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其實我本來沒打算要讀的,只是偶然於家中書房看見,也忘記是誰買的,正好有些空閒時間,就把他讀了一遍。本書至今我尚未參透,值得反覆深思,小缺點是偶爾語句怪怪的,也不知道是因為翻譯還是年代的問題,對話和情節不太通順,但本書並非小說,也不必太過計較。
比起當作心靈雞湯,我認為將他作為阿德勒心理學的入門書更為合適,我先前未曾接觸過阿德勒心理學,卻發現其中幾項觀念和我不謀而合,如課題分離、世界整體論等,讀來挺有趣的。自然也有部分理論我不太贊同,例如提到不應「讚美」只應「鼓勵」等,我認為這世上非以操縱為目的的稱讚存在且重要,能帶給他人快樂與富足。
另一議題在於,「快樂究竟來自何處?」,雖「讚美」與「肯定」定能帶來喜悅,但感受程度實則源自於內心的主觀詮釋,如讚美者個身分、語氣用詞、抑或是特定的場域,皆會影響情感體驗。進步言,這種主觀詮釋不僅適用於讚美,也適用於生活中的大小事,人們的情緒、動機、乃至幸福感,都是由心理尺度所衡量的,我想這也是阿德勒心理學強調目的論的原因,並強調操之在我的可能性。
所有的煩惱來自於人際關係,但所有的不幸卻來自於心理感受。換言之,若能保持內心處變不驚,世界波瀾再起,又有何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