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涉及民俗宗教等內容,請斟酌閱讀。至於其中儀式流程,我只寫我看到的,可能有所偏頗,不能盡信。
這是篇隨筆札記,記錄一個國文系兼歷史系學生在臺灣傳統喪葬場合所看所想,也順便抒發一些情思懷想。
這個暑假大抵是我人生中最忙碌的暑假,參加營隊課程、幫忙家裡釋迦園的農忙,還有每週要發兩到三篇的文章。想不到阿公選在我最忙的時候離我而去、往生極樂。
上次參加喪禮是在五年前,這段時間我在國文系修了佛學概論、中國哲學史,還雙主修歷史系。所以這種民俗宗教儀式對我說已經不僅僅是形式,我常常下意識去觀察不同的流程與現象,然後試圖去思考背後的原因,同時也會發現很多疑問之處。
現象一:鬼月的喪葬習俗
阿公過世的時間是農曆七月,以往有不能出殯的禁忌,擔心流連在外的鬼魂會因此煞到喪家。若有人往生,則需將遺體冰存,直到鬼月過去才能辦理喪事。但是如今社會變遷,對於鬼月禁忌也減少許多,以健全的心態面對更為重要。此外,若是所有家人必須守靈一個月,對於現代家庭的經濟無疑也是個負擔,因此農曆七月不能辦喪事的禁忌也逐漸被破除,阿公的告別式與出殯便辦在農曆七月中旬。
不過,其實鬼月喪葬禁忌在現代也有留下一些痕跡,除了從老一輩人那裡偶爾聽到之外,部分縣市的火葬場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還會停止遺體火化一天。或許是因為當天仍有習俗禁忌,也有可能是因為中元節普渡過於繁忙的關係。總之,透過喪葬儀式的舉辦,也可以發現不同層面禁忌的交互影響,以及人們隨著時間而改變的觀念。
延伸閱讀:親人在鬼月過世可以出殯嗎?農曆七月可以辦喪事嗎?鬼月到底有沒有禁忌?!【單程旅行社】
現象二:現代化的停靈與守靈
以往農業社會,靈堂大多設於家中,同時需要家人24小時守靈,避免靈堂香火熄滅。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以往農村家舍開放的環境,為避免遺體遭到野生動物破懷。然而,現今社會發展進步,遺體多用冰櫃保存,不用擔心受到損壞。此外,由於現代家庭空間較小,靈堂也會改設置在殯儀館,提供更完整安全的保存環境。加上改用更粗的貢香或螺旋環香來避免頻繁更換香火,都使得現在有部分喪家已經沒有全天守靈的習慣。
我阿公有四個兒女,分別有各自的工作。以我家而言,目前農忙時候,大多都是凌晨五點半起床準備工作,然後工作到下午五點左右(中間有午休),如此繁重的工作量,實在難以負擔深夜守靈工作。因此藉由設置在殯儀館的靈堂,一方面可以達到守靈任務,一方面也減輕喪家負擔,如此也可以看出社會發展對於社會習俗的改變。
現象三:變身紙藝達人
其實守靈的過程非常無聊,除了要面對前來弔唁的親朋好友外,大多時間就只是閒聊或滑著手機而已。因此,還發展出摺紙蓮花、紙元寶的習俗,而且要摺非常非常多。
蓮花化用自佛教「蓮臺」的概念,將這些摺好的蓮花燒給往生者,會使往生者感受到法喜充滿。且可以藉由蓮花,前往彼岸,進一步修行。元寶則是提供往生者在另一個世界使用,除了安身立命之外,也可以用此來佈施修行,累積因緣功德。
此外,無聊的我們也開始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例如衣服、鞋子、小蓮花等等。甚至考量到阿公生前的習慣,幫他摺了拖鞋、夾腳拖等。這時就會發現同一個行為背後不同的宗教觀:前一段的蓮花與元寶比較偏向佛教,透過這些摺紙幫助往生者修行解脫;而後一段則類似道教,建構出另一個與陽間類似的世界,在那裡一切生活如常,所以才需要摺這些生活用品供往生者使用。在之後功德法會,甚至還有「燒庫錢」、「燒紙紮屋」的流程,都彷彿是要讓阿公再另一個世界衣食無憂。
延伸閱讀:為什麼要為往生者摺蓮花及元寶? - 傳承生命事業有限公司
現象四:融合佛、道的法師
從守靈到出殯這個十餘天的過程中,我們每天都有早晚課,請來精舍的法師念誦《佛說阿彌陀經》。出殯前一天則有功德法會,念誦《慈悲藥師寶懺》,來讓往生者懺悔陽世業報,然後認真修行。不過這段誦經的過程,也是我最感到好奇的部分。
首先是經文,在還沒有修佛學概論之前,會覺得念經就像咒語一樣,加上法師念經平淡的語調,基本聽不懂經文內容。但是學過佛學之後,看著書一起念經文時,究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地方,難解的佛經瞬間變得親民起來。例如《佛說阿彌陀經》基本就是一部極樂世界的導覽介紹,向往生者介紹東、西、南、北、上、下各方極樂世界的諸佛與環境,希望往生者有所認識,進而無罣礙地前往極樂世界修行。
再來是法師的部分,雖然法師念的是佛經,但是他們同時敲擊的法器除了經典的木魚之外,還有鐃鈸、雲鐺等銅製法器,這些都比較偏向道教所用。從中就可以發現佛教與道教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相互影響、融合的過程。也讓我思考,這些儀式本質上到底算是佛教還是道教?差一點點就要找論文來看了!
還有一點要提的是,現代化的法會誦經,讓我大開眼界。過程中除了加入道教法器外,誦經現場還配了兩個巨大音響與電子琴keyboard,讓念經的聲音更加響亮且有配樂,整個法會三個小時下來耳朵差點受不了。但在事後,我也理解到音響是必要的,畢竟我在一旁跟念,隔天聲帶直接發炎,所以麥克風對需要每天念誦的職業法師來說,肯定還是必要的😅。
現象五:告別式、住新家
經過約莫半個月的等待,最終還是迎來永久告別的日子。告別式當天我們起了個大早,在行入殮、家祭、公祭之後,便是羽化遺體,將阿公請入塔位安放。過程中的儀式繁複隆重,以此顯示我們對阿公的懷念與感恩。
此外,過程中我們也要跟阿公說很多化,無論是祝福的話或是告別的話。過程中我也發現流程中所摻雜的宗教觀差異。禮儀社的人要我們跟阿公說「要放心去跟佛祖修行」,但又要我們跟阿公祈求「保佑子子孫孫一切平安」,我個人是覺得這兩個觀念其實有點牴觸,也發現這種相異的宗教觀卻融合在一套儀式的現象比比皆是,是個值得研究的話題。只可惜現在文獻資料不足,還沒有辦法進一步研究。
告別:死去活來
阿公人生最後的一段路,就如同黃春明〈死去活來〉中的粉娘姨一樣,在生與死之間不停徘徊,折磨著自己,也折磨著家人。獲知往生消息當下,要說不難過,是騙人的,畢竟是曾經疼愛過我的爺爺。但更多的,是覺得他終於可以放下病痛的身軀,無病無痛地前往別的世界。
生離死別、無法避免,我只能在事前做好心理準備,事後寫寫文字緬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