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設計師的美學責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有了美感素養,然後呢?


上一個篇章我提到了設計師的美學責任,敘述了設計工作者有責任利用設計,進而讓使用者透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建立起美感素養。

然後呢?有人會說美感素養又不能當飯吃,我的孩子建立起美感素養要做什麼?

沒錯,對於多數人而言美感素養確實不能當飯吃,這也不是絕對必要的求生技能。然而既然我談論的是影響,就不僅僅是個人,我希望透過設計能影響使用者建立起美感素養,其實終極目的更是希望被建立起美感素養的人能將這份影響傳播出去。


影響再影響,建立善循環

當人建立起了美感素養,直接的影響就是讓人覺得美美的總是比較好,把自己整理得美美的,把自己的環境整理得美美的。試想孩子以後就學住宿舍,或許四人住一間,當其中一人總是將自己的環境整理得整整齊齊賞心悅目,若是能得到一個室友效法,那影響就傳播出去了。若是有一戶人家總是將自家周邊環境整理得乾淨美觀賞心悅目,只要周邊能有幾戶鄰居效法,那這個影響就傳播出去了。若這個具備美感素養的孩子長大了,雖然從事的不是美學相關的工作,說不定她更有出息成為政治權貴,她的美感素養也許能影響都市規劃讓城市朝偉大不朽的方向發展,更有甚之她能有意識改善更具美感的校園環境,讓這份影響往下紮根,那未來肯定能結出更豐碩的果實。這就是善的循環。


美學,是最接近善的哲學

所有的哲學當中,我認為美學是最接近善的哲學,因為她最自然,普遍人類都會喜歡更美麗的環境,在美好的環境當中心境更容易得到平和,喜歡美的事物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了,因此其實美學與永續發展息息相關。

我們常聽到有人會說:藝術這種東西見仁見智!

這句話其實是一個不完全正確的認知。所謂要談論見仁見智,必須要在一個平等的水準來做衡量比較,永遠不要拿庶民藝術來與殿堂藝術相衡量,永遠不要拿小學生的作業與名畫家的作品相比較。沒錯,也許對於小朋友與家長而言,小孩的作品確實更美。但那是"價值"上更美,而不是"價值"上更美!兩者有極大的不同。要屏除這種錯誤的認知,人類的文明才能夠持續累積往前進步。


建立正確的美感素養很重要

最近有一個流傳於網路上的諷刺謎因:都說學藝術的孩子不會變壞!然後這句話旁邊配著一張希特勒的照片。

我看到這個謎因也不禁莞爾。有多少人看過希特勒的畫作?我是看過照片,我覺得希特勒沒有繼續朝藝術這條路發展是對的(大誤!說不定他繼續朝藝術發展就不會有歐陸戰爭了)。藝術的領域很廣很多,藝術是自由的,有看起來賞心悅目的藝術,也有看起來很暗黑的藝術,另外也有看起來很傷痕的藝術。然而這些只是對藝術的看法與觀點不同,只是探討美的方向不同罷了,他們對於具備美學認知的基礎精神是相同的。

如果您看過希特勒的畫作會認為那是出類拔萃的藝術作品,那您一定沒有住過我設計的空間。




補上這個篇章,算是我對於"設計師的美學責任"做出更完整的論述,希望大家從對美的認知開始,改變我們的自身與周邊,讓整體都更接近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好好宅在家
298會員
181內容數
住家這個量體,雖然無聲, 但卻陪伴並保護著住在裡面的人. 不論快樂悲傷,秋冬春夏.
好好宅在家的其他內容
2025/04/11
先不談論現今發展日新月異的AI,在設計上能否靠著指令完成多少圖面工作。在設計工作上,我們早就靠著3D繪圖軟體來做為設計提案,以及空間、建築繪製檢討的重要工具。但在3D繪圖以及電腦製圖軟體尚未普及之前,所有的圖面繪製都得靠手工,而我就是從那手繪年代走過來的設計工作人。今天就讓我藉由過去留下的一些手繪製
Thumbnail
2025/04/11
先不談論現今發展日新月異的AI,在設計上能否靠著指令完成多少圖面工作。在設計工作上,我們早就靠著3D繪圖軟體來做為設計提案,以及空間、建築繪製檢討的重要工具。但在3D繪圖以及電腦製圖軟體尚未普及之前,所有的圖面繪製都得靠手工,而我就是從那手繪年代走過來的設計工作人。今天就讓我藉由過去留下的一些手繪製
Thumbnail
2025/04/08
瀕死經驗-車禍 第一次的瀕死經驗,發生在我20歲出頭的時候...。 除夕剛過,還是熱鬧的春節。 依照慣例,我待在牌桌上努力奮戰、和牌友們一邊看著不斷重播的賀歲片。 其中有位牌友身份特殊,他是我在(中山)三組那邊,一位阿兄介紹認識的。這位仁兄暫且化名“耗子”。 他的職業是專門清潔“凶宅”的,還“順
Thumbnail
2025/04/08
瀕死經驗-車禍 第一次的瀕死經驗,發生在我20歲出頭的時候...。 除夕剛過,還是熱鬧的春節。 依照慣例,我待在牌桌上努力奮戰、和牌友們一邊看著不斷重播的賀歲片。 其中有位牌友身份特殊,他是我在(中山)三組那邊,一位阿兄介紹認識的。這位仁兄暫且化名“耗子”。 他的職業是專門清潔“凶宅”的,還“順
Thumbnail
2025/03/19
在建築的表面,裝飾上與建築結構本體無關,只滿足俗世的點綴,這讓建築得以從現代主義的教義解放。更加多姿多采的新穎風貌,使得後現代的概念迅速蔓延。在台中,也有許多的建築樣貌,是在這樣的概念下產生的。
Thumbnail
2025/03/19
在建築的表面,裝飾上與建築結構本體無關,只滿足俗世的點綴,這讓建築得以從現代主義的教義解放。更加多姿多采的新穎風貌,使得後現代的概念迅速蔓延。在台中,也有許多的建築樣貌,是在這樣的概念下產生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原231002寫) 想澄清的事: 我沒有覺得外表不重要。我也喜歡美。 外表通常是拿到社會入場券比較快的理由之一,跟家世與學歷一樣。第一印象效應。虛榮心效應。 我個人只是相對覺得內涵遠遠更為重要。 但內涵也可能落在文化上的膚淺層次。琴棋書畫固然美好。 心性就更重要。忠厚傳
Thumbnail
(原231002寫) 想澄清的事: 我沒有覺得外表不重要。我也喜歡美。 外表通常是拿到社會入場券比較快的理由之一,跟家世與學歷一樣。第一印象效應。虛榮心效應。 我個人只是相對覺得內涵遠遠更為重要。 但內涵也可能落在文化上的膚淺層次。琴棋書畫固然美好。 心性就更重要。忠厚傳
Thumbnail
談美感,建築師漢寶德先生在幾十年前出了幾本書,探討此事,可是在閱讀書中內容時,會驚訝發現有些問題至今仍未改善 但至少還是有可慶幸之處,「美感」終於成為被熱議的話題,也有許多人在這塊土地上努力耕耘 十月參與兩場設計講座,由幾位今年的TID得主進行分享,從住宅、商空、策展到校園,台灣有太多可
Thumbnail
談美感,建築師漢寶德先生在幾十年前出了幾本書,探討此事,可是在閱讀書中內容時,會驚訝發現有些問題至今仍未改善 但至少還是有可慶幸之處,「美感」終於成為被熱議的話題,也有許多人在這塊土地上努力耕耘 十月參與兩場設計講座,由幾位今年的TID得主進行分享,從住宅、商空、策展到校園,台灣有太多可
Thumbnail
💡覺醒的練習不是只是坐在那裡冥想,或專注在行動上。這是一種獨特的訓練方式,教導你如何成為一個有靈感、有感知的人,成為一位藝術家。~~ 邱陽創巴仁波切💡
Thumbnail
💡覺醒的練習不是只是坐在那裡冥想,或專注在行動上。這是一種獨特的訓練方式,教導你如何成為一個有靈感、有感知的人,成為一位藝術家。~~ 邱陽創巴仁波切💡
Thumbnail
有人會認為自己沒有美感、不懂得什麼是美不美 有人會認為美是屬於藝術家的天賦、一般人很難擁有 更有人認為美是與生俱來的、是上蒼的恩賜 其實,擁有美、發現美和創造美 未必全都是老天所給予的 更多的時候是來自於我們後天的發覺、累積和不懈的努力 我們未必要當一名美的創作者,能夠去接觸、去享受就好
Thumbnail
有人會認為自己沒有美感、不懂得什麼是美不美 有人會認為美是屬於藝術家的天賦、一般人很難擁有 更有人認為美是與生俱來的、是上蒼的恩賜 其實,擁有美、發現美和創造美 未必全都是老天所給予的 更多的時候是來自於我們後天的發覺、累積和不懈的努力 我們未必要當一名美的創作者,能夠去接觸、去享受就好
Thumbnail
許多人會認為每個人審美觀不同,一件事物也有各種不同的角度可以去分析美醜,似乎美醜與否只是一個沒有絕對標準的意見抒發罷了。然而必須說,美醜絕對是有跡可循的,關鍵就是端看鑑賞者是否「有知」。
Thumbnail
許多人會認為每個人審美觀不同,一件事物也有各種不同的角度可以去分析美醜,似乎美醜與否只是一個沒有絕對標準的意見抒發罷了。然而必須說,美醜絕對是有跡可循的,關鍵就是端看鑑賞者是否「有知」。
Thumbnail
開始熱愛生活,就會長出屬於自己的美感形式。 好氏研究室、仙島主理人陳易鶴推行「美感努力運動」已屆7年,透過講堂的方式與全臺各類各樣的人傳遞對美的見解。 本書是「美感努力運動」講堂精華集結,從150 則美感生活實踐 x 18 道美感養成習題,來談論生活中我們可以我們可以如何養成,或可能忽視的美。
Thumbnail
開始熱愛生活,就會長出屬於自己的美感形式。 好氏研究室、仙島主理人陳易鶴推行「美感努力運動」已屆7年,透過講堂的方式與全臺各類各樣的人傳遞對美的見解。 本書是「美感努力運動」講堂精華集結,從150 則美感生活實踐 x 18 道美感養成習題,來談論生活中我們可以我們可以如何養成,或可能忽視的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