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恐懼時,你會逼自己還是善待自己?

感覺恐懼時,你會逼自己還是善待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影《三個傻瓜》中,主角藍徹(Rancho)告訴身邊的朋友,當遇到困難或害怕的事,把手放在心上並告訴自己: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All is well)


哄哄自己的心,雖然不能解決問題,但至少能獲得面對問題的勇氣。


對自己說出這句安慰心的咒語,接納自己的害怕和不舒服,這是一種尊重自己感受的表現。


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太脆弱了,我能對自己狠一點,控制自己的感受,讓自己不害怕。


事實上,我們對感受的控制權少得可憐,《ACT就這麼簡單》一書中有個精彩例子,可以擊破人們能控制感受的幻覺:


想像你被一位瘋狂科學家綁在電椅上做實驗,並在身體上接了感測儀,這台感測儀可以檢測出身體里的焦慮感。


科學家對你說,只要這台檢測儀偵測到一點微弱的焦慮感,就會警鈴大響,此時他會拉動槓桿,你會被百萬伏特電擊致死。


在這個情況下,即使知道生命很寶貴,你還是會忍不住焦慮和害怕。


既然控制自己的感受是一種幻想,那不如先尊重自己的感受,讓心穩定下來後,再去面對難題。


當感到不舒服時,我會先尊重自己的感受,對自己好一點而不是對自己再狠一點。

avatar-img
Frank的沙龍
7會員
42內容數
☆ 探索情緒的知識設計師 ☆ 長期照護的關懷者 ☆ 微習慣教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Fran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確保自己的目標是活人目標後,只能說明方向正確,想朝目標邁進;還需要去區分這是「結果目標」還是「行為目標」
這篇文章探討了與朋友討論如何培養習慣的過程,朋友因焦慮而提不起勁,提出了不想再焦慮的習慣,作者通過一段詩詞與書籍所得的啟發,說明目標設定的重要性。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情冒出不舒服的情緒,情緒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而是感覺舒不舒服。
完美主義者最大的痛苦就是拿不合理的單一標準來看待自己的行為表現,沒有意識到生活裡本身就有許多意外會讓行為無法達到自身的期待,而不完美主義者同樣會採取積極行動,但不把完美當成理所當然的結果。
實際生活上,常常想要達成某個目標,卻三分鐘熱度,一開始無比興奮,動力隨著時間拉長不斷遞減,達成目標的行為斷斷續續,最後放棄,然後歸咎原因是動力不足。
當確保自己的目標是活人目標後,只能說明方向正確,想朝目標邁進;還需要去區分這是「結果目標」還是「行為目標」
這篇文章探討了與朋友討論如何培養習慣的過程,朋友因焦慮而提不起勁,提出了不想再焦慮的習慣,作者通過一段詩詞與書籍所得的啟發,說明目標設定的重要性。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情冒出不舒服的情緒,情緒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而是感覺舒不舒服。
完美主義者最大的痛苦就是拿不合理的單一標準來看待自己的行為表現,沒有意識到生活裡本身就有許多意外會讓行為無法達到自身的期待,而不完美主義者同樣會採取積極行動,但不把完美當成理所當然的結果。
實際生活上,常常想要達成某個目標,卻三分鐘熱度,一開始無比興奮,動力隨著時間拉長不斷遞減,達成目標的行為斷斷續續,最後放棄,然後歸咎原因是動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