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訪|【​2024 TIAF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焦點影人波赫士.勒培專訪:「我透過誕生與死亡的力量創作」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編按)本屆 2024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焦點影人」單元,特別安排法國動畫導演波赫士.勒培(Boris Labbé)的專題,放映八部跨越十五年創作生涯的短片作品。《釀電影》也獨家跨洋專訪波赫士.勒培,從創作的初衷、思考的流程、心目中的觀眾樣貌,到面對最新穎的 AI 技術的思考,深入淺出地進行了探討與分享。


釀電影(下簡稱釀):導演好,你的動畫雖然常常在物體的 texture 上是手繪的,但是從結構、攝影到呈現「群體」與「重複」的創作哲學,很顯然都要借助電腦。能否跟我們分享你的典型創作流程?

波赫士.勒培(下簡稱波):這真是個大哉問。事實上,每個作品都不太一樣,有時候我會從一段長時間的寫作開始(先進行 idea〔創意/想法〕的研究與發展),同時進行圖像和技術上的研究(這就包括電腦的運用了);也有時我什麼都不寫,直接從技術和實驗開始。我會在初期進行大量的圖像和素材搜集,這可以幫助我推進和找到方向。也因此,我的創作常常都有多重的參考與指涉。而在視覺方面,有時候我用畫的,有時候我做攝影蒙太奇(photomontage),有時我會直接在影片中、用現成影像或 3D 技術進行測試……

整體來說,我的創作過程是有機的,而且我喜歡做實驗,為每個企畫找到適合的技術,而且盡可能地打破過往的習慣。

事實上,我們這個世代的電影人對傳統的電影創作素材大多很陌生,所以運用電腦、透過它來思考每個作品,對我來說是很自然的事。我會盡量嘗試發明新流程,這些流程往往始於一個簡單的想法和技術(比如在紙上畫畫,或是從循環〔loop〕結構出發),再試著把它的潛力發揮到極致。就像傳統的電影膠片技術發展到極致,便無法繼續存在了,電腦能辦到人手無法做到的事,反之亦然。所以我嘗試充分利用每一種可能性,並將它們發揮到極致。

《吟遊詩人》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吟遊詩人》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釀:接續上題,既然需要借助電腦,尤其那些展現「大量」之美的場面,應該就不會只是對 3D modeling 軟體給予指令,還有程式的自動計算在其中。相較於其他的動畫創作者對於「AI 在藝術創作的使用」帶有擔憂與戒心,你是否想過 AI 的發展也許能對你未來的創作帶來什麼幫助呢?

波:當我最初看到新的 AI 工具時,其實是驚訝和困惑的,因為我沒想到機器可以自動作出如此精細的圖像效果。我當時想:我們怎麼會忽略了這天的來臨?它也讓我一度質疑自己的做法(以及藝術的未來),並且思考是否應該使用 AI。不過它也讓我非常好奇,所以就動手試試看,結果發現:使用 AI 其實很有趣!

所以我也跳了進去,想創作一個部分使用 AI 的作品──我作了《玻璃屋》(一部反烏托邦主題的、40 分鐘的音樂會電影,與作曲家 Lucas Fagin 合作)(編按:即本次放映的短片《玻璃屋》的長版)。既然今天的我們就像是生活在昨日想像中的「反烏托邦」,用 AI 技術來呈現這個矛盾,感覺很適合。

在 2022 年(創作《玻璃屋》)當時,還沒有那麼多關於版權和數據盜竊、或運用這項新技術背後的資本優勢落差……等等的爭論。如今,我則是依然偶爾會用 AI,但用得很少。對我來說,它並不會取代傳統工具,但一定會激勵藝術家們去改變自己,不論用它或不用它都是。

《玻璃屋》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玻璃屋》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釀:你的許多作品,尤其譬如《墜落》,是由很多個內部不斷重複的段落組成的,這給我的感覺其實很像「音樂」。想請問,音樂(尤其古典音樂)是否是你的創作養分之一?

波:使用極簡音樂和重複結構的習慣,應該是來自我在早期聽了很多 Steve Reich 的作品,比如《Music for 18 Musicians》以及《Claping Music》等。但其實我什麼音樂都聽,而所有音樂(或幾乎所有的音樂)都奠基於某種節奏、重複、循環。

話說回來,在某些現代音樂裡已經不是這樣了,有一部 Norman McLaren 的電影《卡農》,用電影的形式重現了卡農的音樂結構,就帶給我不少啟發。

釀:延續上題,在這樣的創作形式裡,你又是如何選擇搭配的音樂風格呢?

波:我和很多不同作曲家合作,他們本身也都是擁有個人風格、技巧和感知能力的藝術家。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與作曲家保持對話,才不會變成強加我的視野或特定風格在音樂上。

因此,我為一部作品找到合適音樂風格的方法,是先找到適合的人,通常是擅長當代和電子音樂的作曲家,再告訴他們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同時也期待著被意想不到的聲音驚喜。

《根莖》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根莖》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釀:再延續上題,除了接近音樂的性質,你的作品也常讓我想到數學。尤其在你的網站 bio 裡,也提到這些作品的概念跟機率有關。在這些創作的背後,是否你也對數學理論有過研究與感受呢?

波:是也不是,因為我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數學家。我的創作更偏向來自感性的邏輯:它既不產生任何結果(results),也不基於任何真正的理論。這麼說吧,我覺得自己更偏向一個「夢想家」,只是喜歡提出「看似」很數學的想像(有點類似荷蘭藝術家 M.C. Escher),但最終的成品終究是純然美學的。

話說回來,我確實對某些科學領域的東西很感興趣,比如結理論、混沌理論、分形理論以及基因學等等。

釀:藉由這樣的結構,你的動畫比起情節或故事,更像是在用「呈現一些 vignettes 」做為敘事,這是你期待的表達自我的方式嗎?

波:是的,我相信是如此,我對「全局」更感興趣,因此用 vignettes 來形容這些既是我的、同時也不是我的意念,真是個好說法。一個好的創作總是既聚焦於自己、也朝向他人(或整個世界)。

釀:你覺得自己的創作想表達的,比較接近「自我的感受」還是「對世界的觀察」?

波:兩者都有 :) 但或許可以微調一下座標軸來形容:我的創作更多是朝向內在、朝向想像,而非具體或「現實」的。

《墜落》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墜落》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釀:在你的動畫作品裡,不論電腦繪圖或是手繪畫面的,我一再感受到的主題是「群體」的概念,以及「生命」的力量,包括生命找到出路的動力,也包括生命的誕生。這些是你時常在思考的問題嗎?

波:是的,我認為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通過構築生命的兩股力量──出生和死亡──來創作。而這並不是一種負面的眼光和詮釋:當一些事物消亡,另一些事物會重生,如此無窮無盡,十年、百年、千年⋯⋯過去,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這個世界的創造力最紮實的例證。

為了生存下去,所有的生物都在用盡一切方法嘗試,演變出各種形狀、顏色、生物機制⋯⋯這些對於他們的生存,有時候很有幫助,有時候則顯得很荒謬。我對演化的機制非常著迷,那些小小的適應和調整,最終會導向非常緩慢、但強大無比的進化力量。

其實,這個過程也跟藝術很相似:你必須在創作生涯裡不斷地演化,適應新的情境、新的想法、新的工具,同時我們又跟那些在洞穴牆上繪畫的第一批人類有所連結。而動畫是能夠召喚這項連結的,關於時間與變形的,很好的藝術形式。

《阿伊努紋飾》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阿伊努紋飾》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釀:最後,能否跟我們分享,在創作的時候你想像你的觀眾是什麼樣的人們?

波:通常我不太會去想觀眾的類型,而是比較順其自然。我的某些作品很適合兒童觀看(《吟遊詩人之詩》《阿伊努紋飾》),另一些則更適合成人(《墜落》)。我努力讓我的動畫可以朝向所有觀眾(即使是比較實驗風格的),這也是為何,我同時也為劇院、公共空間、VR、展覽……而創作。每一種類的作品都會帶來新的觀眾,而不只是動畫影展的影迷們。


採訪、翻譯、撰稿:張硯拓
劇照、導演照提供:TIAF 臺中動畫影展
2024 TIAF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焦點影人:波赫士.勒培/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2024 TIAF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焦點影人:波赫士.勒培/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9K會員
2.1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2025/04/04
「我覺得我們兩個都有同樣的共識,演員是很脆弱的。在各個部門裡,最脆弱的應該就是演員了,因為我們使用的不只是腦力或體力,而是更多的感受,因此,離開角色的過程也同樣適用於沒有工作的時候。我必須還原自己是一個人,還原本來的生活和興趣,主動思考自己想用怎樣的方式理解世界,這和角色相遇、道別是同樣重要的。」
Thumbnail
2025/04/04
「我覺得我們兩個都有同樣的共識,演員是很脆弱的。在各個部門裡,最脆弱的應該就是演員了,因為我們使用的不只是腦力或體力,而是更多的感受,因此,離開角色的過程也同樣適用於沒有工作的時候。我必須還原自己是一個人,還原本來的生活和興趣,主動思考自己想用怎樣的方式理解世界,這和角色相遇、道別是同樣重要的。」
Thumbnail
2025/03/30
一直到十三年後因為《狗陣》入圍一種注目單元,真正走上紅毯,回到當年《翻滾吧!阿信》去坎城時到過的海灘,我才想起來自己曾經有這樣一個願望。而演員很多時候得要相信自己,但演員同時也經常懷疑自己,擁有不安全感,擁有脆弱。但在這個過程你只能自己成長、相信,相信自己願意將生活放進表演,相信自己想要表達的心。
Thumbnail
2025/03/30
一直到十三年後因為《狗陣》入圍一種注目單元,真正走上紅毯,回到當年《翻滾吧!阿信》去坎城時到過的海灘,我才想起來自己曾經有這樣一個願望。而演員很多時候得要相信自己,但演員同時也經常懷疑自己,擁有不安全感,擁有脆弱。但在這個過程你只能自己成長、相信,相信自己願意將生活放進表演,相信自己想要表達的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動畫是自由不受侷限的創作媒材,特別能呈現出創作者本身獨特的美學與視角,以上十部作品都有其獨特之處,這次臺中國際動畫影展分別將以上十部作品安排於四個競賽單元短片,每個單元都相當精彩,是不可錯過的絕佳觀影機會,相信觀者們也會在其中找到自己特別喜愛、產生共鳴的獨特作品。
Thumbnail
動畫是自由不受侷限的創作媒材,特別能呈現出創作者本身獨特的美學與視角,以上十部作品都有其獨特之處,這次臺中國際動畫影展分別將以上十部作品安排於四個競賽單元短片,每個單元都相當精彩,是不可錯過的絕佳觀影機會,相信觀者們也會在其中找到自己特別喜愛、產生共鳴的獨特作品。
Thumbnail
(編按)本屆 2024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焦點影人」單元,特別安排法國動畫導演波赫士.勒培(Boris Labbé)的專題,放映八部跨越十五年創作生涯的短片作品。《釀電影》也獨家跨洋專訪波赫士.勒培,從創作的初衷、思考的流程、心目中的觀眾樣貌,到面對最新穎的 AI 技術的思考,深入淺出地進行了探討
Thumbnail
(編按)本屆 2024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焦點影人」單元,特別安排法國動畫導演波赫士.勒培(Boris Labbé)的專題,放映八部跨越十五年創作生涯的短片作品。《釀電影》也獨家跨洋專訪波赫士.勒培,從創作的初衷、思考的流程、心目中的觀眾樣貌,到面對最新穎的 AI 技術的思考,深入淺出地進行了探討
Thumbnail
撰文 / 攝影:賴芊芝 真正動人的,總要花一點時間才會看見 在拼貼作品中,我看見更出於自發、覺得「就是得要這麼做」的情感。而我們會需要先走過前面五個展區,方得看見這樣動人的拼貼。
Thumbnail
撰文 / 攝影:賴芊芝 真正動人的,總要花一點時間才會看見 在拼貼作品中,我看見更出於自發、覺得「就是得要這麼做」的情感。而我們會需要先走過前面五個展區,方得看見這樣動人的拼貼。
Thumbnail
我極力推薦觀者先依循策展人劃分出的焦點動線,第一次只是單純地觀看,接著再回到頭(最好去外面喝杯咖啡、喘口氣),依循年表的動線、搭配展覽手冊,第二次觀看其作品,找出作品之所以以黑、白框裝載的意圖。如此一來,相信你會走進布里那個不是只是馬格蘭攝影師的霓虹世界。
Thumbnail
我極力推薦觀者先依循策展人劃分出的焦點動線,第一次只是單純地觀看,接著再回到頭(最好去外面喝杯咖啡、喘口氣),依循年表的動線、搭配展覽手冊,第二次觀看其作品,找出作品之所以以黑、白框裝載的意圖。如此一來,相信你會走進布里那個不是只是馬格蘭攝影師的霓虹世界。
Thumbnail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文藝交談會,來自比利時 大衛.克拉耶伯-創作者、臺灣 高重黎-藝術家以同台交流表達出環節感知,更藉由「歷史機器&停頓影像」的主題做為交流素材,現場中、英翻譯員。
Thumbnail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文藝交談會,來自比利時 大衛.克拉耶伯-創作者、臺灣 高重黎-藝術家以同台交流表達出環節感知,更藉由「歷史機器&停頓影像」的主題做為交流素材,現場中、英翻譯員。
Thumbnail
編按:本文為 2022 年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系列文章之一,主要談及動畫組參賽作品《Whiff》、《byebye.》、《路上》、《奧》、《艄》、《花度》。
Thumbnail
編按:本文為 2022 年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系列文章之一,主要談及動畫組參賽作品《Whiff》、《byebye.》、《路上》、《奧》、《艄》、《花度》。
Thumbnail
《大師之前》每集透過約半個小時的獨家專訪,挖掘五位世界級導演的創作原點
Thumbnail
《大師之前》每集透過約半個小時的獨家專訪,挖掘五位世界級導演的創作原點
Thumbnail
其實不管是哪一類觀眾,哪一種導演,面對「創作者──觀眾者」關係時所選擇的態度,都沒有錯。然而,如何處理觀眾面對導演,是個非常微妙的工作。有些材料,觀眾沒興趣知道;有些題目,導演不想講。法國導演/作家勞倫‧帝拉德的著作《當代名導的電影大師課》是一個完美的平衡,呈現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生動而有趣的互動。
Thumbnail
其實不管是哪一類觀眾,哪一種導演,面對「創作者──觀眾者」關係時所選擇的態度,都沒有錯。然而,如何處理觀眾面對導演,是個非常微妙的工作。有些材料,觀眾沒興趣知道;有些題目,導演不想講。法國導演/作家勞倫‧帝拉德的著作《當代名導的電影大師課》是一個完美的平衡,呈現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生動而有趣的互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