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主的話
睡覺教秉持「能睡飽就不努力」的精神,推出「睏讀系列」以照時序、小份量,淺顯易懂的方式幫助信徒們利用空檔3-5分鐘滑過一輪,可以節省一點讀書時間,多點時間享受人生、好好睡覺。
為了方便3-5分鐘閱讀,無可避免的需要簡化或扼要說明,講太多有礙信徒們休息、睡覺。若想要進步讀熟課本、寫市售講義,或做自己的讀書筆記,都是必須的。
背景
思想演變脈絡
自14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以降,理性思維逐漸在各領域中開展,像是16世紀的宗教改革即是針對基督教的一次批判運動,而這理性思維的模式也在自然領域中開展:用理性來認識自然世界。新世界的知識
16、17世紀科學革命的時代,同時也是15、16、17世紀大航海的時代,歐洲各國向海外探險、貿易、殖民帶回歐洲前所未聞的見聞、知識等等,激起歐洲人對於世界、自然的好奇,促使他們探究/尋找一個不同於傳統基督教世界的世界觀。
哥白尼革命
地心說
或稱托勒密地心說,奠基於古希羅的知識體系,認為「地球世界的中心,行星繞著地球運轉」,再與基督教的信仰結合後,認為「天體以外,是上帝的天堂」兩句話成為中古時期的世界觀。
日心說
哥白尼出版〈論天體之運行〉認為以「太陽為宇宙中心」才能解釋天體的運行狀況,並認為「地球與其他行星以太陽為中心運行」才是合理。
後續發展
- 何以稱為「革命」?
哥白尼「日心論」的提出,不是簡單的一件自然科學的知識更新,更是顛覆了教會長期的知識權威。
簡單來說,哥白尼此舉就是證實了:
教會說的事情不一定是對的!!
敲響了對世界真理(教會支持地心論)的質疑,並且真理需要接受理性的驗證(後來其他科學家相繼驗證哥白尼日心論的正確,既便有部分修正。)
- 教會壓迫
若「教會說的事情不一定是對的!!」的標籤形成於世人腦海之中,那世人對於教會的各種質疑也就會接踵而來,於是哥白尼等之後一票科學家都被教會貼上「異端」的標籤。
也因為天主教勢力的壓迫,使得科學革命這個世代的人才、知識在新教區(如英國)較為發達,像是大名鼎鼎的牛頓就是英國人。

世界史 X 科學革命
科學方法
- 歸納法:英國培根提出,詳細內容自己去google
- 演繹法
法國笛卡兒提出,詳細內容自己去google。
但笛卡兒有本書《方法論》台灣出版後來有出版叫作《談談方法》滿有趣的,可以了解他們那個時代對於科學方法的見解。
不論何種方法,本質上都是要以「理性」為基礎,尋找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
影響
- 科學方法成為探究世界的標準途徑:「懷疑→理性思考/探尋→得到真理」此思考模式之後於18世紀運用到政治、社會等各領域,開啟「啟蒙運動」時代。
- 「機械世界觀」逐漸形成,認為世界就如同機械一般運作,影響啟蒙時代「自然神論」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