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黏巴達假日學校,一走進去,隨意彎曲的身體的樹木點綴著綠意,一個個小土丘與樹屋,舒服的風吹著,好像在說著一個很遙遠又很近的故事。
校長帶我們參觀著學校,第一個參觀的居然是廁所,環保廁所分為大小號,小號舀水沖,大號則是舀米糠與土將其淹沒,再拿去堆肥。木頭搭建而成的廁所,簡約樸實,但是黏校長卻說,其實幾近一半的小孩來到這,是不敢上這邊的廁所的,被現代化與標榜乾淨所制約,上廁所的本能與需求,居然也逐漸被遺忘。
穿越樹叢到另一邊,黏校長隨手往一棵樹一拔,說:「這是樹的青箭口香糖,你們吃吃看。」吃樹葉,這其實是很突破心防的事情,一口咬下,涼涼且微辣,感覺樹液在嘴裡蔓延擴散,十分奇特,其實還蠻好吃的嘛。
池塘裡滿滿的布袋蓮,養著鴨子。鴨子產生的穢物,曾引來鄰居的抗議,校長想了好久,決定在這裡種香蕉樹,香蕉樹擅長於「反芻」穢物,事情也就迎刃而解。這神奇的處理方式,來自於大自然本有的智慧,也是我這個都市長大孩子難以想像且驚嘆的。
後方種滿了可食性植物,竹子、筍子、荔枝、芒果......,看著筍子從土裡冒出小芽,校長問著大家:「有聽過孟宗哭竹的故事嗎?」大家點點頭。「之前我們有個小孩,坐在竹子下,結果筍子突然冒出來,刺得他屁股受傷,最後只好送醫急救。」校長講完這個故事,大家紛紛露出驚異的眼神,「天啊!是真的還假的?」校長神秘的笑了笑,接著說:「唉呀是騙你們的啦!你們想想這怎麼可能。」大家笑鬧成一團。回想起孟宗哭竹的故事,當然也過於誇大了,人們被這些孝悌故事,居然也制約了好幾千年。
來到廚房,這是我最喜歡的地方,用簡約的木頭與茅草搭建,校長稱為這裡為「台式廚房」,有傳統的大灶,可以煮炊食物,有大大的木桌與隨意散落的木椅,當煮完飯,就可以在這裡聊天吃飯,雖然擺設簡單,卻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
「這就是我們台灣的特色,台灣人對自己太沒有自信了,你們能說出身為台灣人,最有自信的部分是哪裡嗎?」校長一問,問得我們啞口無言。有些逐漸消失的、被遺忘的台式文化,只有當我們走進那樣的場域,身體體驗到那樣生活的姿態,才能發覺,原來人是有選擇的,可以選擇競爭、快速、彼此攻堅,也可以選擇如此純粹、單純、信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就是台灣獨有的「人情味」吧!
中午,我們開始生火野炊,光讓木材可以起火燃燒,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記得以前在阿嬤家燒柴生火時,其實是我最討厭的一份工作,不是火柴就點不起來,就是燃燒的烈火在加進木材後,居然瞬間熄滅,讓我非常頭痛必找人求助不可。
這裡的老師開始教我們如何堆疊木材、如何練習讓火柴持久點燃、如何搧風維持火焰生命、如何運用自然原理讓加木材不會熄滅火焰。熊熊的火燃燒著,煙霧瀰漫,薰得眼睛猛掉淚,一不小心手指也被小小燙傷起了水泡,但是當麵煮好了,享受到自己努力煮來的美食時,特別的美味好吃。
飯後甜點是又甜又大的西瓜,吃完西瓜,拿著西瓜皮,大家開始「丟西瓜皮大戰」,努力的把西瓜皮往前一丟,看誰能丟得最遠。大家一次次的往前丟著西瓜皮,將西瓜皮往前一丟真的超爽!但如果發生在家裡或一般的學校,這樣應該會被罵到臭頭吧!但在這裡,野性的能量允許無限被釋放,丟西瓜皮、爬樹、抓蟋蟀、在地上滾來滾去,這才是正常的行為,不會有任何的斥責與異樣眼光。
黏校長的教育理論有很重要的部分來自於黃武雄先生寫的《童年與解放》,也重視小孩與大人相處之間的「情感流動」,對於生命探索的「生之勇氣」、「無邊好奇」、「沒有偏見」,並以宏觀的視野架構出「整體辨認」,而人的可愛也來自於此,這五項特質,不只小孩需要,大人也很需要啊!在都市叢林習慣了限制與制約,很容易成為一個什麼都不敢的人,黏校長認為,這就是憂鬱症的來源,太多的制約使人的心性感到退縮與恐懼,失去了本我的本能,人反而就不像人了。
黏校長的教育方式,有一種「阿嬤」的智慧,有自由但不能讓小孩任性,有野性但回歸於情感支持。聽黏校長談話,總有一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想起我的阿嬤常說的「垃圾食垃圾大」,過去的我總是嗤之以鼻,怎麼可以這麼隨便的對待小孩,但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其實藏有很本能的智慧,是深藏在台灣人體內,過去我卻沒有正視過的。
母語的流失也是急迫性的問題,母語文化的不見,是一種集體意識建構的消失,這不只是語言的消逝,也是整體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傳統的柑仔店、小吃麵店、打鐵店、傳統技藝,都將逐漸消失,如果這些都消失了,那麼,「台灣」到底是什麼?我們又到底是誰?
校長也提醒我們,其實真正的藝術是有生命的,不是只要技巧上的賣弄,多多講述關於台灣的故事,小孩便能從台灣的角度出發,思考人生,進而轉成藝術行動。像一顆西瓜,一斤居然只賣16元,這需要耗費多少農民早晚日夜的心血?如果能讓小孩理解農民的辛苦,再帶小孩創作出「西瓜交響曲」三部曲,這不就是最貼近土地、貼近自己的創作嗎?校長的這一番話給我很大的啟發,創作魂,其實就是來自於日日滋養我們的土地。
直到要離開前,我漸漸明白這個地方努力訴說的故事,全都關於台灣,與身為台灣人的驕傲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