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協會邀請報導文學作家-履疆,其中一部小說-《老楊和他的女人》,書拿到後,大概接著會看履疆老師的兩三本著作。
履彊,給我們上了一堂報導文學的特色,強調要常常做一些筆記。所見所聞記下來,增加客觀的觀點,寫時除了理性、也要感性。
今天老師批改的是張姓工程師文章,作者把父親的一生以及父親的教育方式寫成3000文章。履彊的意見是,作者可以增加重要地方的描述。
須文蔚老師8月16號的演講中得知,當天晚上有張翎新書《歸海》線上座談,我在紀州庵網站上找到了影像檔案。
這兩三天,陸續追蹤了華人作家張翎的幾本書,張翎產出量驚人。小說有報導文學的溫度。
最近的三本書《一路惶恐》、《陣痛》、《歸海》,我上網買了線上版。這是過去幾年閱讀《金山》、《勞燕》、《溫州女人》之後又一驚豔。我非常喜歡看張翎的書。她寫的戰爭創傷的小說,創傷後遺症是不能磨滅的,值得記錄下來。
《陣痛》
三代女人經過不同的時代,《陣痛》第一步是小逃產於抗日戰爭。
女兒武生-在文革時期的武鬥中生產。第3代是在911丈夫死前紐約告別。武生路途中生產,所以小孩叫路得,小陶、武生、路得的媽媽代表著不同時代的女孩,經過陣痛產女,看完非常悲傷,不能自已,三代女性在抗日戰爭、文革時代、911事件,這幾個人類的大災難中陣痛產女,女人的韌性,在她們身上顯現。
《一路惶恐》
另外看的一部就是《一路惶恐》,2021年農曆過年期間,張翎受疫情囚禁於溫州斗室的三個禮拜。
《歸海》Where waters meet
故事開啟於袁鳳從安養院帶回的媽媽的遺物裡面。裝在人形櫻花瓶的結晶粉,還有一張黑白的照片,是袁鳳的老師-夢龍。
女兒袁鳳把媽媽-袁春雨骨灰,帶回中國大陸,想讓媽媽歸鄉,溫州時空钜變,未能如願,我猜莫非是書名的由來。所有的記憶春雨並沒有告訴袁鳳,故事開啟於袁鳳從安養院帶回的媽媽的遺物裡面。裝在人形櫻花瓶的結晶粉,一個還有一張黑白的照片,是袁鳳的老師-夢龍。
袁鳳回到溫州還原,當然袁鳳也從住在上海的姨媽-袁梅,口中挖掘了很多資料,看了書中的描述我不忍目睹。
後來袁春雨雖然在加拿大女兒、女婿照顧下生活不錯,但是老人院的最後三年中,遇到長相像過去看過的日本年輕人,立刻勾起了慘痛的回憶每每失魂尖叫,戰爭創傷是終其一生沒辦法復原的。
《勞燕》是張翎的小說中我最喜歡的。因為那個背景有傳教士的溫度。我的婆婆,也是在那個時候出生的,婆婆小時候就讀廣東興寧縣文子村的育樂小學,常常提及那個時代的故事。
育樂小學是美國傳教士在廣東客家地區興建的一所小學。學校附近還有一個盲人女子學校,婆婆下課常常會去協助她們如廁。婆太也常常因孤寡身份受到特別待遇,例如在學校空地種菜、去育樂小學厠所挑水肥澆菜,母女一直都很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