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選擇科系受當下熱門職業、收入待遇來選擇科系,大學科系現已被視為就職入場券。
2010年的熱門學群是「商管及管理學門」、「資訊科學學門」、「工程學門」、「工業技藝及機械學門」、「語文及人文學門」。
2024的熱門學群為「資訊學群」、「工程學群」、「法政學群」、「建築與設計學群」、「社會與心理學群」、「大眾傳播學群」、「醫藥衛生學群」。
對比2024與2010年的熱門科系,可以發現「商管及管理學門」的熱度是逐年下降,近年AI發展與工程師薪資都是熱門話題,每年最熱門科系都是「資訊學群」。
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等科系因對應職業相對較少,若要學習其他專業這些科系的學生就會需要修輔系,免得之後找工作被認為沒有相關基礎知識而被婉拒。
這些都加劇了「文科無用」的認知,在2015年時,就有83%日本大學要廢除文科轉型。
「文科無用」的想法源自於對實用技能的渴求,而非對廣泛思維和洞察力的重視。
思維方式需要長期培養,從如何思考問題、分析情境,就能以多元角度看待複雜的現象。
認為人文科系沒有對應職業就認為這些畢業生會沒有工作,是思維的謬誤。
專業技能固然重要,但它們本質上是工具;而文科所培養的,是洞察這些工具的底層邏輯,並更好的使用它。
現在AI及應用工具發展快速,即使是工程師職業也可能受到衝擊,例如3月商周報導美國的軟體工程師薪資下降,職缺驟減的狀況已經發生。
工具、技術都會過時,但具備批判性思維、溝通技巧及文化敏感度的人,不會被淘汰。
大學的課程可能教給我們一套固定的知識,但真正的學習往往發生在課堂之外。
我大學讀的專業是服裝設計,記得大一時教授告訴我們,她大學60位同學只剩5位還在這個領域工作。
現今線上課程的資源充足,如果對某些職業有興趣或是想學習該專業的知識,都能在網路上找到相關資源可以學習。
我在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是進入服裝領域的工作,後來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個領域的工作性質,離職後便開始投其他領域的工作。
探索不僅僅是去尋找自己的擅長點,還是去理解自己在哪些地方不擅長,甚至感到脆弱,例如我在學習服裝設計時,我發現自己不擅長畫圖,於是畢業後就不找設計類的工作。
當我試圖踏入未曾涉足的領域,像職業從技師、產品開發、行銷,到心理諮商。每一次的轉換都會讓我不斷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並挖掘到超乎自我想像的潛力。
探索過程中有許多的錯誤與挫敗,在轉換工作時,曾將上份工作的模式帶到下份工作,結果引起了同事的不滿,藉由這個機會也意識到自己僵化的地方,修正自我。
每次的挫折都是重要契機,讓我更了解自己,它迫使我去面對不熟悉的挑戰,學習讓自己更有彈性。
學習的過程中,許多知識看似無用,因為我們無法預測它們將來會在何時何地發揮作用。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這些知識真的「無用」。
正如一顆種子可能需要時間才能發芽,知識也需要累積和時間來展現它的真正價值。
有時候,你多年來學習的知識會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為你打開新局面。例如,我曾上過國際貿易的課,它後來在我做產品開發涉及到國際交易及定價時,為我提供了幫助。
無論是學校課堂中的理論,還是生活中的經驗,這些看似「無用」的知識會在某個關鍵時刻,成為你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支柱。
同樣在職場上的許多能力也是如此,你可能會發現,過去看似與你當前工作無關的技能,如撰寫報告、組織活動或進行批判性思考,會在你轉換到不同領域時,讓你脫穎而出。
一切挑戰皆是成長的契機。我們無法預見哪一段知識會在未來發揮關鍵作用,但只要持續學習、探索,累積的經驗與知識終會在人生關鍵時刻發光發熱。
因此,不要被「科系無用」或「文科無用」的標籤限制住自己。
真正的成就來自於持續探索、適應並創造價值,無論你走在哪條職業路上,知識和經驗永遠是你最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