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考的流程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方法可以被用在許多地方,但說到底內容包含甚麼?怎麼用在 UX 設計,或是人生設計中?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sketching 是快速的把想法描繪出來,在過程中去發想問題、提出可能的想法。
prototype 是在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之後,把想法具象化,試圖解決在sketching中提到的問題。
sketching 時:善用原子筆而非鉛筆(錯了就劃掉,不要擦!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這個目前看起來不好的點子,以後能不能派上用場);善用箭頭跟註解;善用動作圖畫(讓人更清楚在做什麼事情,以及做事情時的感受、情緒)。
可以使用post-its 嗎?在發散性思考初期盡量不要!因為在便利貼上的「文字」,會降低模糊性,進而阻礙思考的延伸。post-its 盡量用在計畫跟要執行動作時使用。
不會畫畫怎麼辦?可以用樂高玩具!通常這會比畫畫還難,但能發揮想像的空間更大!(誰說四方型的積木只能代表桌子?)
設計思考工作坊流程
其中我們來談談兩大發散性思考
(1st ideation & 2nd ideation)的內容吧!
這個模組必須由右至左完成,先從右邊的顧客資料著手,後再想左邊的解決&促進辦法。
Customer segment
Customer jobs
: 顧客想要用產品解決什麼問題?
Gain
: 顧客用了產品可以解決什麼問題(獲得了什麼)?
Pain
: 顧客在用產品時遇到什麼問題?
對應到左邊的 Value proposition
Gain creato
r: 顧客在用了產品後更可以獲得什麼好處?
Pain reliever
: 顧客在用了產品後可以解決/降低問題嗎?
透過以上這兩點發想產品內容。
總共有三個步驟:
dreamer(天馬行空的想法)→ realist(如何實踐呢)→ critic(衡量)
後面兩者realist & critic 是在發散過後的凝聚想法的階段使用。
dreamer
realist
critic
適合於遠端連線工作時,交流彼此的想法。
常用的工具:
相比於第一階段的發散性思考,第二階段發散性思考會更跳脫框架,釋放你的想像力!
這個方法源自於一步電影,剛開始導演將視覺框架在範圍較小的區域,然後漸漸把鏡頭拉遠。因此這個方法,意旨用不同的框下去思考同一個問題。
比方說,現在的解決方法,若出現資金不足砍半了的情況下,如何調整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這個產品,不限於手機的物理空間,可以放大到整個電視牆呢?情況會不同嗎?
轉換一下角度,想像這個解決顧客問題的人不是你,而是其他名人。他們會怎麼做?
比爾蓋茲會怎麼去改善我們目前的數位產品?
善用 empathy map,想像這個名人,會怎麼解決問題?
快速腦力激盪。必須在8分鐘內想出8個點子,並畫下來與同伴分享。在小組分享的過程中,組員們若有相似的想法,或臨時想補充、延伸,都可以隨時插入對話。
用於考慮長期視角下的體驗,以及用於進行此類思考的方法和途徑。
它涉及時間演進,比方說在未來5、15、50年,消費視聽(比如電影和影集)會如何改變?醫療保健在接下來的50年會怎麼演進?
依照現有世界中的情況,進行對未來的發想。上圖是將可能--不可能兩個極端分成六大部分。
本篇講了許多促進 divergent thinking 發散性思考的辦法,
下篇:convergent thinking 聚歛性思考,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