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地系列」談以理論思維指引文明發展的利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基地影集中遇到「謝頓危機」時開啟的穹窿

基地影集中遇到「謝頓危機」時開啟的穹窿

#完美正是最肯定的警訊 #每個世界都有自己特殊的味道

#完美正是最肯定的警訊 #每個世界都有自己特殊的味道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1992)的「基地系列」共七本,分別為,基地三部曲的《基地》(Foundation, 1951)、《基地與帝國》(Foundation and Empire, 1952)、《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 1953),基地後傳的《基地邊緣》(Foundation's Edge, 1982)、《基地與地球》(Foundation and Earth, 1986)和基地前傳的《基地前奏》(Prelude to Foundation, 1988)、《基地締造者》(Forward the Foundation, 1993)。從第一本《基地》到最後一本《基地締造者》橫跨了43年,從31歲寫到73歲(中間跑去寫非文學類作品,幫忙編輯教科書)。「基地系列」更與其「銀河帝國系列」和「機器人系列」形成小說中橫跨達兩萬年的宇宙。本文僅聚焦於「基地系列」,不細談小說故事情節,而是著重在其背後的兩大哲學思想—「心理史學」和「蓋婭」。


一、心理史學


  心理史學是艾西莫夫為了小說而創造的學科,其起源的背景為:兩萬到兩萬五千年前,人類發明了「超空間躍遷」,開始從地球遷移至外太空的殖民地(小說只提到地球溫度過高不再適合人居,未說明為何溫度過高?)漸漸發展為一個大帝國,「川陀」為帝國的首都(住著450億人)。就在帝國屹立一萬兩千年之時,心理史學的創立者謝頓,運用心理史學,預見帝國的殞落。而銀河將隨著帝國殞落迎來長達三萬年的黑暗時代(無政府狀態),直到下一個帝國建立,而在兩個文明之間,將有一千代的人類要受苦難。心理史學能夠預見帝國殞落,相對的,就能避免或減少殞落所造成的損害。於是,謝頓以心理史學為基礎,提出了「謝頓計畫」作為復興機制;即建立兩個基地,以將黑暗時代縮減至一千年。第一基地位於銀河邊陲,作為人類百科全書(藝術與科學)的搜集地與儲存地;第二基地則位於「群星的盡頭」(第二基地),兩者各自獨立,不相往來,甚至不知道對方的存在。然而,心理史學所運用的方法為何?


  「是『人性行為的數學』這個幽靈,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抵擋、無法扭轉,也無法阻延的。」


  心理史學是一種歸納歷史中人類行為的統計學;藉由歷史學家詮釋過去與當今人類重大的活動及事件,將成果交給數學家,數學家再將其代入「心理史學方程式」。除了統計學,還需要神經科學;藉由神經微電流承載的反應與衝動,掌握行為背後的意識與潛意識(小說沒說明如何從行動推到意識,如同知道人類基因組去人們仍不知道意識儲存於何處)。心理史學便是從帝國瓦解的前兆,如:惰性、專制、財貨分配不均、稅率膨脹等預見帝國的殞落。兩個基地的想法亦是「心理史學方程式」所建議的。


  心理史學的預測是必然性的,然而,瞥開歸納法的問題(黑天鵝),該必然性建立在一些前提下;即限制行動的選擇與自由,如:第一基地頭五十年都在埋首於百科全書的編纂與出版(每十年出一冊),為的就是控制第一基地上人們的行動選擇與自由。只能選擇從事百可全書的工作,以減少行動自由,避免引進太多行為上的變數,發生超出心理史學的預測。


  因此,心理史學的應用,依靠「極簡主義」;即將複雜多元的人類行為極簡化、化約化、單一化、機械化,以經濟學來說便是相對於微觀經濟的宏觀經濟。且越少人知道「謝頓計畫」越好,避免被先見之明干擾,因為只要一對計畫產生懷疑,便會開始以懷疑的眼光解釋每一件事,從此脫離計畫的掌控(漏洞也太大XD)。如同當初帝國快速衰敗的重要原因,便是人們不再信任帝國當局(清末民初也是在一連串對西方的失敗中,對自身文化產生懷疑而加速中國社會的崩潰)。然而,心理史學是否可保護川陀而非犧牲川陀建立新的帝國?小說提到若拯救川陀,可能導致新帝國永無法出現,無法兩全其美(不是變相表示不需要新帝國?)。小說亦提到新帝國不會是舊帝國的翻版,是一個聯邦制帝國(美國?)。


  「謝頓計畫」的必然性是建立在如同實驗室般可控制、微觀的環境,至基地後傳時,小說承認了計畫並非百分之百完整和正確,它只是至今所能做到的最佳結果,且奠基於群體趨勢的心理史學,無法準確預測個體的影響力,如:「騾」的危機。第二基地正是為了修補心理史學的瑕疵而存在。前面提到兩個基地間各自獨立,不相往來,甚至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嚴格來說只有第一基地不知道第二基地,第二基地卻知道第一基地(一明一暗)。第二基地作為監視第一基地的存在,是萬不得已,不會輕舉妄動的,或可稱之為第二保險。


  由此可知,心理史學僅能存在於小説中,不可能隨著科技進步而真實發生,或者說,這是「理論思維」本身的限制。心理史學想要如同聖經般的預測未來、預測末日的到來,其必然性卻未考量偶然性、複雜性、開放性、脈絡性、非線性因果(多因多果)等,甚至統計本身取樣、偏誤的問題。隨著科技進步,後人難道不會有更好的計畫嗎?即便心理史學成立,人類會願意為了文明而犧牲自由嗎?或者說文明需奠基於非自由嗎?上述種種皆反映理論思維奠基於理性、智性,排除非理性(感性)、非智性(直觀)、且必然有預設、有限制的特性。


  在基地後傳中,並未改變「謝頓計畫」,但重點已不再是避免計畫的毀滅,而是計畫的目的,建立新帝國的帝國是什麼樣的帝國?以第一基地建立的新帝國會是一個「軍事帝國」;以第二基地建立的新帝國會是一個「父權式帝國」,兩者皆是不可逆的,小說提出第三種選擇則是以「蓋婭」建立的蓋婭星系,何謂「蓋婭」?


二、蓋婭


  「人類所蒙受的一切苦難,皆可追溯到一個事實,亦即在銀河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人能瞭解他人的心思。」


  相對於你我作為獨立意識的「孤立體」,蓋婭則是一個整體意識;上至人類、下至一面牆的意識都是共通可感的(小說未說明蓋婭的能力從何而來,是否是種介於機器人與人類的科技能力或突變?)。在蓋婭中不存在康德哲學「物自身不可知」的問題,因為物就是我,我就是物,就是蓋婭;個體獨立(小我),又分享一個整體意識(大我),萬事萬物都有一個我,我之中亦有萬事萬物。死了之後,記憶會分散到蓋婭的其他部分。然而,小說仍以人類為最高智能的物種,蓋婭的性質和功能便是以人類為標準來衡量,即以人類作為尺度,認定性質和區分功能。如:一堵快樂的牆,是一堵長壽、實用、有效的牆,其快樂、長壽、實用、有效與否,是由人作為判斷基準。


  然而,撇開如何量化人的不同判準的問題(如同效益主義主張效益可量化)?集體淺意識般的蓋婭,如何有創造的可能?每個人都共享同一個意識,每個人都是我的部分,我只知道我所知道的,如何有創造「新」事物的可能?關鍵在於,雖然享有同一個意識,卻仍保有獨立的個體,雖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還是能區分你我,區分何者為蓋婭、何者為非蓋婭。而之所以能夠區分,正表示兩者間有著差異,如同人們能夠區分睡眠與清醒的意識、區分過去與現在的意識、區分潛意識與無意識。但不管是睡眠或清醒的意識、過去或現在的意識、潛意識與無意識都是我的意識的一部分,我就像是個小型的蓋婭,具有自身的同一性,又有自身的獨立性(選擇與自由),故具有創造新事物的可能。


  另創造新事物的「新」,也是以人類作為尺度衡量的;預設人類是所有生命智能最高的存在,宇宙中沒有比人類更高智能的外星人存在(宇宙都是人類的殖民地)。雖然小說提到機器人「第零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整已受到傷害。然而,機器人仍舊是傳統「人類中心」下的產物,相反的,蓋婭已將道德考量擴展至「生態中心」(包含動植物、無機物)甚至「宇宙中心」(包含地球以外的生態);宇宙是個大我的生命體,彼此依賴、互動(能量),並且不斷進化(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值越來越大、系統越來越無秩序、複雜)。蓋婭在發展上不單只考量人類的利益,還要考量宇宙的整體利益,在蓋婭的立場上,或許宇宙的三萬年的黑暗時代,反而更符合宇宙的整體利益(宇宙的反撲?)。


結論


  艾西莫夫曾表示,《基地》的概念源自於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人類文明有起有落,歷史有起有落,末日之後還有新的開始,地球滅亡還有新的星球誕生。或許人類從歷史上學到的最大教訓就是,文明終有興衰,如同人終有生老病死。文明並非總是進步,也可能退步,如同阿波羅十七號登月已過半世紀,登月卻變得越來越困難,除了專業知識的流失、供應鏈改變(電腦能力、材料科學)更需重新設計。


  文明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解決一個問題還是引出另一個問題?是人類的進步還是宇宙整體的進步?小說中提到許多新興科技,如:宇宙旅行的「超時空躍遷」(非「相對論性銀河」而是「超空間銀河」,非以光速前進,而是速度等於零)、住在地底下假日到「太陽室」曬太陽、不被竊聽的「精神雜訊器」、透過電腦選擇天氣(比自然黑夜更明亮、氣溫更溫和)、可使目標氣化、爆裂的武器「手銃」、運用意志操縱(電腦與心靈融合)不受重力影響又可直接由宇宙獲取能量的「遠星號」等。


  但反過來說,科技進步也代表進步的「反面」退步,如:保有隱私變得困難、呼吸新鮮空氣變得困難、自給自足變得困難、沒有電腦變得困難、紙本書保存的困難。科學的進步是種價值的選擇,選擇某價值必然犧牲其他價值。然而,這是多數人們願意接受的嗎?小說的帝國是專制的帝國,而非民主體制,「謝頓計畫」的執行並無經過民主程序,或許與其特性有關(不能讓太多人知道),卻讓人難以接受,若非經多數人同意,就不具有多數人承擔的正當性,如同當今AI發展最為人詬病的,便是「黑盒子」般的演算過程;沒有公開的演算法,就沒有辦法監督、咎責。


  「謝頓計畫」反映的是理論思維,即與對象採取距離,不因時空環境而有所改變。壞處是理論時空的限制,如:柏拉圖洞穴理論中的洞穴,及理論之間常產生矛盾難以融貫,如:現代與後現代的關係,甚至衍伸實現方面的問題,如:體用不合一。好處則是具有普遍性、可預測性、可修正性,及能宏觀的解釋整體(跳脫人類中心)。這也是學術的價值所在,即透過理論思維建構社會的發展方向、提供不同價值選擇的可能。


  最後,好的科幻小說除了需具備引發思考的「哲學性」,還需具備新興科技、引人入勝的想像與創意,如:《基地與地球》中尋找地球的過程,從康普隆(性)→奧羅拉(野狗)→索拉利(機器人)→死星(石塊、座標)→阿爾發(新地球)→地球,讓人願意進入並享受文字建構的世界,「基地系列」無疑是經典中的經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61會員
617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2/11
  《消逝的德國人》(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出版於1980年。作者為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威廉・葛拉軾(Günter Wilhelm Grass,1927—2015)。   1980年代,那是個東西德尚未統一的年代
Thumbnail
2025/02/11
  《消逝的德國人》(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出版於1980年。作者為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威廉・葛拉軾(Günter Wilhelm Grass,1927—2015)。   1980年代,那是個東西德尚未統一的年代
Thumbnail
2025/01/25
音樂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1_hoNgZ8 「不論夜有多,深腳步多沉重,有人在等你回家。」   這首歌多少首體現了,去年下半年平日晚上上德文課(臺北歌德學院),回到家常已近十一點的情境。感謝內人始終為我留一盞燈。   年
Thumbnail
2025/01/25
音樂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1_hoNgZ8 「不論夜有多,深腳步多沉重,有人在等你回家。」   這首歌多少首體現了,去年下半年平日晚上上德文課(臺北歌德學院),回到家常已近十一點的情境。感謝內人始終為我留一盞燈。   年
Thumbnail
2025/01/21
  昨日(20)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下稱學測),先辛苦所有監場員、考生、學校及家長,並預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寒假愉快。   筆者第一次擔任學測的監試委員(監試?監視?覺得這名稱不太優雅,考選部主辦的考試稱
Thumbnail
2025/01/21
  昨日(20)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下稱學測),先辛苦所有監場員、考生、學校及家長,並預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寒假愉快。   筆者第一次擔任學測的監試委員(監試?監視?覺得這名稱不太優雅,考選部主辦的考試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文章討論了人工智慧興起的方便和滿足以及對現世環境和心靈的理想和否定,以歌德的《浮士德》為例,描述了梅菲斯特對浮士德的影響。透過述說梅菲斯特否定機制在劇情展現和對現代人的影響,並提供了一些生活中的解法。
Thumbnail
文章討論了人工智慧興起的方便和滿足以及對現世環境和心靈的理想和否定,以歌德的《浮士德》為例,描述了梅菲斯特對浮士德的影響。透過述說梅菲斯特否定機制在劇情展現和對現代人的影響,並提供了一些生活中的解法。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蘇菲的世界》是寫給青年的哲學歷史課,訴說從古至今的人類思想,以歷史為經,哲思為緯,穿梭於兩個世界觀,交會出跌宕的劇情與深刻的哲思。
Thumbnail
《蘇菲的世界》是寫給青年的哲學歷史課,訴說從古至今的人類思想,以歷史為經,哲思為緯,穿梭於兩個世界觀,交會出跌宕的劇情與深刻的哲思。
Thumbnail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基因科學的歷史發展以及基因倫理所涉及的議題,有趣的敘述方式引人入勝。
Thumbnail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基因科學的歷史發展以及基因倫理所涉及的議題,有趣的敘述方式引人入勝。
Thumbnail
  《野性的思維》發表於1962年,為結構主義代表性著作,距今已61年,是時候回頭省思結構主義的影響、作用及可能性。本文欲藉由分析李維史陀的《野性的思維》及1967年德勒茲的〈如何辨識結構主義?〉,釐清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意義與方法,最後與筆者從事的文化資產修復為例,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如何
Thumbnail
  《野性的思維》發表於1962年,為結構主義代表性著作,距今已61年,是時候回頭省思結構主義的影響、作用及可能性。本文欲藉由分析李維史陀的《野性的思維》及1967年德勒茲的〈如何辨識結構主義?〉,釐清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意義與方法,最後與筆者從事的文化資產修復為例,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如何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哥倫比亞大學英語和比較文學系教授愛德華·孟德爾森寫的關於七大經典小說中的人生智慧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解析每本書代表的人生階段,並探討人際關係的主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哥倫比亞大學英語和比較文學系教授愛德華·孟德爾森寫的關於七大經典小說中的人生智慧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解析每本書代表的人生階段,並探討人際關係的主題。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以下內容是整理本書中的13章部分內容,以及寫出我的感想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以下內容是整理本書中的13章部分內容,以及寫出我的感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