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這本書的瞬間,2.7公分的厚度沒有讓我打退堂鼓,
因為在海蒂老師之前的創作裡,我得到很多的撫慰與被理解。
以前沒有讀過太多關於「心理學」的書籍,
近年來接觸很多書籍和心理師後,
我才知道自己是「高敏人」、擁有「討好型人格」,
這樣的性格讓我經常感到壓力比山重啊!
⛵️別人對我的評價很容易影響我,尤其是越親密的人。
像是一艘不斷飄搖的小船,隨著水波和風向逐流。
每一次揚帆,都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
每一次停泊,都是為了避免可能的失望。
我,就是這樣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代表。
記得某一次,為了遠道而來的親人,
我在家裡拚命的打掃,
因為不想被挑惕或聽到任何批評,
但是努力並沒有迎來好結果。
那麼後來呢?我還是持續這樣做著,
不管家庭、工作、朋友⋯⋯我都不大會掃興,
就連一起吃飯,我也習慣維持場子的熱絡。
有時候想想,我又不是綜藝節目主持人,
何苦來哉?為什麼我總是不懂得說「不」?
🤍我開始回溯自己的人生軌跡,
從小,我就是那個「乖孩子」。
在學校裡,我努力維持著成績,生怕讓父母失望。
在朋友圈中,我總是聲音最少的,
深怕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失去友誼,
甚至我永遠是揪起聚餐的那個人,還會一個個聯絡到位,
就怕有哪裡做得不夠好。
然而,這種看似完美的表象下,
卻隱藏著深深的自卑與不安。
我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
擔心別人發現我哪裡不對不完美。
每當獨處時,我總會被一個聲音困擾:
「你真的值得擁有現在的一切嗎?」
這種自我懷疑如影隨形,
讓我陷入「冒牌者症候群」的泥沼,無法自拔。
💛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章,我彷彿看到自己的倒影。
阿德勒提到:「人一輩子,都在跟自卑感奮鬥。」
這句話幾乎完美詮釋我自己。
我清晰記得,在小學的某次班級發表會上,
我因為害怕說錯話而緊張得雙腿發抖,
最後只能低著頭快速說完,
連自己說了什麼都記不清,
那一刻的羞愧感,從未忘記,
而後的上臺機會,無一倖免的砸鍋⋯⋯
💛然而,在書中,阿德勒提到:
「自卑感未必等於痛苦的來源,也未必是差勁的體現。」
我看這句話,頓時愣住了。
我回想起那些因為自卑而努力的日子,
那些熬夜學習、反覆練習的時光,
原來都是在為自己「造山」,
讓我在往前走的時候,
能有更多的能量作為自己的靠山。
我開始學著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
試著靜下心來,輕聲問自己:
「這種感覺告訴我什麼?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漸漸的,我發現自卑感不再是可怕的怪物,
反而是指引我成長方向的指南針,
他只是告訴我,我缺少了某些部分。
🔑在書中,
「課題分離」這個概念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一扇全新的大門。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生活中要練習課題分離,
而在關係互動中,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負責,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我開始明白,我的疲憊和他人的期待,是兩個獨立的課題,
我有權利照顧自己的需求,而這並不意味著我不在乎他人。
💛帶著這樣的認知,
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說「不」。
起初,拒絕別人的時候,會帶來一陣心虛。
昨天,我婉拒了一個朋友的聚會邀約,
誠實並且坦白的告訴他,
我需要獨處時間來放鬆,
我得到了「已讀不回」的下場。
我有一點難過,不過我沒有改變決定,
或許會讓人不愉快,
但是我想先好好對待自己,
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腳步,
讓自己有足夠的能量面對一切,
其餘的,我就且戰且走吧!
💛如果說書籍是一路相陪的摯友,
那麼這本書無疑是其中最溫暖的一個。
海蒂老師將阿德勒的智慧娓娓道來,
生活裡的那些自卑、不完美、孤單⋯⋯
好像被接住了,並且被溫柔以待。
這本書彷彿把那一堆亂七八糟、瑣碎凌亂,
輕輕的、慢慢的一一歸納整理,
放到屬於它們的位置上。
我想阿德勒是個了不起的心情整理收納師,
而海蒂老師是個善解人意的引路人,
帶著我們應用阿德勒的智慧和收納技巧,
為凌亂的心靈空間重新布置。
💛在海蒂老師的書寫、阿德勒的話語間,
我彷彿重新認識自己,
覺得自己又長大一點點了。
那個曾經戰戰兢兢、總是以他人為前提的我,
或許無法立刻轉變,
但是我嘗試用更溫柔的方式面對自己,
希望自己慢慢蛻變成一個更加真實、更加自在的人。
對於像我一樣曾在討好中迷失自我的人,
我想說:「你並不孤單」。
願你也能在生活中遇見屬於你的那份溫柔,
找到那個真實而美好的自己。
也願每個人能以溫柔的力量,
重新擁抱這個世界,也擁抱值得被愛的自己。
💛或許我還有很多迷惑和不足,
但是我知道可以慢下來,讓時間和書陪伴,
帶領我緩緩的、平和的找到那些答案。
這是一段溫柔的自我探索之旅,
而這本書無疑是這趟旅程中最溫暖的嚮導。
《生活裡,遇見阿德勒的溫柔》
作者|李家雯(海蒂)
出版|大好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