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必讀:計畫的成功,不只是二分法】

【研究生必讀:計畫的成功,不只是二分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身為碩博士生,你可能常常在面對研究計畫、學術發表、甚至論文撰寫的過程中感到焦慮,擔心自己的計畫是成功還是失敗。然而,Scott Adams 在《Reframe Your Brain》一書中提出一個更貼近現實的觀點:計畫的結果不應該簡單地被定義為成功或失敗,而是「阻力」與「誘因」的拔河過程。

raw-image


▋計畫中的阻力無所不在


無論是設計實驗、撰寫文獻回顧,還是進行田野調查,碩博士生們在執行研究計畫時,往往最初充滿熱情與自信,認為自己的研究能帶來重大的學術貢獻。然而,一旦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各種「阻力」就會接踵而來。例如,實驗數據不如預期、指導教授對進度的要求、資源不足或是文獻卡關,這些問題可能讓你倍感壓力。


這些阻力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考慮是否要放棄。但正是這些挑戰,才讓我們不斷學習與成長。


▋誘因是你的前進動力


當初選擇進入研究所,你一定有一些明確的動機,無論是對學術領域的熱愛,還是希望取得學位後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這些誘因是你投入研究的重要推動力。每當你感受到壓力或阻力過大時,回想這些目標,就能讓你重新找到動力。


特別是在碩博士生涯中,你面臨的挑戰不只是學術上的,還有時間管理、壓力調適等多方面的問題。這時候,清楚的誘因能幫助你堅持下去,保持目標感。


▋研究進展是一場拔河比賽


無論是實驗結果不如預期,還是投稿期刊被退稿,你的研究計畫進度其實就像是一場「阻力」與「誘因」的拔河比賽。阻力可能讓你放慢腳步甚至停滯不前,但誘因則會不斷提醒你繼續前進。每次面對阻力的時候,你都有機會更深入了解自己研究的本質,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


計畫的每一步進展,都不應該被看作是成敗的判斷,而是你在研究道路上持續努力的一部分。


▋成功與失敗之間的灰色地帶


研究生涯的成功,並非一夕之間的結果,而是在不斷的修正與學習中累積的。成功與失敗不是二分法,它們之間有大量的灰色地帶。這些「未完成但有進展」的時刻,也是一種重要的成就,能讓你朝著目標穩步前進。


碩博士生的研究計畫總是充滿挑戰,但請記住,計畫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你如何在阻力與誘因之間找到平衡,並不斷堅持下去。只要你持續努力,研究的進展將是漸進而有力的,每一個克服阻力的時刻,都是向成功邁進的一步。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現代社會提供了無數的選擇和誘惑,特別對碩博士生來說,在追求學術目標的同時,也面臨著外界資訊和欲望的無處不在。Michael Easter 在他的書《Scarcity Brain》中列出了現代人「不滿足」的五大來源,這些現象對於埋首研究的碩博士生來說,可能尤為深刻。 ▌碩博士生的「不滿足」來
「人人都能說故事。」 「最大的挑戰,你需要將你的理解“轉譯 Translate”進入故事。」 「第一個挑戰,是討論故事會用到的術語:"情節升溫 Rising Action", "高潮 Climax", "逐步複雜化 Progressive Complication", "結局 Den
1. 只閱讀文章卻沒有記錄自己的觀點 許多碩博士生在閱讀學術文章時,習慣只是看完內容,並沒有主動去思考和記錄讀到的重點或有啟發的觀點。這樣的方式讓閱讀變得很被動,時間一久,很容易忘記自己曾經思考過的想法,對未來的研究或論文寫作幫助不大。實際上,隨時記錄自己的想法,不僅能幫助整理思路,
在當今快速變遷的AI時代,具備研究能力不僅是一種競爭優勢,更是每個人適應未來變化的核心能力。日本作者西尾泰和在《エンジニアの知的生産術》一書中,提出了一個簡潔而有效的學習框架,這個框架分為三個循環階段:具體、抽象和應用,並由幹勁推動循環不斷前進。這個框架不僅能夠應用於工程師的學習,也適合我們在學術研
今天在行銷課堂上學到的STP分析,讓我發現這個行銷理論不僅適用於商業領域,對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也同樣適合。STP分析的核心概念——市場細分(Segmentation)、目標市場選擇(Targeting)以及市場定位(Positioning)——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規劃研究的讀者群和論文的貢獻定位
作為碩博士生,無論是完成實驗、寫論文還是準備報告,準確估計每個任務所需的時間是成功完成計畫的關鍵之一。日本作者吉武麻子在其著作《目標や夢が達成できる 1年・1カ月・1週間・1日の時間術》中,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計畫失敗的常見原因,是對任務所需時間的估計不準確。 ▋為何時間估計這麼難?
現代社會提供了無數的選擇和誘惑,特別對碩博士生來說,在追求學術目標的同時,也面臨著外界資訊和欲望的無處不在。Michael Easter 在他的書《Scarcity Brain》中列出了現代人「不滿足」的五大來源,這些現象對於埋首研究的碩博士生來說,可能尤為深刻。 ▌碩博士生的「不滿足」來
「人人都能說故事。」 「最大的挑戰,你需要將你的理解“轉譯 Translate”進入故事。」 「第一個挑戰,是討論故事會用到的術語:"情節升溫 Rising Action", "高潮 Climax", "逐步複雜化 Progressive Complication", "結局 Den
1. 只閱讀文章卻沒有記錄自己的觀點 許多碩博士生在閱讀學術文章時,習慣只是看完內容,並沒有主動去思考和記錄讀到的重點或有啟發的觀點。這樣的方式讓閱讀變得很被動,時間一久,很容易忘記自己曾經思考過的想法,對未來的研究或論文寫作幫助不大。實際上,隨時記錄自己的想法,不僅能幫助整理思路,
在當今快速變遷的AI時代,具備研究能力不僅是一種競爭優勢,更是每個人適應未來變化的核心能力。日本作者西尾泰和在《エンジニアの知的生産術》一書中,提出了一個簡潔而有效的學習框架,這個框架分為三個循環階段:具體、抽象和應用,並由幹勁推動循環不斷前進。這個框架不僅能夠應用於工程師的學習,也適合我們在學術研
今天在行銷課堂上學到的STP分析,讓我發現這個行銷理論不僅適用於商業領域,對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也同樣適合。STP分析的核心概念——市場細分(Segmentation)、目標市場選擇(Targeting)以及市場定位(Positioning)——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規劃研究的讀者群和論文的貢獻定位
作為碩博士生,無論是完成實驗、寫論文還是準備報告,準確估計每個任務所需的時間是成功完成計畫的關鍵之一。日本作者吉武麻子在其著作《目標や夢が達成できる 1年・1カ月・1週間・1日の時間術》中,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計畫失敗的常見原因,是對任務所需時間的估計不準確。 ▋為何時間估計這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