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論語》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字本義猜想》05

更新於 2024/09/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

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它,它就來了。」《論語譯註》

這一句,孔子直接明了地告訴我們,只要我們願意做到仁,我們就能做到。可是如果一個人能如此輕易就做到仁,那麼為何孔子眾多弟子中,就只有顏淵算得上做到了仁,我們要如何理解這兩者間的巨大差異。仁的概念十分抽象,但我們知道孝、禮、忠恕、信都與仁有關,且還完全知道它們的意思,那麼就不妨嘗試一下,用它們替代「我欲仁,斯仁至矣」中的仁字,或許這能幫助我們理解這句話所表達的確切內涵?

仁 → 孝(孝遠?我欲孝,斯孝至矣。)

把「我欲仁,斯仁至矣」中的「仁」字改為「孝」字,它就變成「我欲孝,斯孝至矣」。我們十分清楚孝的內涵和意義,也知道在某件事上,或在某個時刻,要表現出孝行,做一件孝事,是十分容易的。給父親一杯水,提醒天冷要添一件衣服,這些就是孝行了。因此“我欲孝,斯孝至矣”,說的是:我們能懂孝,能理解孝的意義,想要有孝行,也能馬上就表現出來。但現實的生活經驗也讓我們清楚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與父母相處時,要做個被人稱許的孝子,在事事上總能達到孝,實在太難了。所幸的是,人群中不乏有孝子,因此一個人如果用心、努力、不辭辛苦,還是能持之以恆地做到孝的。

仁 → 禮(我欲禮,斯禮至矣。)

人們也十分清楚各種「禮」所訂定的規則和要求。在要求使用「禮」的環境,只要你的行為遵循「禮」的規則和要求,你就做到守禮了。可是人們生活的環境充滿著各種誘惑和利益衝突,人又有七情六欲,雖然你知禮知法,要做到守禮守法也不容易,更有甚者知法犯法。在《論語》中,孔子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來告誡顏淵抗拒誘惑。因此“我欲禮,斯禮至矣”,說的是:我們知道禮的規定和要求,想要遵守禮法,也能馬上做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特別在誘惑下、利益衝突時,一個人要持之以恆地做遵守禮法,又十分不易。

仁 → 忠恕(我欲忠恕,斯忠恕至矣。)

忠恕是春秋時代對家臣和臣僚的要求。忠,指向上,對上級分配的公務,盡心盡力做好。恕,指向下,對執行具體工作的民眾,要寬恕。歷代有多少科舉出身,飽讀四書五經的臣僚會不知道忠恕的意思,不口口聲聲談忠恕,不會在上級面前表現出十足的忠恕,可他們中又有幾人把一生的所作所為,真真實實地建立在忠恕上?

仁 → 信(我欲信,斯信至矣。)

信是維持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歷代有多少臣僚做到「言必信」?多的是說假話,甚至為了私慾編假話。

仁 → 好學(我欲好學,斯好學至矣。)

從《論語》以及我們個人的求學經歷,不難想到與學生身分相符的行為是孔子所說的「好學、不惰、不貳過」。在孔子眾多弟子中,能長期做到這些的,也僅僅只有顏淵一人,其餘弟子則只能短暫做到。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既然孔子肯定其餘弟子在短時間內也做到仁(好學、不惰、不貳過),這就說明弟子是知道在求學階段,就一個學生而言,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但最終他們都沒達到仁的境界,這只能因為他們無法長期堅持做到好學、不惰、不貳過。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在《仁字本義猜想》系列《與環境和身分相符的行為》這篇文章中,論述孝、禮、忠恕、信都是仁,是仁在不同環境(場合、處境)里以不同的形式給予的呈現。而上述分析說明,孝、禮、忠恕、信、好學,都是人人能懂的,能理解的行為。願意的時候、心情好的時候、或是想要表現的時候,人人都能輕易表現一下孝、禮、忠恕、信、好學,這些行為。但要長期持之以恆,能稱得上孝子、守禮、忠臣、誠信、好學之人,就又只是屈指可數了。

在具體環境下,仁指的是什麼樣的具體行為,常常是十分清楚明白的。例如子女在對待父母這樣的環境,對子女的要求是孝,仁指孝行;家臣和臣僚在執行公務這樣的環境,對他們的要求是忠恕,仁指忠恕行為;學生在求學期間,對他們的要求是好學,仁指好學行為。孝行、忠恕、好學都是在他們各自不同情境(環境)下仁的行為,是與環境和身分相符合的行為,還是人人都懂,都能理解,還都能做得到的行為。

那麼「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我想要做到仁,我是知道,在我目前環境下,那些行為是與環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為,我有能力表現出這些行為,去表現出這些行為,我就做到仁。當然你要像顏淵一樣達到仁的境界,被大眾稱許為仁者,則要長期表現出這些行為,在關鍵時候也堅持住,這又是十分艱難的。

探尋春秋仁字本義 退休工程師(新加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解讀樊遲問仁、殺身以成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子路仁乎、貴賢仁也,賤不肖亦仁也。
仁 = 生存。春秋先民追求仁所達到的結果就等同於人類演化的適者生存所達到的結果。先民選擇出在各種環境下相應的各式各樣的適者,再以適者來指導人們的各種行為。
禮規定的行為,通行於天下的行為,仁者的行為,抽象仁轉成的具體行為,邏輯推導出的行為,行業最需要有的行為,立言的人的行為,博學智者判定的行為,同情心誘發的行為
猜想:在特定環境,特定身份中,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的行為,就是仁 。特定環境 + 特定身份 + (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的行為→ 仁。
1 基本的學習方法,2 歡迎新同學的加入,3安慰畢業後還未被聘用的學生。
仁者是具備作為人應該有的樣子或行為的人,或是像個人的人。
解讀樊遲問仁、殺身以成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子路仁乎、貴賢仁也,賤不肖亦仁也。
仁 = 生存。春秋先民追求仁所達到的結果就等同於人類演化的適者生存所達到的結果。先民選擇出在各種環境下相應的各式各樣的適者,再以適者來指導人們的各種行為。
禮規定的行為,通行於天下的行為,仁者的行為,抽象仁轉成的具體行為,邏輯推導出的行為,行業最需要有的行為,立言的人的行為,博學智者判定的行為,同情心誘發的行為
猜想:在特定環境,特定身份中,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的行為,就是仁 。特定環境 + 特定身份 + (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的行為→ 仁。
1 基本的學習方法,2 歡迎新同學的加入,3安慰畢業後還未被聘用的學生。
仁者是具備作為人應該有的樣子或行為的人,或是像個人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裡仁第四)。 這句話很有名。感情強烈,又很簡潔。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容易記住。  孔子說,『我要是早上理解了大道,即使當天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願,沒有遺憾』。聞,不僅僅是聽說和知道,還進一層,是領會和理解,弄明白了。道,也不是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裡仁第四)。 這句話很有名。感情強烈,又很簡潔。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容易記住。  孔子說,『我要是早上理解了大道,即使當天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願,沒有遺憾』。聞,不僅僅是聽說和知道,還進一層,是領會和理解,弄明白了。道,也不是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