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失去,每個人都有悲傷的權利-表達愛的一封信

面對失去,每個人都有悲傷的權利-表達愛的一封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果愛可以看的見,那我會在你睜開眼的每一天給你微笑。

如果愛可以聽得見,那我會在你開心的時候與你一同歡唱。

如果愛可以摸的到,那我會讓你感受到每一次擁抱的溫暖。

如果愛感覺再也看不見、聽不見,也摸不到,

那可能會帶來一些恐懼,

但轉化了形式,

我依然在這裡,與你們一起。


分離,是生命中沉重不易,但無可避免的課題


分離是每個有限生命,不避免都需要去練習的課程。

然而,如果稍微能知道在分離前後會發生什麼,

或許我們可以因為見到一些方向,獲得一部份的希望。


近期的許多新聞讓人震驚、悲傷、擔憂,也讓人有許多反思,

這些反應都是遇見失落時很正常的歷程。


悲傷輔導大師Worden提過人在面對失去時可能會經歷四種階段,

包含嘗試接受、經驗哀傷、調適生活、重新連結與建構。


嘗試接受——失落發生時,出現否認和震驚的狀態,是很自然的反應,而如果是猝不及防的分離,會使人在思考與情緒上皆更難接受。此時,給自己時間去感受、去理解,緩慢地面對這些變化和接收資訊是很重要的,過程裡,也可以盡量維持與信任的親友交流,相互支撐,或藉由紀念儀式,包含點燈、念祈禱文,這些都為悲傷找到暫時安頓的去處。

經驗與處理哀傷——在面對感受與現況的過程,我們可能會有更深刻的悲傷、憤怒、失望、挫折等濃烈的情緒翻湧而上,請繼續允許自己擁有悲傷、憤怒、內疚、失望的權利。並且不間斷的關懷自己,不論是持續寄情於文字,記錄自己的心情與想念,或是藉由音樂、繪畫釋放內在情緒皆可,若過於難以負荷,可以進一步尋求心理諮商/治療等專業人員的協助釋放與調節。

調適生活以適應變化——在回歸日常生活的過程裡,我們持續面對生活的變化與執行熟悉的任務,但也會時而悲傷、時而懷念、時而感到被打敗,時而需要在生活中深呼吸,就像鐘擺一樣來回擺盪,時而理智,時而心傷,時而感到希望,時而重回挫敗,漸漸地便適應了新生活的樣貌。在這個擺盪的階段中,請切記不要太急於逼迫自己回到「完全恢復」的狀態,從執行一件日常小事開始,也是一個不錯的啟程目標。

重新建構新生活——這時,我們開始找到一種平衡方式,在心中或生活中與逝者保持連結,帶著愛與祝福,並慢慢地對新生活抱持盼望。對逝者的愛,可以繼續藉由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建立人生新的目標與動力、重訪曾經的回憶之地持續在生活裡流動,允許自己帶著思念與愛,繼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前行,是這個階段的重要任務。

這些階段並非直線前進,而是可能來回擺盪,甚至交錯出現,每一個人經歷這些歷程的時間也是不同的,允許自己聽見內心的情緒與需求,不與他人做比較,溫柔的用自己的速度與方式走過歷程吧。

悲傷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哀傷歷程不僅僅是親友才會出現,接獲失去的消息時,我們也可能因為對逝者的熟悉度高或其他過往經歷的影響,而有強度不一的哀傷反應。此時別忘了如上述所說,接納自己可以有悲傷、悲嘆、共情的狀態,更能幫助自己在消化情緒,並且好好照顧自己。

撫慰的社會空間,能創造能包裹住失落的溫暖與愛

當重要的公眾人物離開時,我們可能因善意而給予關注,因想念而留下許多文字,這也是自己正在擁抱哀傷與整理情緒的表徵,是具有意義的。而在其中,我們又要如何為彼此架構出撫慰的社會空間呢?在回應時,使用中性溫暖的文字、避免評斷哀傷方式的合理性;在思考上,盡量客觀的解讀與接受資訊;在互動時,給予自己與他人足夠沉澱情緒的溫和空間,都能為失落帶來一些防護,使受傷的感受被接住。

內在的力量與美好,帶領我們懷抱想念,建構生活

面對失去時,存在於我們內心的復原力、從過去到現在,那些感受到愛的每個時刻,都能成為我們的力量,一點一點地讓我們得以用些許的力氣嘗試重新站起。在這些美好的幫助下,我們會慢慢有力氣重拾原本喜歡的事情,繼續嘗試新的興趣,並重建新的生活面貌,以及,再度享受生命與笑容,請記得,這一切,不是因為已經遺忘了過去,而是因為內在始終擁有力量和愛。

在那麼一天,我們可能會發現,即使換了一個形式存在,美好依然會跟著你一起,在你有時的懷念、你腦中閃過的畫面、口中蹦出的一句話裡,再度浮現,閃閃發亮。

你知道,
愛,從不曾遠離。

小提醒:每個人走過哀悼的時間不一樣,可能短至幾週,也可能長至幾年,若感覺自己難以獨自承擔悲傷的情緒、出現頻繁的自殺意念、生活品質已過度受影響,建議可以主動尋求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等相關專業協助緩解相關困擾。

註記:從去年到今年的這段不安穩的時期,在不同地方,因著不同原因,有些人正在經歷失落與悲傷,或許時機敏感,但依舊希望發聲,期望能至少為彼此帶來一些支持與陪伴。

 

avatar-img
心理師的療心事的沙龍
10會員
21內容數
在心理師的路上,有時學習治療技巧,有時從病人的人生經驗獲得體悟,有時在自我覺察的路上體會失落和躍升,這個專題建立的目的是要記錄這些和那些曾經獲得的學習,無論內容深淺或長短,至少都擁有一些不同人的生命刻痕,可以讓大家帶走一些共鳴,那是最好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近期因為工作壓力,偶爾會突然無故的感到胸口緊繃,快要喘不過氣的感覺。會不會有人也跟我一樣呢?
你們有聽過冒牌者症候群嗎? 冒牌者症候群是一個人面對他人的肯定、讚賞或是獲得的好事,有接收困難,難以自我肯定,對讚賞反而習慣感到擔憂或威脅的一個回應特質。 我曾經也有類似的特質迴路,至今也仍然有一點點,但是,我仍然想分享一些我的心路歷程, 歡迎參考。
回來的第一篇就是苦口婆心的呼籲長文,希望不會讓大家壓力大XD 本篇主要撰寫一些心理治療安全性的判斷小準則。 封面圖來源: Ramon Perucho from Pixabay
孩子,弟弟妹妹以後就交給你了,你要好好照顧他們,別讓他們吃苦啊。 孩子,我為了你付出許多,你要記得啊。 孩子,我的青春都放在你身上了,你要成功阿,要回報我啊。 孩子,孩子,孩子啊, 你早該聽我說的阿, 看看我,我是多麼的愛你。 ​ 媽媽,請別再說了。 ​ 我壓力好大,我感覺我快死了。
近期,攝理教的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釋出之後, 由於受害者遍及海內外,創教者的行為也令人髮指, 這幾天紛紛在大學生論壇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討論, 有不少曾經或彼時仍在教內的人浮出檯面, 用字句陳述著過往入教的經歷,與自己內心的徬徨和被欺騙的無措, 創教者的照片更是在影音平台廣為流傳。
最近遇到好幾個讓人忍不住在診間大力稱讚的家長,好幾個在評估之前就已經自救解除了一半的家庭危機,在他們身上我得以看到父母原來是這麼的有力量。 ​
近期因為工作壓力,偶爾會突然無故的感到胸口緊繃,快要喘不過氣的感覺。會不會有人也跟我一樣呢?
你們有聽過冒牌者症候群嗎? 冒牌者症候群是一個人面對他人的肯定、讚賞或是獲得的好事,有接收困難,難以自我肯定,對讚賞反而習慣感到擔憂或威脅的一個回應特質。 我曾經也有類似的特質迴路,至今也仍然有一點點,但是,我仍然想分享一些我的心路歷程, 歡迎參考。
回來的第一篇就是苦口婆心的呼籲長文,希望不會讓大家壓力大XD 本篇主要撰寫一些心理治療安全性的判斷小準則。 封面圖來源: Ramon Perucho from Pixabay
孩子,弟弟妹妹以後就交給你了,你要好好照顧他們,別讓他們吃苦啊。 孩子,我為了你付出許多,你要記得啊。 孩子,我的青春都放在你身上了,你要成功阿,要回報我啊。 孩子,孩子,孩子啊, 你早該聽我說的阿, 看看我,我是多麼的愛你。 ​ 媽媽,請別再說了。 ​ 我壓力好大,我感覺我快死了。
近期,攝理教的紀錄片《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釋出之後, 由於受害者遍及海內外,創教者的行為也令人髮指, 這幾天紛紛在大學生論壇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討論, 有不少曾經或彼時仍在教內的人浮出檯面, 用字句陳述著過往入教的經歷,與自己內心的徬徨和被欺騙的無措, 創教者的照片更是在影音平台廣為流傳。
最近遇到好幾個讓人忍不住在診間大力稱讚的家長,好幾個在評估之前就已經自救解除了一半的家庭危機,在他們身上我得以看到父母原來是這麼的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