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極以外的地球「第三極」—《尋找山,珠穆朗瑪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喜歡登山或戶外活動的人、對世界各地歷史感興趣的人、喜歡冒險故事的人

推薦指數:🏔🏔🏔

圖片取自網路

圖片取自網路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突然有個感觸,就是世界真的太大,有太多太多歷史都很有趣,但學校的教育只著重在某些部分,其實這個世界還有很多故事可以聽,不論是某個地區、某個民族,或是某種文化、食物、運動的演變等等,既然現在不需要寫歷史考卷了,就可以用輕鬆的方式,像聽故事一樣讀歷史,挑感興趣的主題來讀。

雖然讀的時候很享受,但我只給這本書三顆星,是因為我覺得還是過於歐洲白人觀點,沒有包含當地人的故事、看法,引用的資料也基本上是來自當時英國人的紀錄,所以還滿可惜的。就這個觀點來說,我覺得中文翻譯的書名更適合把山名翻為埃佛勒斯峰。埃佛勒斯峰是當時英屬印度的英國官員,以一名對「發現」這座全世界最高峰有重大貢獻的長官而命名的。根據本書的描述,當時幾乎沒有調查當地民族對這座山的稱呼,而英國的相關學會也就這樣擅自以「比較容易發音(當然是對英國人來說)」,認可了這樣任性的命名。我會認為中文譯名更適合叫做「尋找山,埃佛勒斯峰」的原因,除了這本書是以歐洲白人觀點寫成(而且英文書名也叫做**The Hunt for Mount Everest)**之外,也因為對當時的英國探險隊來說,他們的目標也的確就是「埃佛勒斯峰」,而非「珠穆朗瑪峰」。不過或許譯者是因為台灣讀者比較習慣珠穆朗瑪峰這樣的名稱,才選擇這樣翻譯也說不定。

從一開始翻開這本書,我就很好奇,難道當地人真的都沒有試圖找出,甚或探訪這座巍然大山嗎?還是只不過因為他們沒有留下紀錄,就被歷史當作沒發生過了呢?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我們是永遠不得而知了。

書中其實只有最後幾章著重於探險的過程。前面大部分是當地官方測量團隊如何觀測到這座山、登山運動在西歐的發展,以及為了靠近、找出這座山的位置,而在政治上有許多角力,不論是為了說服英國政府批准、贊助探險,也有跟西藏政府交涉希望能開放讓外國人進入等等,也有提到早期英國入侵西藏的經過。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英國曾殖民印度,但完全不知道英國曾入侵過西藏,也不知道殖民政府與周遭國家之間的關係。因此,讀完這本書,我學到的不只是「尋找全球最高峰」的歷史,同時也學到當時的商業、政治等交流。期待之後能讀到關於這個地區、這個時期,但是用不同觀點寫成的書,比如說藏族、印度及西藏的當地平民、當時鎖國的尼泊爾、英屬印度的低階官員或民眾等。

本書雖是歷史書,但並不枯燥,也不艱澀,同時也有一點冒險故事的感覺,會吸引人接著讀下去。不過人名跟年份有點複雜,常會把人搞混或是忘記他們的職位及經歷,但不太影響閱讀。書中也收錄了一些當時人們留下的文字紀錄,包括親眼看見埃佛勒斯峰/珠穆朗瑪峰時的震撼。若是喜歡登山的人,讀完應該會有很強烈想上山的慾望吧!

avatar-img
5會員
25內容數
偶爾寫點東西,希望能把自己的感動或感受記錄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une's random writings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人性的探究有興趣的人、想深入體會情感的人 「人的心,就像是一棟有許多房間的屋子。我會走遍每個房間,一間間探究,直到它們變成我自己的房間。」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ISIS或伊斯蘭文化好奇的人、關注穆斯林女性權益的人、喜歡紀實文學的人 拜讀本書以前,我跟很多人一樣,覺得那些會自願加入伊斯蘭國的,不外乎是些對生活充滿憤恨,想找宣洩管道的衝動年輕人。讀完之後,我才了解到,原來他們之所以對生活充滿憤恨,其實背後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原因。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地腐化。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利用動物們作為比喻,引起讀者對於權力、社會、政治的深刻思考。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讀過(或想讀)《1984》的人、對二十世紀的歷史和政治變革有興趣的人、喜歡由淺顯文字思考人性及社會的人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想用不同角度了解越戰的人、喜歡小說內心戲偏多的人、想思考自我認同及戰爭的人 推薦指數:✏️✏️✏️✏️✏️ 本書敘述一位越戰間諜內心掙扎及探詢自我的過程。沒有血脈僨張的刺激,雖不像冒險文學讓人急著想知道後續發展,但放慢速度,咀嚼書中對於主角內心的描寫,才是本書最有吸引力之處。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想開始理財的人、想盡早達成財務自由的人、怕理財書籍很難懂的人 推薦指數:🧧🧧🧧🧧🧧 這本書自1997年出版以來,一直是榜上有名的暢銷書。作者用淺白的文字說明財務相關的觀念,引導讀者思考。容易理解也很有內容,值得推薦。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人性的探究有興趣的人、想深入體會情感的人 「人的心,就像是一棟有許多房間的屋子。我會走遍每個房間,一間間探究,直到它們變成我自己的房間。」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ISIS或伊斯蘭文化好奇的人、關注穆斯林女性權益的人、喜歡紀實文學的人 拜讀本書以前,我跟很多人一樣,覺得那些會自願加入伊斯蘭國的,不外乎是些對生活充滿憤恨,想找宣洩管道的衝動年輕人。讀完之後,我才了解到,原來他們之所以對生活充滿憤恨,其實背後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原因。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地腐化。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利用動物們作為比喻,引起讀者對於權力、社會、政治的深刻思考。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讀過(或想讀)《1984》的人、對二十世紀的歷史和政治變革有興趣的人、喜歡由淺顯文字思考人性及社會的人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想用不同角度了解越戰的人、喜歡小說內心戲偏多的人、想思考自我認同及戰爭的人 推薦指數:✏️✏️✏️✏️✏️ 本書敘述一位越戰間諜內心掙扎及探詢自我的過程。沒有血脈僨張的刺激,雖不像冒險文學讓人急著想知道後續發展,但放慢速度,咀嚼書中對於主角內心的描寫,才是本書最有吸引力之處。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想開始理財的人、想盡早達成財務自由的人、怕理財書籍很難懂的人 推薦指數:🧧🧧🧧🧧🧧 這本書自1997年出版以來,一直是榜上有名的暢銷書。作者用淺白的文字說明財務相關的觀念,引導讀者思考。容易理解也很有內容,值得推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趟五月的瑞士遊,收穫了讓人驚艷的多座世界有名的高峰美景,這次對策馬特的「馬特洪峰」特別有印象,因為為了去瑞士旅遊,同學特地選了一篇關於策馬特的英文文章來一起導讀,順便讓我練習英文單字,所以在出發之前就有點瞭解這高峰背後充滿著攀登者挑戰,既感傷又鼓舞人心的故事! Ulrich Inderb
Thumbnail
那可是吉力馬札羅啊 實話說, 除了在Garmin的挑戰上看過這個名字, 我原本連它在哪都不知道, 卻在某天上網時忽然看到這個行程: Seven Summits、地球上人類可徒步前往的最高處之一、Safari...這幾個關鍵字之於我, 就像"限量"對一般人一樣充滿致命的吸引力。依著我DNA內建的衝動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12/28/2012 山,喜瑪拉雅 日期:12/1 地點:台北 高度:65公尺 喜瑪拉雅山是一個普通人,可以到達最不普通的地方。 我,不是登山專家,也稱不上是登山家,甚至於體力上也不是那種Pro級的山友,我只是一個普通愛山的人。 聖母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標高8848公尺。 聖母峰
Thumbnail
全文刊載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12月號/2023 第244期 某次跟家人去阿里山,我提議爬有鄒族聖山的塔山步道,但他們聽了直搖頭說:原住民的聖山,不可以隨便進入。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進入高山,得想到亡靈。 高山與亡靈 後來我還是獨自爬了塔山步道,無奈時間不足,沒能成功登頂。下山後覺得空虛,轉而
Thumbnail
「為什麼要登山?」     英國著名的登山家馬諾里攀登聖母峰後,記者們問他這個問題。他回答:「因為山在那裡!」     這句傳誦世界的名言,相信台灣大多數家長是不認同的,若是孩子以這個不像答案的答案回答父母的質疑,一定會被罵,認為這是狡辯,是藉口。     除了反對孩子登山,我們也禁止他們接近
Thumbnail
詳介《龍在雪域》兼駁夏格巴《藏區政治史》之謬論
Thumbnail
在倫敦讀書工作,沒有山,所以唯有去蘇格蘭或威爾斯,去歐洲旅行,當然要去阿爾卑斯山,之後去北美洲的洛磯山, 最後是澳洲的藍山,希望將來有一天可以去中東的西乃山,還有土耳其的阿拉拉特山,不過今天要寫的是阿爾卑山脈的白朗峰 (Mont Blanc)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趟五月的瑞士遊,收穫了讓人驚艷的多座世界有名的高峰美景,這次對策馬特的「馬特洪峰」特別有印象,因為為了去瑞士旅遊,同學特地選了一篇關於策馬特的英文文章來一起導讀,順便讓我練習英文單字,所以在出發之前就有點瞭解這高峰背後充滿著攀登者挑戰,既感傷又鼓舞人心的故事! Ulrich Inderb
Thumbnail
那可是吉力馬札羅啊 實話說, 除了在Garmin的挑戰上看過這個名字, 我原本連它在哪都不知道, 卻在某天上網時忽然看到這個行程: Seven Summits、地球上人類可徒步前往的最高處之一、Safari...這幾個關鍵字之於我, 就像"限量"對一般人一樣充滿致命的吸引力。依著我DNA內建的衝動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12/28/2012 山,喜瑪拉雅 日期:12/1 地點:台北 高度:65公尺 喜瑪拉雅山是一個普通人,可以到達最不普通的地方。 我,不是登山專家,也稱不上是登山家,甚至於體力上也不是那種Pro級的山友,我只是一個普通愛山的人。 聖母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標高8848公尺。 聖母峰
Thumbnail
全文刊載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12月號/2023 第244期 某次跟家人去阿里山,我提議爬有鄒族聖山的塔山步道,但他們聽了直搖頭說:原住民的聖山,不可以隨便進入。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進入高山,得想到亡靈。 高山與亡靈 後來我還是獨自爬了塔山步道,無奈時間不足,沒能成功登頂。下山後覺得空虛,轉而
Thumbnail
「為什麼要登山?」     英國著名的登山家馬諾里攀登聖母峰後,記者們問他這個問題。他回答:「因為山在那裡!」     這句傳誦世界的名言,相信台灣大多數家長是不認同的,若是孩子以這個不像答案的答案回答父母的質疑,一定會被罵,認為這是狡辯,是藉口。     除了反對孩子登山,我們也禁止他們接近
Thumbnail
詳介《龍在雪域》兼駁夏格巴《藏區政治史》之謬論
Thumbnail
在倫敦讀書工作,沒有山,所以唯有去蘇格蘭或威爾斯,去歐洲旅行,當然要去阿爾卑斯山,之後去北美洲的洛磯山, 最後是澳洲的藍山,希望將來有一天可以去中東的西乃山,還有土耳其的阿拉拉特山,不過今天要寫的是阿爾卑山脈的白朗峰 (Mont Bla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