻大蝦、每一顆蚵仔後,把麵粉、蛋液、麵包粉的生產線排好,我們小孩一人挑一個位置,我最喜歡負責沾麵包粉,脆脆的手感令人滿懷期待。一批一批炸好起鍋,我總是守在桌邊捏小塊的偷吃。
一家人圍著餐桌一起吃飯,是我對幸福家庭的定義之一。
這是一個便利的社會,所有事情都可以外包。
我向一位很喜歡又尊敬的媽媽前輩學到了 #親職外包 這個詞。但多數人將親職外包實在不得已。
我很認真思考過,如果台灣能夠將多數職業的工時縮短,讓人們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照顧自己,這社會也許少了一點點方便,但肯定會多一些幸福。
這樣的念頭馬上被自己打槍,因為我知道只要市場上有任何需求出現一丁點的空缺,馬上就會有願意犧牲家庭犧牲健康的人把握商機,承包各種能夠外包的事務。
而我做不到將親職外包,連三餐都硬要自己來,小孩也不去安親班;與其花時間在事業上,我更多是為家庭付出。
於是我成為了家中的 cost center(畢竟我微薄的收入比不上先生的),支持著老公這個 profit center,用我的學經歷與時間,為這個家累積無形的資產:孩子的陪伴與教養、一家子的身心健康、家人之間的感情。
用我的學經歷與時間,為這個家累積無形的資產
是啊我已經很幸福了,但我還是相信社會可以更好。
如果社會問題追根究底來自於教育,而教育最終還是得回歸到家庭發揮應有的功能,那麼,是不是應該讓親職成為人們願意投入、投資的一件事呢?也許只需要從尊重與認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