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是吃苦成就上人,而是通達苦的無限,成上人後,仍願意相伴著吃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精簡版】禱告的領受到底是從神來,還是自己想的?‖ 廖文華 周巽正《如何分辨禱告的領受是從哪來的》 From 共享觀點 YT.

感謝! 我也想分享一下心得。

既然有天人合一,那麼禱告的領受,一定會有神的成份與自己的日常。 當嚮往著神,經由周全的給予而持續地昇華自己時,達到全心全意的盡善盡美而讓天堂太接近後,會讓周遭正常的人不自覺沈迷之中,但此時容易被看出天使的成份多而人類的成份太少,即便是絕對完美的給予,也要適時適地適宜,否則容易被誤會成只為活出自己,用榮耀的光芒自然佔走他人心中的空白,而成為中心,以結果論來說還是自我中心,並沒有無止盡的愛,可以讓對方自然昇華的Amazing Grace。 

雖然這份填補,會讓對方嚮往與習慣,接著自己產生,但還是沒有對方自然產生榮耀神聖,而能創造出天堂後,發現與真實存在的相符合來得更好,【我存在的相對,不應該奪走對方的絕對。】,這就是「無為而治」的持續,帶來Amazing Grace的核心精神與實際作法。 

但必須承認,有一種狀態是 - 在生死之間極致的活在當下,卻無法通達出生之前、死亡之後的迷惘。 這份迷惘就像迷霧,讓人分不清禱告中,有多少成份由神來,有多少比例是日常與自我。 這份遺忘就像失落,讓人在接近天堂而更像天使時,只顧著天人合一的大小周天,這縱向的了悟通達,卻忘記橫向的將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橫向的同情共理,忙著展露榮耀有所成就,也因此忘記真正的天人合一絕對有著Amazing Grace的自然滋養,重點是對方。 於是又建立外部機制要制衡這樣子的自己,這樣子的存在,卻忘記機制本身的存在,也會帶來學習模仿的效應,讓人誤會「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真的要去過苦日子,而並非是讓人能理解「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在體驗到沒有活在榮耀之中的苦時,知道一切只是他們不嚮往著神,而神的給予,以及Amazing Grace還是在,不瞭解一切來自於神的人,就更難以在接受給予之中,成就自然給予就接近神的道路。 看見神給予的歡喜,在看不見給予來自於神的人身上,成為慈悲,這種降維的苦,達成苦中苦的橫向與縱向聯合。 

一切只因為我們在經由極致活在當下的無我,卻還沒記憶起出生之前、嚮往著死亡之後時,才需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還誤以為這就是Amazing Grace。 那麼,看清至高無上的下一個台階,只能讓外部機制給予壓力來平衡與制衡自己,達到Amazing Grace的目的地時,要怎麼建立出這層次的墊腳石,讓人直達至高無上?

答案就是禱告。 看清楚這神的給予與自己的差異,面對現實無法通達生死的自己,不得不透過外部機制來壓抑,以達成Amazing Grace的自己,將這一切與現況告訴神明,禱告說:「只因想周全地給予而無我,進而有能力讓現實接近天堂,而看似天使後,我本應還可以透過知曉出生之前、嚮往著死亡之後,極致的活在當下,讓美好更加地廣泛豐碩飽滿有力。 但我真的記不起。」,這一份謙虛的慈悲,就會自然地讓周圍有著肥沃之地,進而產生Amazing Grace。 取而代之的是機制的存在,即便再加強力道,也會不合時宜,此時雖然心境還尚未到達完美,但現實卻能比心境更完美。

看見能這樣子成就的自己之後,就能經由極致的活在當下而知道,即便能記憶出生之前、嚮往著死亡之後,知曉通達一切,最美麗豐碩的成果,也是與現在相同。 在這一瞬間,就知道神真的存在,禱告真的有用,是禱告讓我能在往至高無上的最後一個墊腳石上,再搭造出一個穩固的墊腳石,原來禱告真的能讓人心想事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始力拼達人的沙龍
32會員
948內容數
呼吸不同的空氣,彷彿自己可以從零開始重新架構,進而活出那個環境最美的可能,看見不同的最美未來。 與其說是旅行到某個地方,不如說是某個地方會帶我去旅行。
2025/04/01
意識到自在的自,不只自己。
Thumbnail
2025/04/01
意識到自在的自,不只自己。
Thumbnail
2025/03/21
只喜歡孤獨。 由於活著的下限比起別人有明顯的低落,維持高敏感心臟與神經就快要承受不住,無論是好,或著是壞。
Thumbnail
2025/03/21
只喜歡孤獨。 由於活著的下限比起別人有明顯的低落,維持高敏感心臟與神經就快要承受不住,無論是好,或著是壞。
Thumbnail
2025/03/16
原來,當我們將0視為道法的「無」、佛法的「空」時,自己全然無我還在根除自己的所有一切「有」時,只會發現自己成為容器,用存在超越存在,天生萬物海納百川自然而自在,具體工具在心理學有奧卡姆剃刀、在人類學有禪定的龜息大法。
Thumbnail
2025/03/16
原來,當我們將0視為道法的「無」、佛法的「空」時,自己全然無我還在根除自己的所有一切「有」時,只會發現自己成為容器,用存在超越存在,天生萬物海納百川自然而自在,具體工具在心理學有奧卡姆剃刀、在人類學有禪定的龜息大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佛慈悲憐 何致於斯 天諦不揭 兆民萬惑 惡人不報 天理何期 蒼生苦 神佛也苦 學庸95.11.09/12:37
Thumbnail
佛慈悲憐 何致於斯 天諦不揭 兆民萬惑 惡人不報 天理何期 蒼生苦 神佛也苦 學庸95.11.09/12:37
Thumbnail
為Amazing Grace,知道無法通達是一種苦,讓平衡制衡機制存在更是一種苦,而在上位的自己,居然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種事實,成為嚮往。 明明只要禱告著、嚮往著,就能成就的人,卻開始嚮往著吃苦,這種捨本逐末的降維,就好像時刻在訴說著自己「德不配位」,那又該怎麼說? 這篇文章,給你答案
Thumbnail
為Amazing Grace,知道無法通達是一種苦,讓平衡制衡機制存在更是一種苦,而在上位的自己,居然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種事實,成為嚮往。 明明只要禱告著、嚮往著,就能成就的人,卻開始嚮往著吃苦,這種捨本逐末的降維,就好像時刻在訴說著自己「德不配位」,那又該怎麼說? 這篇文章,給你答案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是 恰美仁波切開示的金剛句,非常適合末法的眾生來受持。末法時期,很多的災禍劫、天災人禍、疾病苦惱,每天都在發生,「人」實在要有一個究竟安樂的去處。我們在人世間受苦,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這個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
Thumbnail
《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是 恰美仁波切開示的金剛句,非常適合末法的眾生來受持。末法時期,很多的災禍劫、天災人禍、疾病苦惱,每天都在發生,「人」實在要有一個究竟安樂的去處。我們在人世間受苦,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這個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
Thumbnail
我的信仰就50個字: 盡可能時時刻刻安靜、喜樂,去用這坨肉身,把無條件的愛,兌現在這個充滿條件,很少真愛,但值得去改善的世界。但不能太ㄍㄧㄥ。
Thumbnail
我的信仰就50個字: 盡可能時時刻刻安靜、喜樂,去用這坨肉身,把無條件的愛,兌現在這個充滿條件,很少真愛,但值得去改善的世界。但不能太ㄍㄧㄥ。
Thumbnail
真正帶我好好面對自己,想帶我走出泥沼,讓我在日常也能慢慢累積克服自己、改變自己的能量是我開始學習心經啟示後。 心經啟示,就像一艘方舟,是觀自在菩薩親手所造,裏頭有祂的愛、有祂的法,更日夜看顧所有惜祂的法的孩子的心,手拉把手的牽著走。
Thumbnail
真正帶我好好面對自己,想帶我走出泥沼,讓我在日常也能慢慢累積克服自己、改變自己的能量是我開始學習心經啟示後。 心經啟示,就像一艘方舟,是觀自在菩薩親手所造,裏頭有祂的愛、有祂的法,更日夜看顧所有惜祂的法的孩子的心,手拉把手的牽著走。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人的身上有很多的病痛,實在都不知道它有很複雜的業因果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禪定神通的能力,沒有辦法去了知因果業報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也就是說,今天會有這樣的好運、好命、好事發生,以及有這樣不幸、病痛,有這樣的失敗、損失,背後都是什麼樣的原因很難去知道。
Thumbnail
人的身上有很多的病痛,實在都不知道它有很複雜的業因果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禪定神通的能力,沒有辦法去了知因果業報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也就是說,今天會有這樣的好運、好命、好事發生,以及有這樣不幸、病痛,有這樣的失敗、損失,背後都是什麼樣的原因很難去知道。
Thumbnail
人以無貪最為富有,人到無求最為高貴, 人若無瞋最為自在,人能無痴最為清明。
Thumbnail
人以無貪最為富有,人到無求最為高貴, 人若無瞋最為自在,人能無痴最為清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