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預期中的"家",依然是自己的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個人對"家",多少都會抱有幻想或"期待",

當幻想破滅、期待不如預期中的樣子,

這個家就會像是牢籠一樣,是種束縛,

被所謂"家的責任"綑綁了一輩子。


出生的順序決定了在這個家"擔任的職責?"


對於長子/長女的方式..

  • 你是哥哥/姊姊,理所當然要幫忙照顧弟弟/妹妹。
  • 弟弟/妹妹還小,什麼都不會,身為哥哥/姊姊的就不能幫忙一下嗎?
  • 因為你是家裡的長子/長女,要懂事一點。


對於老么的方式..

  • 這個你不會,以後不准自己做。
  • 你什麼都不懂,意見不要那麼多。
  • 你乖乖聽話就好,我怎麼說你就怎麼做,我是為你好。


大的要幫小的,年紀大的孩子要幫忙年紀較小的孩子?

"但他們都一樣還只是個孩子啊!"


年紀小就什麼都不懂?

"被自動化認為"他最小,知道的最少,因此不了解,

年紀最小的孩子,無論幾歲永遠都因為排行最小而"被冠上"什麼都不會...


長子、長女被迫承擔一些"原本就不屬於"他們的責任,

老么卻"被迫遵從"這個家的一切"而不得發表"自己的意見,

所有年幼子女的單純童年,背負了許多"源自於父母親該承擔的義務責任",

孩子成長過程裡的委屈,自然而然被視為"理所當然?"

理所當然..要為這個家付出全部,而失去自我。


父母親將原本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全部丟給了孩子..

然後用簡單的一句:

"我為了這個家賺錢很辛苦,就不能體諒一下嗎?"


這一句"體諒",成為了孩子腦中的"自動裝置",

不知不覺讓孩子認為"自己的犧牲是應該的"。


父母幫孩子二十年,孩子卻承擔父母一輩子?


父母親會說:我為了這個家付出這麼多,就不能幫忙一下嗎?

這些話感覺起來有許多情緒存在..

也無意間形成一種"情緒勒索"。


然而這個幫忙是無窮無盡的,小至家裡瑣事,大至"人生決定權",

甚至還會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能力越來越卓越,

然後不停地向孩子伸手討要,

討要孩子的孝親費、討要孩子的關心、

討要生活一切事物都應該要由孩子來幫忙,

甚至開始要求孩子要按照父母的期望活出人生,

"彷彿沒有做到讓父母親滿意,就是不孝子",

父母親幾乎成為了一位毫無行為能力的人,

但卻"不斷伸手控制著"這個家的操作,

然後讓孩子背負著沉重的責任,直至父母這一生結束,才有可能停止。


是情緒勒索也是父母親的藉口..

父母親的忙碌有很多時候是為自己開脫的一種說法,

"我每天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沒空顧慮到孩子是很正常的事,要孩子習慣。"


其實父母親很多時候是無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甚至害怕承擔過多的責任,

也許他們還在人生摸索的階段就成為了父母親,

也許他們都還沒準備好承擔生命的責任,就成為了一個家的"方向盤",

開始主導這個家的一切大小事,

然後需要一些自己的時間、喘息的空間,

於是為了讓這個家得以生存,而開始"失去自我",

甚至覺得自己總是為這個家"犧牲一切、委屈、付出",

但...

並沒有人要求父母用"委屈自己"的方式為這個家付出,

只是為家庭而犧牲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被傳承下來,

卻忘了"自己"其實是有能力改變、可以做選擇的。


父母也如同孩子般..

需要人照顧、體諒、關心,需要感受到"愛與被愛"的感覺,

當父母親的人生失衡的時候,

他們會容易忘記自己的職責,而容易沉浸在"自我的情緒裡",

逐漸逃避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物,開始抗拒學習。


父母會恐懼自己不如預期..

害怕失去"自我價值",

害怕讓孩子看見自己懦弱無能的狀態,

也會無法承認自己的脆弱,

更沒有勇氣承受"不如預期中的家",

但卻忘了...自己其實"可以向孩子坦誠相待",

也可以誠實的面對自己、面對家人,

勇敢說出自己的感受讓人知道,就一定能有"被理解的機會"。


歲數增長,不代表"心智年齡"也同步成長,

父母親"以自己的角度"為子女著想,不見得就是最適合子女的,

子女以個人角度去體諒父母,也不一定能符合父母的期望,

各自抱有幻想、有期待,但事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樣子,

就會感到氣餒、委屈、有情緒,便想將其控制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

一個家,何苦為難彼此、折磨自己?

試著"打開自己的心"就會容易許多。


當人願意"敞開心房",就會建立"信任關係",

最初一個"家的核心",就是由父母開始的,

父母親應該要"成為這個家的"方向盤,

"而不是"把方向盤丟給子女,

子女也應該給父母機會,"歸還"屬於父母親的職責,

一個家,各自的角色都有存在的意義,

但最重要的角色意義,在於自己,

★問一問自己:在這個家裡,我感到舒適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記憶點
4會員
23內容數
Hi,我是Roxanne, 在"高敏感的世界裡"總是活得略為辛苦, 但我遇到「茶道」之後, 我的生活卻已然不同。 我開始看見我"人生的路徑", 也將用文字分享這份共感, 撰寫出我個人經驗的真實心聲。 非常歡迎您能留下足跡, 以此結緣~ 感恩!感謝!
記憶點的其他內容
2024/10/02
人生不可能永遠順心如意,也不可能內心不起波瀾,我試圖追回內在的平靜感,原來也都是追求不完的,不如將人生放輕鬆點去感受、去體會,就會如同火車過站一樣,一站站的就過去了~ 能夠在任何環境的狀態下感受到"我好愛我自己、我接納我自己",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每一處"人格缺陷",其實就是愛自己、做自己的舒適狀態。
Thumbnail
2024/10/02
人生不可能永遠順心如意,也不可能內心不起波瀾,我試圖追回內在的平靜感,原來也都是追求不完的,不如將人生放輕鬆點去感受、去體會,就會如同火車過站一樣,一站站的就過去了~ 能夠在任何環境的狀態下感受到"我好愛我自己、我接納我自己",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每一處"人格缺陷",其實就是愛自己、做自己的舒適狀態。
Thumbnail
2024/08/28
寬恕他人並不是不與人計較、不把事件放在心上, 而是自己終於懂了.. 讓自己痛苦的"思維"被建立在什麼樣的過程裡, 在人際關係裡..被騙怎能不心痛? 心痛的是"實情不如自己的預想", 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 會帶有過去累積的"印象與認知", 組合成自己"預想的標籤"在身上。
Thumbnail
2024/08/28
寬恕他人並不是不與人計較、不把事件放在心上, 而是自己終於懂了.. 讓自己痛苦的"思維"被建立在什麼樣的過程裡, 在人際關係裡..被騙怎能不心痛? 心痛的是"實情不如自己的預想", 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 會帶有過去累積的"印象與認知", 組合成自己"預想的標籤"在身上。
Thumbnail
2024/08/01
2024巴黎奧運備受關注,透過世界之巔,看見人性, 只看結果卻不重視"過程",真的會比較快樂? 誰都不喜歡輸的感覺,只要不放棄,仍然有機會。 勇敢走出舒適圈,面對自己,看見生命的"韌性", 不論結果如何,擁有的過程依然值得, 畢竟"獨立的個體",是無法被取代的存在。
Thumbnail
2024/08/01
2024巴黎奧運備受關注,透過世界之巔,看見人性, 只看結果卻不重視"過程",真的會比較快樂? 誰都不喜歡輸的感覺,只要不放棄,仍然有機會。 勇敢走出舒適圈,面對自己,看見生命的"韌性", 不論結果如何,擁有的過程依然值得, 畢竟"獨立的個體",是無法被取代的存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許多屆齡退休的人,若有孩子,年齡都大概已經二三十歲以上,無論仍舊一起生活或是出去工作、結婚生子在外地定居,關係的品質與維持方式勢必會和從前小時候總是天天黏在一起的生活有些許不同。
Thumbnail
許多屆齡退休的人,若有孩子,年齡都大概已經二三十歲以上,無論仍舊一起生活或是出去工作、結婚生子在外地定居,關係的品質與維持方式勢必會和從前小時候總是天天黏在一起的生活有些許不同。
Thumbnail
在一個只會貶低妳自我價值的家庭裡長大,要活得有自信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幾年透過自我探索和自我療癒,陌生的「自信感」算是有開始慢慢冒出頭、探出枝芽,小心翼翼的成長,可辛苦了這麼久,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一切,只要回老家待超過兩天,就又會被連根拔起,再次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深淵。 每次回老
Thumbnail
在一個只會貶低妳自我價值的家庭裡長大,要活得有自信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幾年透過自我探索和自我療癒,陌生的「自信感」算是有開始慢慢冒出頭、探出枝芽,小心翼翼的成長,可辛苦了這麼久,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一切,只要回老家待超過兩天,就又會被連根拔起,再次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深淵。 每次回老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說來有趣,當我準備開始面對第25關的任務時,不久後便發現自己跟「家」的概念有種命運中的隔離感,彷彿我與家之間的緣份註定要和一般的想像迥然不同,我也只能臣服這股力量的安排,不過我猜想也不會僅僅只有我一個人如此。 從小我們就被媽媽送往姨嬤家長大成人,在我們出社會前,媽媽也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Thumbnail
說來有趣,當我準備開始面對第25關的任務時,不久後便發現自己跟「家」的概念有種命運中的隔離感,彷彿我與家之間的緣份註定要和一般的想像迥然不同,我也只能臣服這股力量的安排,不過我猜想也不會僅僅只有我一個人如此。 從小我們就被媽媽送往姨嬤家長大成人,在我們出社會前,媽媽也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Thumbnail
你們和家人的關係如何呢? 我從小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就很微妙,雖然從外觀來看,我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家從來沒給我經濟壓力,甚至我的零用錢都比同齡的人多;爸媽平常雖然工作忙碌,但假日還是會陪我們,帶我們出去玩;我家每天開火,甚至到現在出社會了,我媽還會替大家帶便當,總而言之,在這樣環
Thumbnail
你們和家人的關係如何呢? 我從小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就很微妙,雖然從外觀來看,我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家從來沒給我經濟壓力,甚至我的零用錢都比同齡的人多;爸媽平常雖然工作忙碌,但假日還是會陪我們,帶我們出去玩;我家每天開火,甚至到現在出社會了,我媽還會替大家帶便當,總而言之,在這樣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