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如果對於聲韻學有PTSD的同學,建議離開這篇文章
事件起因是我在Threads的PO文,我在上個禮拜買了一臺新筆電,在連家裡的Wifi時,才想起來當年設定這個密碼時,做死設定了國文系才懂的密碼。結果三年過去,我也變成不懂密碼的那個人:
結果這篇只是單純抱怨的廢文竟然莫名其妙地飄出去,截至目前有15萬人看過。後來我又發了一篇「兩隻老虎東冬鍾江歌」,感覺一不小心觸動中文系學子內心最深出的創傷。
不過老實說聲韻學是我大學時候印象最深刻的課之一,主要是因為授課的郭乃禎老師非常活潑可愛,所以就這樣度過了充實的一年(郭門子弟站出來!)。想當初我對聲韻學還算是有興趣,如今看看Threads上面的反應,我可真是怪人一個XD
今天就來介紹幾個關於國文系聲韻學的冷知識,給有興趣讀中文系的同學排雷一下(?
聲韻學又稱「音韻學(Phonology)」是研究語音組合規律的學科。不過中文系的聲韻學,主要討論「歷史」的演變,本質上其實是「漢語歷史音韻學」。根據時間不同,可將漢語歷史語音分成「上古音(先秦~兩漢)」、「中古音(魏晉~唐宋)」、「近代音(元明清)」和「現代音」。
大部分的人會懼怕聲韻學,是因為聲韻學要背的東西包山包海,上古音的部分包含古聲19紐、上古韻32韻部;中古音包含41聲類、206韻與開合等第、16攝等等。之後還有無數條上古音到中古音、中古音到現代音的語音演變規則。
除了規則大概可以推測之外,這些聲與韻(類似拼音字母或注音符號)基本上就是音標,很難有邏輯可言,所以只能硬背起來。為了加速記憶,中文人開始創造出各種神奇的口訣語音樂,其中傳唱度最廣的當屬竺家寧老師的東冬鐘江兩隻老虎歌。
聲韻學這門學科其實曾經出現過「聲韻學基本功擂台賽」,考試的內容就是前面提到的聲類、韻部、國際音標等等。例如看著一連串的國際音標,把它唸出來;或是給你一組元音,請歸納這組元音的共同特徵;或者是給你一組反切,請運用語音演變的規則來說明這個字的現代音應該怎麼念。
想當年我也不自量力參加過聲韻學擂台賽,不過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參賽經驗。因為這個比賽隔年就因為進入決賽的組別不夠,所以沒有辦成決賽,然後再隔一年就沒有比賽消息了。只能說聲韻學在國文系真的是沒什麼人關注:)
這次的貼文才讓我發現原來聲韻學幾乎是所有中文人的PTSD。然而這個現象在未來說不定會有所改變。
以我的母校師大為例,我大四那年,師大開始在推必修減量,曾經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總共10學分的課程只需要修8學分,聽說滿多人都少修一門聲韻學的(不過我剛剛又去看了一下最新的規章,好像又變成10學分全部要修了。)
其他學校好像也有把這些小學變成只需要修一個學期的趨勢。可見接下來需要背的東西會越來越少。雖然我自己學完的心得是:聲韻學只要會檢索資料、知道怎麼運用規則就好,全部背起來的意義似乎沒有那麼大啦!
雖然聲韻學要背的東西超級多,將國文科這個「背科」的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但其實聲韻學是國文系必修科目中,相對科學的一個科目。它所研究的語言規律其實都有固定的演變方向,甚至是具有跨語言的共性。我們可以透過歷史比較的方法,來重建古人是怎麼說話,甚至是分析語言之間的親疏遠近等,其實是一個滿有趣的學科(有嗎?
寫到這裡,似乎又回想起當年無止盡的背誦地獄。不知道版上有沒有中文系/國文系的朋友,也可以留言分享你當年休克修課的趣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