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在養育過程中顯得格外真實。近日,阿嘉帶著兒子外出購物時被一位陌生人撞到,而一旁拿著平板看影片的兒子頭抬都沒抬,完全沒反應。這件事讓阿嘉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問題。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小霖身上。那天小霖帶著女兒小美去賣場,有一輛推車撞到小霖的手肘,他痛得大叫。小美在旁邊,沒有一句關心的話。小霖問:「小美,妳沒看到爸爸很痛嗎?怎麼不來幫忙呢?」六歲的小美回答:「爸爸你要堅強。」這句話讓小霖愣住,意識到這是他平時對小美常說的話。單親爸爸小霖回想,因為希望女兒獨立堅強,所以當小美在外面摔倒或遇到困難時,他總是對女兒說:「要堅強,不要哭。」沒想到這句話深深影響了女兒,她也用同樣的方式回應父親。當阿嘉和小霖聊到這些事,阿彬馬上提到他從小被父母教育要獨立自主。小學時他被送去實驗學校住宿,他回家時父母就帶他去買東西、吃大餐,沒問他「過得好嗎?」遇到事情,爸媽要他「學會照顧自己」,阿彬覺得長大後的自己「是冷漠嗎?」他說不上來。他對父母有莫名的疏遠,也不太回應父母的需求,心裡總是出現從小到大父母的叮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阿彬感嘆:「我這麼對待父母,其實也是從他們那裡學來的。」
我們一陣緘默,小勝幽幽地說:「我還期待被送去住宿哪,我從小被罵,因為太皮、太愛玩了,小時候每次受傷,我媽總是先責備我,讓我覺得受傷是一種錯誤,甚至覺得自己很羞恥。久而久之,我學會隱藏情感,不願向家人尋求幫助和支持。我想我是怕被罵吧,感覺自己是不被媽媽喜愛的孩子。我也不太會表達自己的難過。」
父母非常愛孩子,期望孩子堅強獨立負責,長大後成為社會棟樑,同時希望孩子能關心父母、照顧他人,與父母保持融洽的關係。但為何孩子的態度是「自我中心」呢?
父母期望孩子能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這是教導「負責」、學會獨立應對困難,這些目標並沒有錯,甚至是必要的,因為孩子終究得離巢。然而,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傳達這些價值觀。如果僅僅強調堅強獨立負責,而忽視對孩子的情感支持和理解,他們可能會感到孤立和缺乏關愛,孩子不知道他們能依賴父母的支持和關愛。因此,父母需要示範「如何表達情感、如何關心他人」。
「表達情感和尋求幫助並不代表軟弱。」阿嘉說,「我應該少黏手機,多帶兒子去戶外走走、探望親戚,讓孩子學習與人相處。以後我也該主動與鄰居打招呼,兒子分享學校的事我也應該洗耳恭聽。」小霖也有感:「從小勝的成長經驗,我想以後如果小美打翻杯子,我應該問『小美,有沒有被燙到?』,接著跟她一起收拾桌面,這樣她既學到了關心、也學到了如何負責。」
小勝用力點頭:「其實孩子做錯事他自己也知道,重點是如何改善。如果父母罵了無效,何必用這招?你們孩子遇到困難或發生糗事,要第一時間給予安慰和關心,讓孩子學習如何關心和體貼他人。」
期望孩子堅強獨立及負責的方向沒變,但需要用愛和理解來支持這些目標;當孩子在愛與關心中成長,學習表達自己情感和尋求幫助,耳濡目染下,孩子會成為富有同理心和愛心的成年人,他們學會如何把愛轉化成關心的行動。我們可以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他們是被父母愛著與關懷著,同時教導孩子如何在困難面前保持堅強及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