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訪|【​2024 TIAF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焦點影人波赫士.勒培專訪:「我透過誕生與死亡的力量創作」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編按)本屆 2024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焦點影人」單元,特別安排法國動畫導演波赫士.勒培(Boris Labbé)的專題,放映八部跨越十五年創作生涯的短片作品。《釀電影》也獨家跨洋專訪波赫士.勒培,從創作的初衷、思考的流程、心目中的觀眾樣貌,到面對最新穎的 AI 技術的思考,深入淺出地進行了探討與分享。


釀電影(下簡稱釀):導演好,你的動畫雖然常常在物體的 texture 上是手繪的,但是從結構、攝影到呈現「群體」與「重複」的創作哲學,很顯然都要借助電腦。能否跟我們分享你的典型創作流程?

波赫士.勒培(下簡稱波):這真是個大哉問。事實上,每個作品都不太一樣,有時候我會從一段長時間的寫作開始(先進行 idea〔創意/想法〕的研究與發展),同時進行圖像和技術上的研究(這就包括電腦的運用了);也有時我什麼都不寫,直接從技術和實驗開始。我會在初期進行大量的圖像和素材搜集,這可以幫助我推進和找到方向。也因此,我的創作常常都有多重的參考與指涉。而在視覺方面,有時候我用畫的,有時候我做攝影蒙太奇(photomontage),有時我會直接在影片中、用現成影像或 3D 技術進行測試……

整體來說,我的創作過程是有機的,而且我喜歡做實驗,為每個企畫找到適合的技術,而且盡可能地打破過往的習慣。

事實上,我們這個世代的電影人對傳統的電影創作素材大多很陌生,所以運用電腦、透過它來思考每個作品,對我來說是很自然的事。我會盡量嘗試發明新流程,這些流程往往始於一個簡單的想法和技術(比如在紙上畫畫,或是從循環〔loop〕結構出發),再試著把它的潛力發揮到極致。就像傳統的電影膠片技術發展到極致,便無法繼續存在了,電腦能辦到人手無法做到的事,反之亦然。所以我嘗試充分利用每一種可能性,並將它們發揮到極致。

《吟遊詩人》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吟遊詩人》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釀:接續上題,既然需要借助電腦,尤其那些展現「大量」之美的場面,應該就不會只是對 3D modeling 軟體給予指令,還有程式的自動計算在其中。相較於其他的動畫創作者對於「AI 在藝術創作的使用」帶有擔憂與戒心,你是否想過 AI 的發展也許能對你未來的創作帶來什麼幫助呢?

波:當我最初看到新的 AI 工具時,其實是驚訝和困惑的,因為我沒想到機器可以自動作出如此精細的圖像效果。我當時想:我們怎麼會忽略了這天的來臨?它也讓我一度質疑自己的做法(以及藝術的未來),並且思考是否應該使用 AI。不過它也讓我非常好奇,所以就動手試試看,結果發現:使用 AI 其實很有趣!

所以我也跳了進去,想創作一個部分使用 AI 的作品──我作了《玻璃屋》(一部反烏托邦主題的、40 分鐘的音樂會電影,與作曲家 Lucas Fagin 合作)(編按:即本次放映的短片《玻璃屋》的長版)。既然今天的我們就像是生活在昨日想像中的「反烏托邦」,用 AI 技術來呈現這個矛盾,感覺很適合。

在 2022 年(創作《玻璃屋》)當時,還沒有那麼多關於版權和數據盜竊、或運用這項新技術背後的資本優勢落差……等等的爭論。如今,我則是依然偶爾會用 AI,但用得很少。對我來說,它並不會取代傳統工具,但一定會激勵藝術家們去改變自己,不論用它或不用它都是。

《玻璃屋》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玻璃屋》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釀:你的許多作品,尤其譬如《墜落》,是由很多個內部不斷重複的段落組成的,這給我的感覺其實很像「音樂」。想請問,音樂(尤其古典音樂)是否是你的創作養分之一?

波:使用極簡音樂和重複結構的習慣,應該是來自我在早期聽了很多 Steve Reich 的作品,比如《Music for 18 Musicians》以及《Claping Music》等。但其實我什麼音樂都聽,而所有音樂(或幾乎所有的音樂)都奠基於某種節奏、重複、循環。

話說回來,在某些現代音樂裡已經不是這樣了,有一部 Norman McLaren 的電影《卡農》,用電影的形式重現了卡農的音樂結構,就帶給我不少啟發。

釀:延續上題,在這樣的創作形式裡,你又是如何選擇搭配的音樂風格呢?

波:我和很多不同作曲家合作,他們本身也都是擁有個人風格、技巧和感知能力的藝術家。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與作曲家保持對話,才不會變成強加我的視野或特定風格在音樂上。

因此,我為一部作品找到合適音樂風格的方法,是先找到適合的人,通常是擅長當代和電子音樂的作曲家,再告訴他們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同時也期待著被意想不到的聲音驚喜。

《根莖》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根莖》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釀:再延續上題,除了接近音樂的性質,你的作品也常讓我想到數學。尤其在你的網站 bio 裡,也提到這些作品的概念跟機率有關。在這些創作的背後,是否你也對數學理論有過研究與感受呢?

波:是也不是,因為我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數學家。我的創作更偏向來自感性的邏輯:它既不產生任何結果(results),也不基於任何真正的理論。這麼說吧,我覺得自己更偏向一個「夢想家」,只是喜歡提出「看似」很數學的想像(有點類似荷蘭藝術家 M.C. Escher),但最終的成品終究是純然美學的。

話說回來,我確實對某些科學領域的東西很感興趣,比如結理論、混沌理論、分形理論以及基因學等等。

釀:藉由這樣的結構,你的動畫比起情節或故事,更像是在用「呈現一些 vignettes 」做為敘事,這是你期待的表達自我的方式嗎?

波:是的,我相信是如此,我對「全局」更感興趣,因此用 vignettes 來形容這些既是我的、同時也不是我的意念,真是個好說法。一個好的創作總是既聚焦於自己、也朝向他人(或整個世界)。

釀:你覺得自己的創作想表達的,比較接近「自我的感受」還是「對世界的觀察」?

波:兩者都有 :) 但或許可以微調一下座標軸來形容:我的創作更多是朝向內在、朝向想像,而非具體或「現實」的。

《墜落》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墜落》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釀:在你的動畫作品裡,不論電腦繪圖或是手繪畫面的,我一再感受到的主題是「群體」的概念,以及「生命」的力量,包括生命找到出路的動力,也包括生命的誕生。這些是你時常在思考的問題嗎?

波:是的,我認為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通過構築生命的兩股力量──出生和死亡──來創作。而這並不是一種負面的眼光和詮釋:當一些事物消亡,另一些事物會重生,如此無窮無盡,十年、百年、千年⋯⋯過去,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這個世界的創造力最紮實的例證。

為了生存下去,所有的生物都在用盡一切方法嘗試,演變出各種形狀、顏色、生物機制⋯⋯這些對於他們的生存,有時候很有幫助,有時候則顯得很荒謬。我對演化的機制非常著迷,那些小小的適應和調整,最終會導向非常緩慢、但強大無比的進化力量。

其實,這個過程也跟藝術很相似:你必須在創作生涯裡不斷地演化,適應新的情境、新的想法、新的工具,同時我們又跟那些在洞穴牆上繪畫的第一批人類有所連結。而動畫是能夠召喚這項連結的,關於時間與變形的,很好的藝術形式。

《阿伊努紋飾》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阿伊努紋飾》劇照/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釀:最後,能否跟我們分享,在創作的時候你想像你的觀眾是什麼樣的人們?

波:通常我不太會去想觀眾的類型,而是比較順其自然。我的某些作品很適合兒童觀看(《吟遊詩人之詩》《阿伊努紋飾》),另一些則更適合成人(《墜落》)。我努力讓我的動畫可以朝向所有觀眾(即使是比較實驗風格的),這也是為何,我同時也為劇院、公共空間、VR、展覽……而創作。每一種類的作品都會帶來新的觀眾,而不只是動畫影展的影迷們。


採訪、翻譯、撰稿:張硯拓
劇照、導演照提供:TIAF 臺中動畫影展
2024 TIAF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焦點影人:波赫士.勒培/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2024 TIAF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焦點影人:波赫士.勒培/臺中國際動畫影展提供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走過《小雁與吳愛麗》這趟深深鑽入家暴受害者心理的旅程,林書宇表示最大的收獲就是體認到:每個受害者面對加害者的情感都不一樣,並且很多矛盾的狀態是沒經歷過類似創傷、單純身為一個創作者的他,完全意想不到的。
「要把哭泣唱成高歌,把冬天唱成春天,這段過程中必然會經過痛苦,而這意味著你如果要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需要花一些力氣。」──這是曾經徬徨的笨蛋少年,行過十幾個年頭,重新回身,反問自己「心想飛到哪」所得到的,不是結束的告別,是甫開始的未完待續──也許孤獨願意理解/你讓我想起自己是誰/你讓我想起自己是誰。
編按:在新片《小雁與吳愛麗​​》扮演母女的楊貴媚與夏于喬,戲裡糾結著傷痛記憶,戲外則是感情超好的前輩晚輩。《釀電影》本次邀請到兩人受訪,不只聊各自戲裡戲外的生命經驗,也請她們準備對彼此好奇的提問,期待擦出火花!
九月份「海光電影院」再次播映《神人之家》,並邀請盧盈良導演與台通主持人李毅誠參與映後座談。電影播映的前一天,盧盈良收到《神人之家》將在今年 11 月於法國上映的消息,他直言一路以來是緣分使然,電影之神為他與他的家人所帶來的變化,是一段非常神奇的旅程。以下文字整理映後座談部分內容,與各位讀者一同分享。
當時才十來歲的誠誠開始聽著南哥的音樂、看著南哥的電影長大,那台馳騁在九〇年代的野狼 125,轟隆隆地騎進他的生命裡。當誠誠有了孩子,才意識到那些曾經陪伴著他的童年記憶都正在消逝,為了阻止消亡,他除了用 Podcast 與朋友再談年輕時的記憶,也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說台語,想留下語言。
1996 年出生的奧山大史,剛好是介於 Y 世代與 Z 世代之間,難以被定義的世代,而他的出現也成了日本電影圈出淤泥而不染的存在。淤泥,並非批評現今的日本電影,而是在改編小說與漫畫當道的日本電影圈中,奧山大史將「童年回憶」作為創作的武器,透過年輕人的視角與鏡頭,一次又一次地端出作品,令人驚艷。
走過《小雁與吳愛麗》這趟深深鑽入家暴受害者心理的旅程,林書宇表示最大的收獲就是體認到:每個受害者面對加害者的情感都不一樣,並且很多矛盾的狀態是沒經歷過類似創傷、單純身為一個創作者的他,完全意想不到的。
「要把哭泣唱成高歌,把冬天唱成春天,這段過程中必然會經過痛苦,而這意味著你如果要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需要花一些力氣。」──這是曾經徬徨的笨蛋少年,行過十幾個年頭,重新回身,反問自己「心想飛到哪」所得到的,不是結束的告別,是甫開始的未完待續──也許孤獨願意理解/你讓我想起自己是誰/你讓我想起自己是誰。
編按:在新片《小雁與吳愛麗​​》扮演母女的楊貴媚與夏于喬,戲裡糾結著傷痛記憶,戲外則是感情超好的前輩晚輩。《釀電影》本次邀請到兩人受訪,不只聊各自戲裡戲外的生命經驗,也請她們準備對彼此好奇的提問,期待擦出火花!
九月份「海光電影院」再次播映《神人之家》,並邀請盧盈良導演與台通主持人李毅誠參與映後座談。電影播映的前一天,盧盈良收到《神人之家》將在今年 11 月於法國上映的消息,他直言一路以來是緣分使然,電影之神為他與他的家人所帶來的變化,是一段非常神奇的旅程。以下文字整理映後座談部分內容,與各位讀者一同分享。
當時才十來歲的誠誠開始聽著南哥的音樂、看著南哥的電影長大,那台馳騁在九〇年代的野狼 125,轟隆隆地騎進他的生命裡。當誠誠有了孩子,才意識到那些曾經陪伴著他的童年記憶都正在消逝,為了阻止消亡,他除了用 Podcast 與朋友再談年輕時的記憶,也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說台語,想留下語言。
1996 年出生的奧山大史,剛好是介於 Y 世代與 Z 世代之間,難以被定義的世代,而他的出現也成了日本電影圈出淤泥而不染的存在。淤泥,並非批評現今的日本電影,而是在改編小說與漫畫當道的日本電影圈中,奧山大史將「童年回憶」作為創作的武器,透過年輕人的視角與鏡頭,一次又一次地端出作品,令人驚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場關於好萊塢分鏡技術的付費講座以及相關的動畫課程信息。雖然講座內容偏重觀念分享,而非技術細節,但仍然提供了許多有趣的故事與見解。此外,文章介紹了高雄出現的新動畫教學單位「夢想方舟」,提供免費的動畫及遊戲課程,並包含報名連結。對於喜歡影像創作的讀者,此內容特別有參考價值。
Thumbnail
常看電影的人,也會觀注國內外重要影展, 得獎者除了影帝影后劇情片外,必定常聽到獲得最佳攝影獎的李屏賓。 李屏賓,滿熟悉的名字,人很陌生,因為攝影師是站在鏡頭外, 觀眾看到的是演員,聽到的導演的名字,攝影師和編劇,眾多幕後工作人員一樣, 都是被忽略的,不見得會在海報被掛名的。 有時,會在影劇
Thumbnail
衝著《怪胎》原班人馬 #林柏宏 #謝欣穎,重回戲院看 #廖明毅 導演的第二部全iPhone拍攝電影作品。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 2022 年電影《醉遊西班牙》,2024 年電影《再見哥雅》和 2016 年的電影《環法心節奏》。這些電影串聯了藝術家、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連結,展現了藝術的魅力。不論是作家、藝術家,還是普通的觀眾,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懷揣著一個夢。而藝術,就是將這些夢境照亮的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參加臺北電影節六部影片放映的觀影心得,藉由對每部影片的描述和感想,探討了臺北電影節的各種電影類型和主題。從西班牙到日本,每部電影都有獨特的故事情節和意義。
Thumbnail
導演Damien Chazelle以餘響畫燦夢,配以低彩度照明,在劇中角色身上細細描繪著無名小卒與明星間的生死詭譎,表現出人與時代相互交融的深沉寫照。
Thumbnail
撰文/張鈺玟;於 2024.04.24(三)部會測記 本次部會很榮幸邀請到好威映象的負責人孫宗瀚與我們分享電影產業中的發行與行銷。 ➤ 電影產業簡述 電影產業包含上游的「製作」與下游的「行銷」。上游負責產出電影,過程中包含尋找電影開發的資源、完成劇本、找劇組人員和演員、後製剪接等。下游則是負責
Thumbnail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是繼《一個巨星的誕生》之後,布萊德利庫柏再次出任導演的作品。他與曾以《驚爆焦點》獲得奧斯卡原創劇本獎的喬許辛格共同編寫劇本,將萊尼伯恩斯坦生平改編成傳記電影。此片入圍第 96 屆金球獎,包含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原創劇本等四大獎!
Thumbnail
自從前年夏天搬到台中之後,我離電影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少了影展,少了可以從容看片的台北檔期,那些成天繞著電影打轉的生活軌跡,彷彿像是上輩子。但我還是還是相信著電影。本文將會依序介紹十部2023年的個人電影,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柔軟與尖銳,正好觸及了我這一年的所思所感,分享給你。
Thumbnail
(以下為觀影次序) (內文有雷亦有個人獨斷感受還請慎入)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場關於好萊塢分鏡技術的付費講座以及相關的動畫課程信息。雖然講座內容偏重觀念分享,而非技術細節,但仍然提供了許多有趣的故事與見解。此外,文章介紹了高雄出現的新動畫教學單位「夢想方舟」,提供免費的動畫及遊戲課程,並包含報名連結。對於喜歡影像創作的讀者,此內容特別有參考價值。
Thumbnail
常看電影的人,也會觀注國內外重要影展, 得獎者除了影帝影后劇情片外,必定常聽到獲得最佳攝影獎的李屏賓。 李屏賓,滿熟悉的名字,人很陌生,因為攝影師是站在鏡頭外, 觀眾看到的是演員,聽到的導演的名字,攝影師和編劇,眾多幕後工作人員一樣, 都是被忽略的,不見得會在海報被掛名的。 有時,會在影劇
Thumbnail
衝著《怪胎》原班人馬 #林柏宏 #謝欣穎,重回戲院看 #廖明毅 導演的第二部全iPhone拍攝電影作品。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 2022 年電影《醉遊西班牙》,2024 年電影《再見哥雅》和 2016 年的電影《環法心節奏》。這些電影串聯了藝術家、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連結,展現了藝術的魅力。不論是作家、藝術家,還是普通的觀眾,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懷揣著一個夢。而藝術,就是將這些夢境照亮的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參加臺北電影節六部影片放映的觀影心得,藉由對每部影片的描述和感想,探討了臺北電影節的各種電影類型和主題。從西班牙到日本,每部電影都有獨特的故事情節和意義。
Thumbnail
導演Damien Chazelle以餘響畫燦夢,配以低彩度照明,在劇中角色身上細細描繪著無名小卒與明星間的生死詭譎,表現出人與時代相互交融的深沉寫照。
Thumbnail
撰文/張鈺玟;於 2024.04.24(三)部會測記 本次部會很榮幸邀請到好威映象的負責人孫宗瀚與我們分享電影產業中的發行與行銷。 ➤ 電影產業簡述 電影產業包含上游的「製作」與下游的「行銷」。上游負責產出電影,過程中包含尋找電影開發的資源、完成劇本、找劇組人員和演員、後製剪接等。下游則是負責
Thumbnail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是繼《一個巨星的誕生》之後,布萊德利庫柏再次出任導演的作品。他與曾以《驚爆焦點》獲得奧斯卡原創劇本獎的喬許辛格共同編寫劇本,將萊尼伯恩斯坦生平改編成傳記電影。此片入圍第 96 屆金球獎,包含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原創劇本等四大獎!
Thumbnail
自從前年夏天搬到台中之後,我離電影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少了影展,少了可以從容看片的台北檔期,那些成天繞著電影打轉的生活軌跡,彷彿像是上輩子。但我還是還是相信著電影。本文將會依序介紹十部2023年的個人電影,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柔軟與尖銳,正好觸及了我這一年的所思所感,分享給你。
Thumbnail
(以下為觀影次序) (內文有雷亦有個人獨斷感受還請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