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ler從他的經驗裡發現,”很多孩子永遠覺得自己生病又虛弱,有些案例出現持續卻無法以疾病解釋的症狀,代表孩子利用生病的感覺讓自己占上風,並且合理化在家中取得控制與尊敬的願望。”
回想曾待在兒童病房和成人病房的經驗,面對成人或是長者病患,經常感受到他們困在疾病裡,為失去所苦,心心念念的是如何遠離疾病;相較於兒童帶著病痛,仍可”享受”於當下,一起參與我們這些志工設計的遊戲,亦或是能玩平時被禁止的手機遊戲,疾病對他們的意義不一定代表著失去或剥奪。相較於生理上的苦,對於被照顧、因生病得到平時所不被允許的”特權”更吸引部分兒童。
阿德勒對於孩子運用生病經驗的描繪也呼應他所強調的”軟性決定論”,也就是決定一個人的不是經驗,而是一個人對於經驗的主觀詮釋。這提醒著我們,兒童可能因錯誤詮釋而立下”爭得上風”的優越目標,用大人如果能夠有所理解,運用適當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就能避免錯誤的擴大。而所謂的適當方法,就是在嚴厲管教和過度寵愛的兩端點之間,找到平衝,不讓孩子感受到被壓迫,也不讓孩子感受不到愛。
阿徳勒建議由醫生來推動環境改變,將孩子移至其他地方或糾正錯誤的理解。我猜想這些做法有著時代的背景,然對他對於這類孩子身邊總是有著心煩意亂的大人,這樣的互動組合卻和一百年後的今天如出一轍,大人越是心煩,想快速解決孩子的身心不安,孩子便因被遠離大人的不安,抓得更緊,彼此跳著追與逃的舞步。
短短一頁的論述,道出了孩子和大人的難題,提出了理解的觀點,也給了我一些面對這類兒童的輔導方向:
1.溫和而堅定的陪伴孩子,面對病痛的不舒服、跨出一小步做能力範圍內的事,在行動中感受到價值感,將占上風的行為動向,慢慢移動到自身能力的掌控感。
2.陪伴家長當個穩定的大人,用自身的穩帶孩子安住當下,不捲入孩子的情緒風暴,讓孩子逐漸放下生病的武器。
《拓展兒童教養新視野》個體心理學論兒童教養篇p.182,閱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