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考的流程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方法可以被用在許多地方,但說到底內容包含甚麼?怎麼用在 UX 設計,或是人生設計中?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設計思考是什麼?
設計思考的大原則
- 提倡瘋狂且跳脫常規的想法。
- 沒有壞點子。你永遠不知道一個好點子會從哪裡冒出來。
- 確保每個人都感到舒適、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
- 依靠彼此的想法:可以依據彼此的想法繼續延伸。點子屬於整個團隊的!
- 一次只討論一個話題,嘗試專注於討論的目標。否則可能會偏離你設計的範圍。
- 視覺化:素描、繪畫、使用場景或任何你認為適合的道具來清晰表達你的想法。(畫畫很爛沒關係,重點是表達清楚!)
- 追求數量,而非完美。最好的點子總是來自於大量瘋狂點子。
- 讓階級觀念留在門外。在創意空間中,我們都是平等的!
設計思考時,好用的工具們
Sketching vs. Prototype
sketching 是快速的把想法描繪出來,在過程中去發想問題、提出可能的想法。
prototype 是在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之後,把想法具象化,試圖解決在sketching中提到的問題。
sketching 時:善用原子筆而非鉛筆(錯了就劃掉,不要擦!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這個目前看起來不好的點子,以後能不能派上用場);善用箭頭跟註解;善用動作圖畫(讓人更清楚在做什麼事情,以及做事情時的感受、情緒)。
可以使用post-its 嗎?在發散性思考初期盡量不要!因為在便利貼上的「文字」,會降低模糊性,進而阻礙思考的延伸。post-its 盡量用在計畫跟要執行動作時使用。
不會畫畫怎麼辦?可以用樂高玩具!通常這會比畫畫還難,但能發揮想像的空間更大!(誰說四方型的積木只能代表桌子?)
設計思考工作坊流程
設計思考工作坊流程

設計思考工作坊流程
- 許多來參與者來自不同領域,在這過程中定位工作坊的內容,並了解學員參加工作坊的原因。
- 暖身活動,讓學員們放開自己的腦袋!(從分析式的思維轉成創意思考)
- 專注於具體問題和已知的摩擦點,讓每位參與者做出明確的貢獻,並正面解決主要問題
- 讓團隊對提出的想法進行投票、評分或組織。
- 休息一下
- 進一步推動專案的進行,比第3步驟的發散思考更沒有限制
- 凝聚之前發散思考的內容。此步驟參與的人員較少,通常由設計主管和一些特定的專家組成。
- 統合工作坊的內容
其中我們來談談兩大發散性思考
(1st ideation & 2nd ideation)的內容吧!
1st ideation: Value Proposition

Value Proposition
這個模組必須由右至左完成,先從右邊的顧客資料著手,後再想左邊的解決&促進辦法。
Customer segment
Customer jobs
: 顧客想要用產品解決什麼問題?
Gain
: 顧客用了產品可以解決什麼問題(獲得了什麼)?
Pain
: 顧客在用產品時遇到什麼問題?
對應到左邊的 Value proposition
Gain creato
r: 顧客在用了產品後更可以獲得什麼好處?
Pain reliever
: 顧客在用了產品後可以解決/降低問題嗎?
透過以上這兩點發想產品內容。
1st ideation: Walt Disney Strategy
總共有三個步驟:
dreamer(天馬行空的想法)→ realist(如何實踐呢)→ critic(衡量)
後面兩者realist & critic 是在發散過後的凝聚想法的階段使用。
dreamer
我們想要給用戶什麼?
我們怎樣可以想像出一個解決方案?
這個解決方案可能有哪些潛在好處?realist
這個想法我們該如何應用呢?
我們的行動計劃是什麼?
我們的時間規劃是怎樣的?
我們需要哪些資源呢?critic
這個想法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呢?
有什麼缺失的地方嗎?
有哪些潛在的弱點?
1st ideation: Brain Netting
適合於遠端連線工作時,交流彼此的想法。
常用的工具:
- 連線用:Google meet, Zoom
- 共同協作白板:Miro (教學可以看這裡)、Google jamboard (好處是可以同時連線google meet)
- 文字彙整:Google docs
2nd ideation: The Power of Ten Technique
相比於第一階段的發散性思考,第二階段發散性思考會更跳脫框架,釋放你的想像力!
這個方法源自於一步電影,剛開始導演將視覺框架在範圍較小的區域,然後漸漸把鏡頭拉遠。因此這個方法,意旨用不同的框下去思考同一個問題。
比方說,現在的解決方法,若出現資金不足砍半了的情況下,如何調整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這個產品,不限於手機的物理空間,可以放大到整個電視牆呢?情況會不同嗎?
2nd ideation: Alter Egos 如果我不是我
轉換一下角度,想像這個解決顧客問題的人不是你,而是其他名人。他們會怎麼做?
比爾蓋茲會怎麼去改善我們目前的數位產品?
善用 empathy map,想像這個名人,會怎麼解決問題?

Empty Empathy Map with a picture of Prince in the middle
2nd ideation: Crazy 8
快速腦力激盪。必須在8分鐘內想出8個點子,並畫下來與同伴分享。在小組分享的過程中,組員們若有相似的想法,或臨時想補充、延伸,都可以隨時插入對話。
2nd ideation: Futures Thinking
用於考慮長期視角下的體驗,以及用於進行此類思考的方法和途徑。
它涉及時間演進,比方說在未來5、15、50年,消費視聽(比如電影和影集)會如何改變?醫療保健在接下來的50年會怎麼演進?

Futures Cones showing 6 axes of possible futures scenarios
依照現有世界中的情況,進行對未來的發想。上圖是將可能--不可能兩個極端分成六大部分。
- 使用時機
(1) 在戰略規劃中,用於提供長期規劃方向
(2) 對某個使用者群體探討新技術或流程
(3) 了解當前使用者和利益相關者對未來體驗的心智模型
(4) 探測他們對預測性創新的接受程度。 - 活動進行
為了幫助參與者加速對未來的思考,將活動結構化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回憶與研究主題相關的過去里程碑和驅動因素(回顧歷史為什麼發生);其次,列出現在的趨勢;第三,這些趨勢將引導出未來的場景(這些場景是延續性的、轉型的、尋找新的平衡還是崩解的?)。
本篇講了許多促進 divergent thinking 發散性思考的辦法,
下篇:convergent thinking 聚歛性思考,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