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你是否誤以為數學能解釋一切?

120|你是否誤以為數學能解釋一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Threads 上有個有趣的觀察,


就是許多人想事情的方式,


論證的方式,


都很容易陷入數學的陷阱,


認為一個事情只有兩種極端:


有意義與沒意義。


但世界並不是這樣的。


事情的意義是有很多層次的。


第一個例子是物理學,


研究的對象是大自然,


數學起到解釋現象的功能,


但物理定律要「有意義」,


還要經過力學實驗,


有足夠的實驗數據當作論據,


才真的在這個世界上有意義。


第二個例子是疫苗,


研究的對象是人體的生理機制,


數學起到的作用就更小了,


尤其是疫苗是要大規模打在人身上,


這都要透過統計學的實驗設計,


來確保打疫苗的風險是在可以忍受的範圍,


這樣才會對人類有意義。


當你使用數學這種非黑即白的邏輯,


搭配反證法,


你總是可以「快速」得到結論。


但這種用非黑即白邏輯做出來的快速結論,


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的「意義」都相當有限。


他或許對你個人很有意義,


因為世界太複雜,


非黑即白可以避免討論灰色地帶,


你還可以形成自洽的對世界的理解。


然而這種理解對世界的意義微乎其微。


不去討論灰色地帶,


就不會看見當初數學理論被提出,


想要解的問題背後的底層矛盾。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N001|【AI 訓練陷阱:AI 訓練數據品質下降的危機】 ── 1. 模型崩潰(Model Collapse) 2. 資料來源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Data Source) 3. 多樣性和代表性(Diversity and Representativeness)4. 保持數據品質
專題式學習,是將所有可調動的資源集中到一個專門的問題上,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方法可以將學習效果最大化,使我們在某一領域內迅速建立起專業知識。 ▋聚焦專題 劉瀾老師在《學習力30講》中提到,只有聚焦於一個專題,才能將其變成擅長領域,形成核心競爭力。當心中有了專題,看待資訊的角度會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一開始我看到「數位遊牧」這個概念, 還以為是是某種新的流浪漢的群體。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大家對工作的概念, 是必須要一直綁定在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張辦公桌上, 而「數位遊牧」則是強調你可以在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不同辦公桌上, 透過網路提供服務,創造收入,打破工作與工作地點的強關係,
擁有某個特定社群的背景,意味著你可以獲得圈外人無法輕易接觸的寶貴知識。這些知識來自於日積月累的參與與互動,使你在相關領域中獲得優勢。以下是幾個實例,展示如何利用這些社群知識來提升個人能力。 ▋文化與社群知識 作為一名台灣人,我對台灣文化的理解使我在很多方面具有優勢。這些文化知識不僅來自於
1. 紀錄工作過程但不記錄知識產出: - 許多人在寫工作日誌時,只記錄工作的內容,而忽略了製作出來的筆記的檔案名稱。這樣的紀錄方式無法清楚展示自己的知識產出,導致自己無法直觀地了解精力的投入方向。建議在日誌中詳細記錄每個筆記的檔案名稱,這樣不僅能更好地跟蹤自己的學習和研究進展,還能在未來重溫
N001|【AI 訓練陷阱:AI 訓練數據品質下降的危機】 ── 1. 模型崩潰(Model Collapse) 2. 資料來源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Data Source) 3. 多樣性和代表性(Diversity and Representativeness)4. 保持數據品質
專題式學習,是將所有可調動的資源集中到一個專門的問題上,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方法可以將學習效果最大化,使我們在某一領域內迅速建立起專業知識。 ▋聚焦專題 劉瀾老師在《學習力30講》中提到,只有聚焦於一個專題,才能將其變成擅長領域,形成核心競爭力。當心中有了專題,看待資訊的角度會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一開始我看到「數位遊牧」這個概念, 還以為是是某種新的流浪漢的群體。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大家對工作的概念, 是必須要一直綁定在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張辦公桌上, 而「數位遊牧」則是強調你可以在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不同辦公桌上, 透過網路提供服務,創造收入,打破工作與工作地點的強關係,
擁有某個特定社群的背景,意味著你可以獲得圈外人無法輕易接觸的寶貴知識。這些知識來自於日積月累的參與與互動,使你在相關領域中獲得優勢。以下是幾個實例,展示如何利用這些社群知識來提升個人能力。 ▋文化與社群知識 作為一名台灣人,我對台灣文化的理解使我在很多方面具有優勢。這些文化知識不僅來自於
1. 紀錄工作過程但不記錄知識產出: - 許多人在寫工作日誌時,只記錄工作的內容,而忽略了製作出來的筆記的檔案名稱。這樣的紀錄方式無法清楚展示自己的知識產出,導致自己無法直觀地了解精力的投入方向。建議在日誌中詳細記錄每個筆記的檔案名稱,這樣不僅能更好地跟蹤自己的學習和研究進展,還能在未來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