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 13:章節進度 2–7 原型設計
筆記環節
不需太過細節,但要有助於溝通效率
a. 概念驗證 — — 草圖(Sketch)┬┬┬┬┬┐
b. 互動驗證 — — 線框圖(Wireframe)靜態
c. 介面驗證 — — 模型(Mockup)┴┴┴┴┘
d. 操作驗證 — — 互動原型(Prototype/Development)├動態
e. 需求:草圖、故事板表達使用情境/互動:介面原型驗證認知模型
用戶流與商業流之間取捨:擬真度越高,成本越高。
a. 低擬真 — — 草圖(Sketch)
• 「快速建立」可溝通介面
• 傳遞產品的「概念核心」
b. 中擬真 — — 線框圖(Wireframe)
• 介面元件佈局、動線
• 更精準「概念、功能、操作」層次的需求驗證溝通
c. 高擬真 — — 模型(Mockup)
• 介面「真實圖文」傳達
• 產品「更完整的長相」
d. 更高擬真 — — 原型(Prototype)、互動原型(Interactive Prototype)
• 「可操作的」測試以驗證使用者需求
設計師不需再學習底層元件製作,介面安排也有模板→介面設計技術門檻降低。因此設計師「更要學習介面設計原則」,且在介面表現上擁有自己獨到的創意,甚至擁有體驗設計的心法。
a. 草圖(Sketch) — — 快速大量設計概念視覺化
b. 紙模型(Paper Prototype) — — 無軟體實作門檻,加速概念溝通
c. 使用案例(Use Cases) — — 理解設計與互動概念細節
d. 流程圖(Flow Chart) — — 設計師和工程師溝通的好工具
e. 線框圖(Wireframe) — — 元件細節+操作互動流程
f. 行動建模工具(Mobile UI Prototype Tool) — — 模擬軟體
心得環節
🙌本篇最大重點:原型的目的在於「溝通」🙌
每個人的想像與認知不盡相同,若只有口說或是文字表達難免會雞同鴨講起爭議(?)因此「具象化(不論使用何種原型)」是很重要的。很像是「對齊心智模型」的概念。確定大家認知是一樣的,溝通才能順利且有效地進行。
回答共學講義上的問題:
你覺得原型設計需要考慮哪些要素呢? 哪最重要?
我覺得需要考慮:使用者需求、產品概念、資料架構、介面操作互動流程
至於哪個最重要,畢竟設計最根本就是為了解決(使用者的)問題,才會衍生後續的產品概念、資料架構、介面操作互動流程……等,
因此我認為最重要的果然還是使用者需求 吧!
關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