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排對中國歷史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商鞅絕對可以進前十。他主政秦國軍政時所推行『變法』,開啟了中國由分封制轉為郡縣制的歷史進程。其『變法』的宗旨就是將貴族大夫的封地和治權集中到國君秦孝公手中,從而使得國君能控制和調動國家的全部資源。其後,由他的法家同門李斯效勞秦始皇繼續推進權力集中,最終秦國得以滅掉六國,將郡縣制推行於天下。
歷史上對商鞅毀譽參半。但無論正面或負面評價他,都不能否認他對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作用。他留下了兩項重大的政治遺產。一是開啟了分封制轉為郡縣制的歷史進程;二是用嚴厲的刑罰手段來控制和驅使百姓。它的變法思想和統治手段被他的繼承者彙集成《商君書》。《商君書》中的統治手段被歸納為馭民五術,即弱民、貧民、疲民、辱民、愚民。弱民即讓百姓原子化,不能有自發的民間組織;讓百姓處於貧窮狀態,掙扎在溫飽線上;讓民眾疲於奔命,無暇他顧;打擊民眾的自尊,讓民眾自輕自賤;灌輸軍國主義思想,讓民眾處於愚昧狀態,甘願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奉獻犧牲。歷代皇權專制無不變本加厲地推進權力集中和心照不宣地奉行商鞅的馭民五術。
但商鞅的個人命運十分悲慘。他的變法不僅使老百姓深受壓榨和管控,也傷害了權貴的利益。同時他的權力無限擴張,不僅局限於刑罰和軍事領域,還擴展到其它大夫所管轄的領域,比如民政、交通和資訊發佈,侵蝕了其它大夫和其它部門的權力。待器重他的秦孝公一死,被他傷害的權貴和大夫紛紛向他發難,向繼位的秦惠王進言商鞅功高震主,和告發他謀反。秦惠王當太子時曾觸犯法律,他的老師代他被商鞅治罪,與商鞅有舊怨,十分樂意剪除商鞅的勢力。毫不猶豫下令捉拿商鞅。商鞅聽到消息立馬帶著隨從逃命。司馬遷在《商君列傳》中嘲弄地寫道,『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歎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自己制定的法規,住店必須要有官府認證的身份憑證,不然店主就得連坐受罰。沒想到自己也淪落到這一天。沒有身份憑證,店主不讓住店。後悔莫及地感歎到,『沒想到我制定的法規竟然處罰到我自己頭上!』這便是『作法自斃』這個成語的來歷。最後,商鞅戰敗身亡,屍首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王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族。下場十分悲慘。但秦惠王仍然沿襲商鞅集中權力的方略和嚴峻刑法的統治手段,十分具有諷刺效果。
商鞅『作法自斃』的下場很有寓言性。但後世手握大權的酷吏並沒有吸取商鞅的教訓,往往重蹈商鞅的覆轍,如唐朝的武則天時的酷吏周興被『請君入甕』。那為什麼這些精明幹練的官員不想為自己留一條後路呢?答案很明確,就是權力使人膨脹,權力讓人任性。當一個人擁有巨大的權力時,就會忘記做人的本分,而忘乎所以,不可一世;根本不會認為自己會墜入自己制定的法規的管制之中,以為自己始終能處於法外之地。但世事難料,『多行不義必自斃』,這也是古人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
2024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