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本文所提到的閱讀,是指自發性的探索式閱讀,與求學或工作上被強制規定的閱讀不同,請特別注意
隨著上週《紐約時報》21世紀百大好書的公布,引發了文學閱讀圈的熱烈討論,同時Thread上的討論串也是多到嚇死人。根據粉專「何穎怡的大耳朵」的資料,「這份書單由503名圖書館員、書評人、作家、歷史學家共同選出」,基本上就是一群愛書人共同推薦的書單。幾年前《紐約時報》出了一份由眾多讀者選出的「125年來最佳書籍」,也引起了不少討論,看來《紐約時報》很擅長利用書單來推廣閱讀,讓許多好作品能得到更多關注與討論,是很不錯的活動。
看了一下這份百大書單,我應該只讀了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不過會讀這本書與紐約時報的推薦無關,而是從《長日將盡》以來,我就是石黑一雄的粉絲,不論他寫什麼我都會想讀,以下是我的讀後心得:
石黑一雄《別讓我走》:即使是註定要犧牲的複製人,也要用心感受生命的美麗與哀愁
除了石黑一雄、安妮.艾諾、艾莉絲.孟若、東尼.賈德之外,這份書單上的其他作者,我一個也不認識,因為我的閱讀重心擺在經典上,以《紐約時報》的命名慣例來說,就是「5000年來最佳書籍」,在專注於古典著作的同時,當代作者除非闖出名號,不然很難進到我的閱讀清單內,這也是我這種「貴古賤今」的閱讀方式最大的缺點。透過《紐約時報》21世紀百大好書,我可以順便認識一下當代的優秀著作,也順手把幾部作品列入閱讀清單之中,對於平衡我稍嫌狹窄的閱讀範圍,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太過重視《紐約時報》21世紀百大好書這類的書單,並不是很健康的閱讀方式。我們所看到的這些由幾百人選出的書單,涵蓋的內容過於廣泛,除非是對古今中外的歷史與文化都了然於心的博學之士,不然照著書單一本一本往下讀的結果,應該會被滿滿的挫折感打敗而無以為繼。另外,這些書單也會造成歧視,某些文青會把這些書單當作聖經,以讀過書單內的書為傲,並且對於沒讀過或是沒聽過這些書的人,投以鄙視的眼光。
我認為閱讀是心靈自由探索的美妙過程,通常會由一本書開始,透過不斷的延伸閱讀,漸漸擴大自己的閱讀領域。喜歡石黑一雄,或許會想繼續讀珍.奧斯汀或是夏綠蒂.勃朗特;喜歡楊富閔的《花甲男孩》,或許會想繼續讀王禎和或是張文環。因為是自由的探索,所以不會有太多的「應該/必須」,而閱讀的歷程,就像是在玩開放世界遊戲,一百個人會有超過一百種的遊戲模式,並不存在所謂的「標準模式」。但是執著於某些特定書單的閱讀模式,就會訂出某種「標準模式」,恐怕會傷害自由探索的樂趣,讓閱讀成為苦差事而不再有趣。
把這些令人眼花瞭亂的書單,限制在「僅供參考」,會是比較健康的心態:有些書單內的書看起來有趣,就去讀讀看;有些書單內的書看起來無趣或是超乎自己的守備範圍,就自動跳過。就算是享譽全世界的天王天后作家,也不是每個人都吞得下去,像我看到村上春樹或是J·K·羅琳的作品就倒彈,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因為閱讀是自由的,唯有不執著於教條、不屈服於權威,才能帶給人們無窮的樂趣;切勿讓這些「僅供參考」的書單,讓閱讀失去原有的自由與無窮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