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你是否誤以為數學能解釋一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Threads 上有個有趣的觀察,


就是許多人想事情的方式,


論證的方式,


都很容易陷入數學的陷阱,


認為一個事情只有兩種極端:


有意義與沒意義。


但世界並不是這樣的。


事情的意義是有很多層次的。


第一個例子是物理學,


研究的對象是大自然,


數學起到解釋現象的功能,


但物理定律要「有意義」,


還要經過力學實驗,


有足夠的實驗數據當作論據,


才真的在這個世界上有意義。


第二個例子是疫苗,


研究的對象是人體的生理機制,


數學起到的作用就更小了,


尤其是疫苗是要大規模打在人身上,


這都要透過統計學的實驗設計,


來確保打疫苗的風險是在可以忍受的範圍,


這樣才會對人類有意義。


當你使用數學這種非黑即白的邏輯,


搭配反證法,


你總是可以「快速」得到結論。


但這種用非黑即白邏輯做出來的快速結論,


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的「意義」都相當有限。


他或許對你個人很有意義,


因為世界太複雜,


非黑即白可以避免討論灰色地帶,


你還可以形成自洽的對世界的理解。


然而這種理解對世界的意義微乎其微。


不去討論灰色地帶,


就不會看見當初數學理論被提出,


想要解的問題背後的底層矛盾。

avatar-img
535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N001|【AI 訓練陷阱:AI 訓練數據品質下降的危機】 ── 1. 模型崩潰(Model Collapse) 2. 資料來源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Data Source) 3. 多樣性和代表性(Diversity and Representativeness)4. 保持數據品質
專題式學習,是將所有可調動的資源集中到一個專門的問題上,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方法可以將學習效果最大化,使我們在某一領域內迅速建立起專業知識。 ▋聚焦專題 劉瀾老師在《學習力30講》中提到,只有聚焦於一個專題,才能將其變成擅長領域,形成核心競爭力。當心中有了專題,看待資訊的角度會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一開始我看到「數位遊牧」這個概念, 還以為是是某種新的流浪漢的群體。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大家對工作的概念, 是必須要一直綁定在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張辦公桌上, 而「數位遊牧」則是強調你可以在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不同辦公桌上, 透過網路提供服務,創造收入,打破工作與工作地點的強關係,
擁有某個特定社群的背景,意味著你可以獲得圈外人無法輕易接觸的寶貴知識。這些知識來自於日積月累的參與與互動,使你在相關領域中獲得優勢。以下是幾個實例,展示如何利用這些社群知識來提升個人能力。 ▋文化與社群知識 作為一名台灣人,我對台灣文化的理解使我在很多方面具有優勢。這些文化知識不僅來自於
1. 紀錄工作過程但不記錄知識產出: - 許多人在寫工作日誌時,只記錄工作的內容,而忽略了製作出來的筆記的檔案名稱。這樣的紀錄方式無法清楚展示自己的知識產出,導致自己無法直觀地了解精力的投入方向。建議在日誌中詳細記錄每個筆記的檔案名稱,這樣不僅能更好地跟蹤自己的學習和研究進展,還能在未來重溫
N001|【AI 訓練陷阱:AI 訓練數據品質下降的危機】 ── 1. 模型崩潰(Model Collapse) 2. 資料來源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Data Source) 3. 多樣性和代表性(Diversity and Representativeness)4. 保持數據品質
專題式學習,是將所有可調動的資源集中到一個專門的問題上,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方法可以將學習效果最大化,使我們在某一領域內迅速建立起專業知識。 ▋聚焦專題 劉瀾老師在《學習力30講》中提到,只有聚焦於一個專題,才能將其變成擅長領域,形成核心競爭力。當心中有了專題,看待資訊的角度會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一開始我看到「數位遊牧」這個概念, 還以為是是某種新的流浪漢的群體。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大家對工作的概念, 是必須要一直綁定在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張辦公桌上, 而「數位遊牧」則是強調你可以在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不同辦公桌上, 透過網路提供服務,創造收入,打破工作與工作地點的強關係,
擁有某個特定社群的背景,意味著你可以獲得圈外人無法輕易接觸的寶貴知識。這些知識來自於日積月累的參與與互動,使你在相關領域中獲得優勢。以下是幾個實例,展示如何利用這些社群知識來提升個人能力。 ▋文化與社群知識 作為一名台灣人,我對台灣文化的理解使我在很多方面具有優勢。這些文化知識不僅來自於
1. 紀錄工作過程但不記錄知識產出: - 許多人在寫工作日誌時,只記錄工作的內容,而忽略了製作出來的筆記的檔案名稱。這樣的紀錄方式無法清楚展示自己的知識產出,導致自己無法直觀地了解精力的投入方向。建議在日誌中詳細記錄每個筆記的檔案名稱,這樣不僅能更好地跟蹤自己的學習和研究進展,還能在未來重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如果要解決複雜的問題,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同意必須先取得足夠的資訊,對其進行分析後,才想得出答案或解決方案(本書作者稱此方法為窮盡思考)。但是時間有限,為了盡可能蒐集完整的資訊,就已耗費大量時間,留給深入探討問題的時間所剩無幾,因此即使發現分析錯誤,也往往來不及調整。
我們生活的世界離不開數字。有的時候是非常精準的科學,也有的時候是表達我們的觀點。這些數字對我們的影響力很大,看看我們可以說出來的話有哪些吧
Thumbnail
邏輯,是幫助我們判斷事理的重要因子。本篇我們將從表述、系統、思維下手來探討如何透過邏輯來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甚至是解決問題。
Thumbnail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Thumbnail
1.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 能量看不到,卻統籌物理世界(形而上統籌形而下) 3. 數學與物理的不同:數學「定理」:絕對真理,不因時空轉換;物理「定律」:找到自然背後的律,而非證明 4. 數學的本質:建立在不能再問的「公理」上 5. 歐式平
Thumbnail
非黑即白的內容會給人安定跟確定感,但真實世界卻常常是在灰色地帶。 人生很難,世界很大。 真實是每件事都有它自己的邏輯跟道理,而能貫穿整體的真理又不能用表層的事理去理解。當你建立了一個對事情完整而且沒有邏輯漏洞的認知,如果你是一個會一直求進步跟成長的人的話,你就會繼續經歷能夠打破這一切認知的體
Thumbnail
哲學的思考方法為,一假設問題的提出,然後再藉由論證的方式證成一預設的概念,最後獲得一個解答、一個立場、一個理論。不管是哲學理論或科學理論,都共同面對一個問題─理論永遠只反映事實的某個片段而已;因為形成理論的過程,是一個將複雜問題「簡化」的過程。哲學方法有沒有可能反應真實的複雜呢?當哲學能夠反
Thumbnail
用邏輯來理解事情的人,你用精確的數字,可靠的數據來源,有邏輯的分析,通常會表示理解,但有一類人不吃這套,你需要比喻,甚至展示那個情境給對方看,對方才能容易理解你說的。 比如:「你看那個人說話,就是這個語調、音量,然後他會等對方有回應才繼續說...」是用情境畫面來理解事情。 邏輯和情境是我們解
Thumbnail
人在討論不確定的事情時,容易就此打住的原因,通常是覺得跟自己沒有直接關係,但如果這件事對自己很重要時,就會假設各種狀況,設想各種新的對策,想讓事情更順利的進行。 也就是說對方也一樣,當你們對話因為不確定因素而停滯時,善用假設某個前提,就能展開更多討論。 假設是一種允許我們在資訊不足的狀況下,
縱使天生就有邏輯的人,也沒有任何說服力,若只能透過高敏感來讓邏輯展現,並將事情說出來時,看起來就像是預言,而失去邏輯由此開始。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如果要解決複雜的問題,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同意必須先取得足夠的資訊,對其進行分析後,才想得出答案或解決方案(本書作者稱此方法為窮盡思考)。但是時間有限,為了盡可能蒐集完整的資訊,就已耗費大量時間,留給深入探討問題的時間所剩無幾,因此即使發現分析錯誤,也往往來不及調整。
我們生活的世界離不開數字。有的時候是非常精準的科學,也有的時候是表達我們的觀點。這些數字對我們的影響力很大,看看我們可以說出來的話有哪些吧
Thumbnail
邏輯,是幫助我們判斷事理的重要因子。本篇我們將從表述、系統、思維下手來探討如何透過邏輯來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甚至是解決問題。
Thumbnail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Thumbnail
1.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 能量看不到,卻統籌物理世界(形而上統籌形而下) 3. 數學與物理的不同:數學「定理」:絕對真理,不因時空轉換;物理「定律」:找到自然背後的律,而非證明 4. 數學的本質:建立在不能再問的「公理」上 5. 歐式平
Thumbnail
非黑即白的內容會給人安定跟確定感,但真實世界卻常常是在灰色地帶。 人生很難,世界很大。 真實是每件事都有它自己的邏輯跟道理,而能貫穿整體的真理又不能用表層的事理去理解。當你建立了一個對事情完整而且沒有邏輯漏洞的認知,如果你是一個會一直求進步跟成長的人的話,你就會繼續經歷能夠打破這一切認知的體
Thumbnail
哲學的思考方法為,一假設問題的提出,然後再藉由論證的方式證成一預設的概念,最後獲得一個解答、一個立場、一個理論。不管是哲學理論或科學理論,都共同面對一個問題─理論永遠只反映事實的某個片段而已;因為形成理論的過程,是一個將複雜問題「簡化」的過程。哲學方法有沒有可能反應真實的複雜呢?當哲學能夠反
Thumbnail
用邏輯來理解事情的人,你用精確的數字,可靠的數據來源,有邏輯的分析,通常會表示理解,但有一類人不吃這套,你需要比喻,甚至展示那個情境給對方看,對方才能容易理解你說的。 比如:「你看那個人說話,就是這個語調、音量,然後他會等對方有回應才繼續說...」是用情境畫面來理解事情。 邏輯和情境是我們解
Thumbnail
人在討論不確定的事情時,容易就此打住的原因,通常是覺得跟自己沒有直接關係,但如果這件事對自己很重要時,就會假設各種狀況,設想各種新的對策,想讓事情更順利的進行。 也就是說對方也一樣,當你們對話因為不確定因素而停滯時,善用假設某個前提,就能展開更多討論。 假設是一種允許我們在資訊不足的狀況下,
縱使天生就有邏輯的人,也沒有任何說服力,若只能透過高敏感來讓邏輯展現,並將事情說出來時,看起來就像是預言,而失去邏輯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