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影論重點:
為什麼我們要談論「詩」
主角身上的「理想的突兀感」
阿茲海默症之於本片含意
主角與死亡女孩的相似性
電影從一名女高中生的死亡開始。投河,有著洗淨、遺忘的意象,用絕決的方式斷開遭受同校男生性侵的恥辱,然而她的屍身只能隨波逐流,絲毫不能影響湍急的河流分毫,被洗淨、遺忘的只有人們的記憶,多數的不幸,大眾知道也就算了,就像新聞上遙遠異國的悲劇,甚至越近身相關,越希望能夠輕描淡寫,漠視與麻木習以為常到不能算是一種惡,面對撕心裂肺的痛,我們已不再確知該怎麼給出「恰當」的回應。
當女孩屍身漂流到鏡頭前,字幕打上電影片名<詩>形成感知矛盾。這個畫面使人聯想John Everett Millais的<Ophelia>,然而畫中秀雅的面貌彷彿還有一口氣,油畫筆觸、色彩布局都將哈姆雷特中Ophelia的死給美化了;兩幅畫面最大的不同在於一人俯面、一人仰面,彷彿儘管想要向上追求更美好的事物,現實殘酷總使人向下墜落、無「顏」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