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讀後心得

【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讀後心得

Ray-avatar-img
發佈於書&電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本書為在修習政治系課程時,大學教授所推薦的一本,從過往歷史出發,試圖為全球找到一些持續發展的解方,讀後有感而發,遂寫下這篇心得。

歷史的七個時代

拜科技所賜,個人生活與全球脈動息息相關,已然邁入全球化社會。然而對於「全球化」一詞眾說紛紜,作者薩克斯將其定義為:「各式各樣的互異的社會,跨越廣大的地理位置相互聯繫。」人類過去歷史直至今日劃分為七個時代,分別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古典時代、馬背時代、海洋時代、工業時代和數位時代;並以地理、技術與制度三個項度的交互作用進行分析。

本書雖僅僅300餘頁,內容卻相當豐富,其涵蓋人類近七萬年的歷史,不似過往歷史書本單單只敘述各時期事件紀載描述。透過作者的視角一一釐清重大事件的起因與帶來的結果,並在每一章節後給予現今社會許多啟示,發人省思。除此之外,在分析歷史事件時,薩克斯也相當大方提出「運氣」的重要性,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闡述「歷史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的觀念。

人類發展的解方

薩克斯認為,人類的福祉在於結合繁榮、低度不平等和永續發展,因此建議全球的研究議程應採納導向型技術革新,排列研究項目的優先順序;並呼籲政府與企業做出永續發展的承諾,期望永續發展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其二解方為社會民主精神,保障市場經濟的私有制的同時,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公共服務,也就是「中間路線」,在利益與人權中取得平衡。輔助原則為公共財的提供應在最低限度的管理下進行,薩克斯也提倡區域公共財,強調跨國間的合作。此外,薩克斯認為現今的聯合國制度早已過時,需要重新分配席次,建立新秩序。最後,也期望透過找尋各宗教的共同框架,打破地緣政治的隔閡,希望搭配科技的力量,打造一個協力合作的未來全球時代。

戰爭是否必為負面

以上的解方為現今諸多難題提供方向,值得我們省思,然而我認為本書對於數位時代的難題抱持過於悲觀的想法。以衝突為例,難道發生衝突一定是負面的嗎?不可否認的,戰爭帶來貿易停滯、人民挨餓受凍、極端主義盛行種種負面影響,然而戰爭同時也扮演人類進展的推手,其中包含強化國內情感、促進資源流通、帶來科技進步。

raw-image

戰爭的出現讓兩個(或以上)的族群擁有更佳的凝聚力,根據Tajfel的社會認知理論,「個體認識到他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爲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戰爭發生時,形成強烈的內團體與外團體,因面臨外部壓力時,群體的凝聚力越高,團結程度也越大。因此戰爭的發生對於國家內部團結可能有正面團結效果。

歷史上出現過多次戰爭,強大政權使用軍事力量建立帝國,如西克索人利用馬匹征服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民族為戰爭建立新亞述帝國;居魯士大帝利用軍事建立波斯帝國;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英國成功抵禦拿破崙的侵犯後成為霸權國家等等。建立統一的國家後,因消除各國間政治隔閡,人才和資源得以流通,不同地區的人種進行交流,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多創新的機會。

科技來自人性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許多技術的發明都是為了解決某種急迫的問題,而戰爭,作為最激烈的競爭手段,各國都無所不用其極的想方設法擊敗對方,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也加速推進科技的發展。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發明的駕駛通訊等技術;二戰時出現的雷達、聲納等;而現今用的網路技術、GPS定位系統最初也為軍事所用。

raw-image

以上觀點,並非想鼓吹戰爭,而是想闡述和平不一定只有正面,衝突不一定全然負面。戰爭或和平、分裂抑或是統一,只不過是人類其中一項不可避免的正常活動罷了。即使達成薩克斯種種願景,戰爭仍會發生於未來的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中,只是形式可能有所不同而已。

各個時代皆會面臨不同的問題亟待解決,而未來如何發展考驗著全體人類智慧。不過以宏觀的角度而言,現今看似重大事件也只不過是歷史的滄海一粟。透過更客觀的角度重新審視,或許並非想像的負面。也許有一天,這些問題會引領著人類開啟下一個全球化時代。

avatar-img
勳勳的巴拉巴拉
10會員
31內容數
隨筆寫寫,整理心情、腦袋與人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勳勳的巴拉巴拉 的其他內容
2024年尾時,為花掉即將過期的文化幣,正瀏覽是否有藝文活動或表演,恰巧看到明華園巡演「散戲」,便毫不猶豫訂了票。
這本書可能大家沒什麼聽過,但提及「我想吃掉你的胰臟」這本書,應該是無人不知吧,還記得當時電影上映之際掀起一波熱潮,而這兩本皆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也讓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
這本書其實我本來沒打算要讀的,只是偶然於家中書房看見,也忘記是誰買的,正好有些空閒時間,就把他讀了一遍。本書簡單卻值得反覆深思,小缺點是偶爾語句怪怪的,也不知道是因為翻譯還是年代的問題,對話和情節不太通順,但本書並非小說,也不必太過計較。
2024年尾時,為花掉即將過期的文化幣,正瀏覽是否有藝文活動或表演,恰巧看到明華園巡演「散戲」,便毫不猶豫訂了票。
這本書可能大家沒什麼聽過,但提及「我想吃掉你的胰臟」這本書,應該是無人不知吧,還記得當時電影上映之際掀起一波熱潮,而這兩本皆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也讓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
這本書其實我本來沒打算要讀的,只是偶然於家中書房看見,也忘記是誰買的,正好有些空閒時間,就把他讀了一遍。本書簡單卻值得反覆深思,小缺點是偶爾語句怪怪的,也不知道是因為翻譯還是年代的問題,對話和情節不太通順,但本書並非小說,也不必太過計較。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