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預期中的"家",依然是自己的家。】
avatar-img
記憶點

【不如預期中的"家",依然是自己的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個人對"家",多少都會抱有幻想或"期待",

當幻想破滅、期待不如預期中的樣子,

這個家就會像是牢籠一樣,是種束縛,

被所謂"家的責任"綑綁了一輩子。


出生的順序決定了在這個家"擔任的職責?"


對於長子/長女的方式..

  • 你是哥哥/姊姊,理所當然要幫忙照顧弟弟/妹妹。
  • 弟弟/妹妹還小,什麼都不會,身為哥哥/姊姊的就不能幫忙一下嗎?
  • 因為你是家裡的長子/長女,要懂事一點。


對於老么的方式..

  • 這個你不會,以後不准自己做。
  • 你什麼都不懂,意見不要那麼多。
  • 你乖乖聽話就好,我怎麼說你就怎麼做,我是為你好。


大的要幫小的,年紀大的孩子要幫忙年紀較小的孩子?

"但他們都一樣還只是個孩子啊!"


年紀小就什麼都不懂?

"被自動化認為"他最小,知道的最少,因此不了解,

年紀最小的孩子,無論幾歲永遠都因為排行最小而"被冠上"什麼都不會...


長子、長女被迫承擔一些"原本就不屬於"他們的責任,

老么卻"被迫遵從"這個家的一切"而不得發表"自己的意見,

所有年幼子女的單純童年,背負了許多"源自於父母親該承擔的義務責任",

孩子成長過程裡的委屈,自然而然被視為"理所當然?"

理所當然..要為這個家付出全部,而失去自我。


父母親將原本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全部丟給了孩子..

然後用簡單的一句:

"我為了這個家賺錢很辛苦,就不能體諒一下嗎?"


這一句"體諒",成為了孩子腦中的"自動裝置",

不知不覺讓孩子認為"自己的犧牲是應該的"。


父母幫孩子二十年,孩子卻承擔父母一輩子?


父母親會說:我為了這個家付出這麼多,就不能幫忙一下嗎?

這些話感覺起來有許多情緒存在..

也無意間形成一種"情緒勒索"。


然而這個幫忙是無窮無盡的,小至家裡瑣事,大至"人生決定權",

甚至還會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能力越來越卓越,

然後不停地向孩子伸手討要,

討要孩子的孝親費、討要孩子的關心、

討要生活一切事物都應該要由孩子來幫忙,

甚至開始要求孩子要按照父母的期望活出人生,

"彷彿沒有做到讓父母親滿意,就是不孝子",

父母親幾乎成為了一位毫無行為能力的人,

但卻"不斷伸手控制著"這個家的操作,

然後讓孩子背負著沉重的責任,直至父母這一生結束,才有可能停止。


是情緒勒索也是父母親的藉口..

父母親的忙碌有很多時候是為自己開脫的一種說法,

"我每天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沒空顧慮到孩子是很正常的事,要孩子習慣。"


其實父母親很多時候是無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甚至害怕承擔過多的責任,

也許他們還在人生摸索的階段就成為了父母親,

也許他們都還沒準備好承擔生命的責任,就成為了一個家的"方向盤",

開始主導這個家的一切大小事,

然後需要一些自己的時間、喘息的空間,

於是為了讓這個家得以生存,而開始"失去自我",

甚至覺得自己總是為這個家"犧牲一切、委屈、付出",

但...

並沒有人要求父母用"委屈自己"的方式為這個家付出,

只是為家庭而犧牲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被傳承下來,

卻忘了"自己"其實是有能力改變、可以做選擇的。


父母也如同孩子般..

需要人照顧、體諒、關心,需要感受到"愛與被愛"的感覺,

當父母親的人生失衡的時候,

他們會容易忘記自己的職責,而容易沉浸在"自我的情緒裡",

逐漸逃避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物,開始抗拒學習。


父母會恐懼自己不如預期..

害怕失去"自我價值",

害怕讓孩子看見自己懦弱無能的狀態,

也會無法承認自己的脆弱,

更沒有勇氣承受"不如預期中的家",

但卻忘了...自己其實"可以向孩子坦誠相待",

也可以誠實的面對自己、面對家人,

勇敢說出自己的感受讓人知道,就一定能有"被理解的機會"。


歲數增長,不代表"心智年齡"也同步成長,

父母親"以自己的角度"為子女著想,不見得就是最適合子女的,

子女以個人角度去體諒父母,也不一定能符合父母的期望,

各自抱有幻想、有期待,但事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樣子,

就會感到氣餒、委屈、有情緒,便想將其控制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

一個家,何苦為難彼此、折磨自己?

試著"打開自己的心"就會容易許多。


當人願意"敞開心房",就會建立"信任關係",

最初一個"家的核心",就是由父母開始的,

父母親應該要"成為這個家的"方向盤,

"而不是"把方向盤丟給子女,

子女也應該給父母機會,"歸還"屬於父母親的職責,

一個家,各自的角色都有存在的意義,

但最重要的角色意義,在於自己,

★問一問自己:在這個家裡,我感到舒適嗎?

avatar-img
記憶點
4會員
23內容數
Hi,我是INFJ人格的Roxanne, 在我的高敏感世界裡, 撰寫出我個人經驗的真實心聲, 用文字分享這份共感。 非常歡迎您能留下您的足跡, 讓我知道您的觀後感受, 我將會持續創作更豐富的內容, 繼續分享。 Welcome to my worl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記憶點 的其他內容
人生不可能永遠順心如意,也不可能內心不起波瀾,我試圖追回內在的平靜感,原來也都是追求不完的,不如將人生放輕鬆點去感受、去體會,就會如同火車過站一樣,一站站的就過去了~ 能夠在任何環境的狀態下感受到"我好愛我自己、我接納我自己",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每一處"人格缺陷",其實就是愛自己、做自己的舒適狀態。
寬恕他人並不是不與人計較、不把事件放在心上, 而是自己終於懂了.. 讓自己痛苦的"思維"被建立在什麼樣的過程裡, 在人際關係裡..被騙怎能不心痛? 心痛的是"實情不如自己的預想", 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 會帶有過去累積的"印象與認知", 組合成自己"預想的標籤"在身上。
2024巴黎奧運備受關注,透過世界之巔,看見人性, 只看結果卻不重視"過程",真的會比較快樂? 誰都不喜歡輸的感覺,只要不放棄,仍然有機會。 勇敢走出舒適圈,面對自己,看見生命的"韌性", 不論結果如何,擁有的過程依然值得, 畢竟"獨立的個體",是無法被取代的存在。
人生不可能永遠順心如意,也不可能內心不起波瀾,我試圖追回內在的平靜感,原來也都是追求不完的,不如將人生放輕鬆點去感受、去體會,就會如同火車過站一樣,一站站的就過去了~ 能夠在任何環境的狀態下感受到"我好愛我自己、我接納我自己",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每一處"人格缺陷",其實就是愛自己、做自己的舒適狀態。
寬恕他人並不是不與人計較、不把事件放在心上, 而是自己終於懂了.. 讓自己痛苦的"思維"被建立在什麼樣的過程裡, 在人際關係裡..被騙怎能不心痛? 心痛的是"實情不如自己的預想", 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 會帶有過去累積的"印象與認知", 組合成自己"預想的標籤"在身上。
2024巴黎奧運備受關注,透過世界之巔,看見人性, 只看結果卻不重視"過程",真的會比較快樂? 誰都不喜歡輸的感覺,只要不放棄,仍然有機會。 勇敢走出舒適圈,面對自己,看見生命的"韌性", 不論結果如何,擁有的過程依然值得, 畢竟"獨立的個體",是無法被取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