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iago Forte為了解決自己短期記憶缺損的問題所以開始記下生活中的大小事,漸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第二大腦,我自己是屬於注意力比較不集中的人,很難將東西輸入到腦袋記著不忘,所以也很需要將資訊記在筆記上,解放自己不多的腦容量,所以這本書很推薦給不擅長記東西的人,或是需要記太多東西,明顯超過腦袋負荷的人。打造第二大腦就是簡單的四個階段:設定你的PARA系統、建立專案清單、使用CODE原則管理你的知識、維持你的第二大腦,以下一一介紹。
PARA系統就是你第二大腦的骨架,這四個資料夾就可以分類你所有的資訊,打造第二大腦首先就是要建構你的PARA系統。
你也可以再多設置一個臨時的檔案夾,供臨時存放想法,等到固定時間再來一次整理,但這四個類別就很夠用了。
將你現有的專案列成清單,這會是你最初的筆記,要記得專案是有時效性的短期目標,不要和領域搞混了,像是把找到副業和財富自由這兩件事一個短期目標一個長期目標搞混了。
管理你的知識筆記共四個階段,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四大步驟,也就是「CODE」。
這步驟的大原則就是只要記下能引發你共鳴的資訊就好了,因為你不可能消化全部的資訊,我自己超容易看書畫太多重點,直到再回頭看時才想說自己到底在幹嘛。
我相信有人會像我一樣,在看書的當下鬼遮眼覺得每句話都是最重要的話,每句都有共鳴,那要記下哪些呢,這時候可以參考費曼的方法,費曼是物理學大師,解決了許多難題,他自己有個問題清單,並在閱讀、對話和日常生活中持續尋找答案。花一些時間寫下你的長期疑問,可以幫助你在茫茫知識海中,找到你所需要的。
有了一大堆筆記之後,要根據當前正在進行的專案來建構筆記,如果只是按照知識的種類分別,會降低筆記的實用性,譬如說今天是個招募員工的專案,可能就需要管理相關知識、職位本身的相關知識、如何說服人的相關知識,甚至服裝打扮也可以放在這個專案資料夾裡,如果只是按照知識種類分別的話,就會減少筆記被參考的機會。
組織自己的筆記可以從最頂層往下開始判斷筆記是屬於哪個資料夾,如果筆記不屬於專案,那對領域有用嗎,如果對領域沒用,是屬於哪種資源,如果不屬於資源,就放到檔案庫,或是不要紀錄了。
使用累進式摘要增加筆記的可發現性,這樣要找尋可使用的筆記時,只要看到自己的累進式摘要就可以知道筆記全部的內容,不用再花時間從頭看一次。而累進式摘要分為四個層次:
要注意每一層重點,都不應該超過上一層的10-20%,不然就會有整個課本都是螢光筆的狀況。
也不要漫無目的的話重點,等到需要用到筆記時再來標記重點即可,不然也只是盲目亂畫。
這也是最重要的步驟,做了那麼多筆記就是要用,如果沒有將這些資訊做一個產出,那前面那些步驟都是自嗨而已,以為自己很認真,所以要將這些資訊產出成自己的作品。當你做足了研究,有足夠的題材與內容,依靠第二大腦的資源,產出對你來說也是輕而易舉。
就像是人需要睡眠來讓腦袋休息,第二大腦也需要刻意建立一些行動來維持。
藉由每週回顧及每月回顧,可以有意識地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和人生,工作和生活上的變化突然,可能立馬就有新的重要專案或是本來的專案被淘汰,這時候就需要定期檢視來確認自己的優先要務,淘汰不需要的資料。
啟動一項新專案時,可以像機長一樣做起飛前的確認,並最大程度地利用自己的第二大腦,我們先掌握當前對專案的想法,並搜索相關資料、擬定專案計畫和大綱,最後設定目標。
專案完成時,可以進行複盤,並將可使用的資源移到其他相關資料夾,剩餘的部分歸檔。
和人腦相比,第二大腦頂多做到存放的功能,還是需要靠人腦將有用的資訊做連結,什麼時候要將筆記搬移到哪些資料夾,哪些筆記可以放在一起,這些都需要靠自己有意識的搬移筆記,從專案裡面得到靈感,藉由不同的組合創造不同的結果,提升第二大腦的表現。
以上都是作者自己的方法,當然可以在依每個人的需求做調整,或是你沒有要使用這套模式,也有一些值得提醒自己的地方:
如果對打造第二大腦有更深興趣,想要實際試試看的讀者,除了閱讀本書之外,作者還有出第二本實戰手冊一步一步帶領,兩本都推薦給大家,在打造過程也不用給自己太多壓力,也沒有絕對一定要這樣的方式,我目前也是嘗試階段,如果有什麼心得會再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