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預期中的"家",依然是自己的家。】

更新於 2024/08/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個人對"家",多少都會抱有幻想或"期待",

當幻想破滅、期待不如預期中的樣子,

這個家就會像是牢籠一樣,是種束縛,

被所謂"家的責任"綑綁了一輩子。


出生的順序決定了在這個家"擔任的職責?"


對於長子/長女的方式..

  • 你是哥哥/姊姊,理所當然要幫忙照顧弟弟/妹妹。
  • 弟弟/妹妹還小,什麼都不會,身為哥哥/姊姊的就不能幫忙一下嗎?
  • 因為你是家裡的長子/長女,要懂事一點。


對於老么的方式..

  • 這個你不會,以後不准自己做。
  • 你什麼都不懂,意見不要那麼多。
  • 你乖乖聽話就好,我怎麼說你就怎麼做,我是為你好。


大的要幫小的,年紀大的孩子要幫忙年紀較小的孩子?

"但他們都一樣還只是個孩子啊!"


年紀小就什麼都不懂?

"被自動化認為"他最小,知道的最少,因此不了解,

年紀最小的孩子,無論幾歲永遠都因為排行最小而"被冠上"什麼都不會...


長子、長女被迫承擔一些"原本就不屬於"他們的責任,

老么卻"被迫遵從"這個家的一切"而不得發表"自己的意見,

所有年幼子女的單純童年,背負了許多"源自於父母親該承擔的義務責任",

孩子成長過程裡的委屈,自然而然被視為"理所當然?"

理所當然..要為這個家付出全部,而失去自我。


父母親將原本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全部丟給了孩子..

然後用簡單的一句:

"我為了這個家賺錢很辛苦,就不能體諒一下嗎?"


這一句"體諒",成為了孩子腦中的"自動裝置",

不知不覺讓孩子認為"自己的犧牲是應該的"。


父母幫孩子二十年,孩子卻承擔父母一輩子?


父母親會說:我為了這個家付出這麼多,就不能幫忙一下嗎?

這些話感覺起來有許多情緒存在..

也無意間形成一種"情緒勒索"。


然而這個幫忙是無窮無盡的,小至家裡瑣事,大至"人生決定權",

甚至還會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能力越來越卓越,

然後不停地向孩子伸手討要,

討要孩子的孝親費、討要孩子的關心、

討要生活一切事物都應該要由孩子來幫忙,

甚至開始要求孩子要按照父母的期望活出人生,

"彷彿沒有做到讓父母親滿意,就是不孝子",

父母親幾乎成為了一位毫無行為能力的人,

但卻"不斷伸手控制著"這個家的操作,

然後讓孩子背負著沉重的責任,直至父母這一生結束,才有可能停止。


是情緒勒索也是父母親的藉口..

父母親的忙碌有很多時候是為自己開脫的一種說法,

"我每天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沒空顧慮到孩子是很正常的事,要孩子習慣。"


其實父母親很多時候是無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甚至害怕承擔過多的責任,

也許他們還在人生摸索的階段就成為了父母親,

也許他們都還沒準備好承擔生命的責任,就成為了一個家的"方向盤",

開始主導這個家的一切大小事,

然後需要一些自己的時間、喘息的空間,

於是為了讓這個家得以生存,而開始"失去自我",

甚至覺得自己總是為這個家"犧牲一切、委屈、付出",

但...

並沒有人要求父母用"委屈自己"的方式為這個家付出,

只是為家庭而犧牲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被傳承下來,

卻忘了"自己"其實是有能力改變、可以做選擇的。


父母也如同孩子般..

需要人照顧、體諒、關心,需要感受到"愛與被愛"的感覺,

當父母親的人生失衡的時候,

他們會容易忘記自己的職責,而容易沉浸在"自我的情緒裡",

逐漸逃避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物,開始抗拒學習。


父母會恐懼自己不如預期..

害怕失去"自我價值",

害怕讓孩子看見自己懦弱無能的狀態,

也會無法承認自己的脆弱,

更沒有勇氣承受"不如預期中的家",

但卻忘了...自己其實"可以向孩子坦誠相待",

也可以誠實的面對自己、面對家人,

勇敢說出自己的感受讓人知道,就一定能有"被理解的機會"。


歲數增長,不代表"心智年齡"也同步成長,

父母親"以自己的角度"為子女著想,不見得就是最適合子女的,

子女以個人角度去體諒父母,也不一定能符合父母的期望,

各自抱有幻想、有期待,但事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樣子,

就會感到氣餒、委屈、有情緒,便想將其控制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

一個家,何苦為難彼此、折磨自己?

試著"打開自己的心"就會容易許多。


當人願意"敞開心房",就會建立"信任關係",

最初一個"家的核心",就是由父母開始的,

父母親應該要"成為這個家的"方向盤,

"而不是"把方向盤丟給子女,

子女也應該給父母機會,"歸還"屬於父母親的職責,

一個家,各自的角色都有存在的意義,

但最重要的角色意義,在於自己,

★問一問自己:在這個家裡,我感到舒適嗎?

avatar-img
4會員
23內容數
Hi,我是INFJ人格的Roxanne, 在我的高敏感世界裡, 撰寫出我個人經驗的真實心聲, 用文字分享這份共感。 非常歡迎您能留下您的足跡, 讓我知道您的觀後感受, 我將會持續創作更豐富的內容, 繼續分享。 Welcome to my world.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記憶旅程 to Roxanne 的其他內容
2024巴黎奧運備受關注,透過世界之巔,看見人性, 只看結果卻不重視"過程",真的會比較快樂? 誰都不喜歡輸的感覺,只要不放棄,仍然有機會。 勇敢走出舒適圈,面對自己,看見生命的"韌性", 不論結果如何,擁有的過程依然值得, 畢竟"獨立的個體",是無法被取代的存在。
感知讓我得到什麼?感受讓我辨別什麼?情緒讓我經歷什麼? 高敏感者容易神經緊繃、精神疲憊, 因為感受力較為強烈,就更容易受到刺激, 大部份的人無法理解高敏感者,究竟誰來體諒我們呢? 我只是跟你想得有點不一樣,並不是錯,而是"福"。
不要看輕每一個人, 因為你不會知道..數年後, 這位你曾經瞧不起的人, 會成為你生命中的貴人, 永遠無需向任何人交代自己的人生, 說得再多,倒不如自己親身體會過, 任何結果都無法決定你的一生, 自己的歷程就是人生最好的養分。
"高效率"一詞,充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 以"事半功倍"的方式, 讓自己在相同的時間裡或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任務", 而且質量更好、更出色? 那麼你每天都有好好休息嗎? 人的每一天都在做選擇,這些選擇都與自己息息相關, 會是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嗎?
有些高敏感者"很容易被誤會"總是往負面的方向走, 但其實只是因為特別的"共感力", 明明不是自己的情緒,卻彷彿是自己親身經歷般而產生"同理心", 高敏感者很輕易能同理他人,卻無人能同理自己, 這其實會讓高敏感者時常陷入一種"孤獨感"。
覺得自己為何要被人這樣對待? 很委屈、很生氣、很傷心難過,對與錯和前因後果都不是那麼重要, 畢竟有理說不清..是因為各站各的理, 我無法控制別人,只能全心全意的放在我自己上, 因為這個人根本不值得占據我的心理、影響到我本來的心境。
2024巴黎奧運備受關注,透過世界之巔,看見人性, 只看結果卻不重視"過程",真的會比較快樂? 誰都不喜歡輸的感覺,只要不放棄,仍然有機會。 勇敢走出舒適圈,面對自己,看見生命的"韌性", 不論結果如何,擁有的過程依然值得, 畢竟"獨立的個體",是無法被取代的存在。
感知讓我得到什麼?感受讓我辨別什麼?情緒讓我經歷什麼? 高敏感者容易神經緊繃、精神疲憊, 因為感受力較為強烈,就更容易受到刺激, 大部份的人無法理解高敏感者,究竟誰來體諒我們呢? 我只是跟你想得有點不一樣,並不是錯,而是"福"。
不要看輕每一個人, 因為你不會知道..數年後, 這位你曾經瞧不起的人, 會成為你生命中的貴人, 永遠無需向任何人交代自己的人生, 說得再多,倒不如自己親身體會過, 任何結果都無法決定你的一生, 自己的歷程就是人生最好的養分。
"高效率"一詞,充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 以"事半功倍"的方式, 讓自己在相同的時間裡或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任務", 而且質量更好、更出色? 那麼你每天都有好好休息嗎? 人的每一天都在做選擇,這些選擇都與自己息息相關, 會是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嗎?
有些高敏感者"很容易被誤會"總是往負面的方向走, 但其實只是因為特別的"共感力", 明明不是自己的情緒,卻彷彿是自己親身經歷般而產生"同理心", 高敏感者很輕易能同理他人,卻無人能同理自己, 這其實會讓高敏感者時常陷入一種"孤獨感"。
覺得自己為何要被人這樣對待? 很委屈、很生氣、很傷心難過,對與錯和前因後果都不是那麼重要, 畢竟有理說不清..是因為各站各的理, 我無法控制別人,只能全心全意的放在我自己上, 因為這個人根本不值得占據我的心理、影響到我本來的心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的夢想與現實的掙扎,透過接續發生的家庭故事及感悟來表達對生活的體悟。同時,文中也提及了對於身邊發生事物的反思以及與家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展現了對於生活的熱情與互動。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對孩子來說,大多期待自己能趕緊成年,離開原生家庭獨立生活,因為那是自己成長的證明,也是開始能掌控自己人生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等到出社會一段時間,也許碰到情投意合的另一半,成立屬於自己的家庭,在雙方步入禮堂的那一刻,相信每一對新人都打從心底覺得自己未來會像童話故事裡的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Thumbnail
在一個只會貶低妳自我價值的家庭裡長大,要活得有自信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幾年透過自我探索和自我療癒,陌生的「自信感」算是有開始慢慢冒出頭、探出枝芽,小心翼翼的成長,可辛苦了這麼久,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一切,只要回老家待超過兩天,就又會被連根拔起,再次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深淵。 每次回老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如果要對「家」下一個定義,我認為那是「 一個充滿愛、接納、支持、自由與安全的人間天堂」 在我生命中擁有及體驗過三個家,一個是生活了18年的原生家庭,一個是維繫18年婚姻最終破碎的家,最後一個就是我開悟後重新回歸的靈魂之家。前兩者都是現實世界的住所,卻因愛的缺失導致家族成員們承受著太多的衝突與傷
Thumbnail
我想要有個家, 拾。ten從小夢寐以求的地方,拾。ten不是沒有家人。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的夢想與現實的掙扎,透過接續發生的家庭故事及感悟來表達對生活的體悟。同時,文中也提及了對於身邊發生事物的反思以及與家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展現了對於生活的熱情與互動。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對孩子來說,大多期待自己能趕緊成年,離開原生家庭獨立生活,因為那是自己成長的證明,也是開始能掌控自己人生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等到出社會一段時間,也許碰到情投意合的另一半,成立屬於自己的家庭,在雙方步入禮堂的那一刻,相信每一對新人都打從心底覺得自己未來會像童話故事裡的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Thumbnail
在一個只會貶低妳自我價值的家庭裡長大,要活得有自信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幾年透過自我探索和自我療癒,陌生的「自信感」算是有開始慢慢冒出頭、探出枝芽,小心翼翼的成長,可辛苦了這麼久,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一切,只要回老家待超過兩天,就又會被連根拔起,再次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深淵。 每次回老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如果要對「家」下一個定義,我認為那是「 一個充滿愛、接納、支持、自由與安全的人間天堂」 在我生命中擁有及體驗過三個家,一個是生活了18年的原生家庭,一個是維繫18年婚姻最終破碎的家,最後一個就是我開悟後重新回歸的靈魂之家。前兩者都是現實世界的住所,卻因愛的缺失導致家族成員們承受著太多的衝突與傷
Thumbnail
我想要有個家, 拾。ten從小夢寐以求的地方,拾。ten不是沒有家人。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