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當主食的農作物和保存期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傳統中國是農業社會,看天吃飯。一遇到水災、旱災、蝗災、戰爭等,沒了收成,人民就要吃草根樹皮、觀音土,甚至活活餓死(人喝水不吃飯,大約可以活14天)。


迫不得已時,當然要逃難。問題是赤地千里,無處可逃。到最後,為了活下去,易子而食,人吃人,屢見不鮮。


翻開二十四史,常常可以見到這種記載(有時會記載在〈五行志〉中)。


這時候,今天要談的可當主食的農作物,就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是談米、小麥之外的農作物)。


哥倫布發現美洲後,南美洲的農作物,如蕃薯、馬鈴薯、玉米,開始傳向全世界。


馬鈴薯傳入歐洲後,曾經成為某些歐洲人的主食。梵谷在1885年,就畫過"吃馬鈴薯的人",可為證據。有些民族也以蕃薯、玉米為主食。


在明代時,蕃薯、馬鈴薯、玉米傳入中國。這些農作物易於種植,產量大,可以當主食,填飽肚子。在明代之前,中國沒有這些農作物,明代之前的中國人,沒吃過、看過這些農作物。


自從推廣這些農作物後,遇到飢荒,也有東西可吃,餓死的人,大量減少,真是功德無量。當然也有少數例外。


如民國48年到民國50年,三面紅旗運動之後,中國大陸發生的3年大飢荒,大概就餓死了約4000萬人(網路上資料,或說餓死3000萬人,或說餓死5000萬人、最誇張的數字是9600萬人),這就是個例外。3年大飢荒時,甚至發生了大量人吃人事件。


當時台灣還發起「一人一元」捐款運動,希望能募款,幫助中國大陸人民,度過這次飢荒。


農作物收成後,儲存時間能愈久愈好。但是,實際上農作物的儲存時間,都有期限,無法長久保存,除非用特殊的儲存方法。


一般正常狀況,蕃薯大約可保存2個月,馬鈴薯大約可保存3個月,玉米大約可保存1年。這些農作物保存期限很重要。


蕃薯發芽可以吃。馬鈴薯發芽,有毒,不可以吃。


下面資料可以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家歆的沙龍
22會員
388內容數
這是王家歆的沙龍.
王家歆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7
從107.9公斤減到98.9公斤的減肥成功經驗分享,重點在於醫師處方利尿劑、限水、節食、控制食量、運動、泡澡等多管齊下的方法。文章也提及過去的減肥經驗,以及維持體重的挑戰。
Thumbnail
2025/03/17
從107.9公斤減到98.9公斤的減肥成功經驗分享,重點在於醫師處方利尿劑、限水、節食、控制食量、運動、泡澡等多管齊下的方法。文章也提及過去的減肥經驗,以及維持體重的挑戰。
Thumbnail
2025/03/13
這次是1月17日 去推拿時 推拿師踩腰 我受傷 以前踩腰多次 都沒事 這次就出事 胸部第四椎 在踩腰時受傷 看了中醫多次 終於治好了 又發現血壓升高 心跳慢 才去看心臟內科 醫生說話.也要有點技巧.以免影響病人心裡. 前幾天.去看家醫科.量血壓時.發現血壓到160
Thumbnail
2025/03/13
這次是1月17日 去推拿時 推拿師踩腰 我受傷 以前踩腰多次 都沒事 這次就出事 胸部第四椎 在踩腰時受傷 看了中醫多次 終於治好了 又發現血壓升高 心跳慢 才去看心臟內科 醫生說話.也要有點技巧.以免影響病人心裡. 前幾天.去看家醫科.量血壓時.發現血壓到160
Thumbnail
2025/02/28
本人近日身體不太舒服,正在看醫生治療中。 目前無法做到每日貼出一篇文章,以後改成不定期更新文章。
2025/02/28
本人近日身體不太舒服,正在看醫生治療中。 目前無法做到每日貼出一篇文章,以後改成不定期更新文章。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傳統中國是農業社會,看天吃飯。一遇到水災、旱災、蝗災、戰爭等,沒了收成,人民就要吃草根樹皮,甚至活活餓死。 迫不得已時,當然要逃難。問題是赤地千里,無處可逃。到最後,為了活下去,易子而食,人吃人,屢見不鮮。 翻開24史,常常可以見到這種記載。 這時候,今天要談的可當主食的農作物,就非常重要。
Thumbnail
傳統中國是農業社會,看天吃飯。一遇到水災、旱災、蝗災、戰爭等,沒了收成,人民就要吃草根樹皮,甚至活活餓死。 迫不得已時,當然要逃難。問題是赤地千里,無處可逃。到最後,為了活下去,易子而食,人吃人,屢見不鮮。 翻開24史,常常可以見到這種記載。 這時候,今天要談的可當主食的農作物,就非常重要。
Thumbnail
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人類,最早可能是以小米當作主食的。有許多考古證據都指出小米在黃河流域是很重要的作物。雖然後來被小麥與水稻取代,但是小米到現在還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 也因此,在古老的農書中,當然也會記載小米的種植。《齊民要術》將小米稱為「穀」,並且說「穀田必須歲易」。 最近的研究,確認了書中的觀察!
Thumbnail
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人類,最早可能是以小米當作主食的。有許多考古證據都指出小米在黃河流域是很重要的作物。雖然後來被小麥與水稻取代,但是小米到現在還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 也因此,在古老的農書中,當然也會記載小米的種植。《齊民要術》將小米稱為「穀」,並且說「穀田必須歲易」。 最近的研究,確認了書中的觀察!
Thumbnail
 小時候看父親每頓正餐一定要吃到「米飯」才算吃「飯」,覺得很奇怪,對於幾乎餐餐在家裏吃的我而言,偶爾能夠到外面吃一碗麵就很高興,覺得很新鮮很特別。   的確,就在那時候,大約台灣五○年代開始,政府政策宣導要多吃麵,少吃米,也慢慢將國人的主食從米食轉變為麵食,直到八○年代,政府發現米食消費量減少將帶
Thumbnail
 小時候看父親每頓正餐一定要吃到「米飯」才算吃「飯」,覺得很奇怪,對於幾乎餐餐在家裏吃的我而言,偶爾能夠到外面吃一碗麵就很高興,覺得很新鮮很特別。   的確,就在那時候,大約台灣五○年代開始,政府政策宣導要多吃麵,少吃米,也慢慢將國人的主食從米食轉變為麵食,直到八○年代,政府發現米食消費量減少將帶
Thumbnail
上週我們談到農民的耕作方式與所耕種之作物種類,都是當地農民長時間觀察自然環境與實際耕種後所得出的最佳解答,而近期中國的農管插手干預農民種植作物與養殖牲畜等行為,彷彿大躍進捲土重來,這篇文章接下來介紹作物選擇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先談作物氣象 作物氣象(Plants meteorology)是屬於農業
Thumbnail
上週我們談到農民的耕作方式與所耕種之作物種類,都是當地農民長時間觀察自然環境與實際耕種後所得出的最佳解答,而近期中國的農管插手干預農民種植作物與養殖牲畜等行為,彷彿大躍進捲土重來,這篇文章接下來介紹作物選擇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先談作物氣象 作物氣象(Plants meteorology)是屬於農業
Thumbnail
最近中國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簡稱農管)、退林還耕與水稻上山等政策引起熱議,正反意見都有,正面意見多為中國官方所辯護,民間的看法則清一色的認為中國政府當局只是為了因應即將到來的經濟制裁而預做糧食儲備,即便如此,很多中國人民仍認為當局的做法最終結果會與目標背道而馳,進一步加劇中國糧食危機,本主題將利用下
Thumbnail
最近中國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簡稱農管)、退林還耕與水稻上山等政策引起熱議,正反意見都有,正面意見多為中國官方所辯護,民間的看法則清一色的認為中國政府當局只是為了因應即將到來的經濟制裁而預做糧食儲備,即便如此,很多中國人民仍認為當局的做法最終結果會與目標背道而馳,進一步加劇中國糧食危機,本主題將利用下
Thumbnail
(之一)飲食是一種療癒 關於「吃」這件事,對於大部份的華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從古代的漢書就這麼寫著:「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甚至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也這麼說:「禮之初,始於飲食。」 其實不只華人喜歡吃,很會吃,「吃」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英國牛津大學歷
Thumbnail
(之一)飲食是一種療癒 關於「吃」這件事,對於大部份的華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從古代的漢書就這麼寫著:「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甚至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也這麼說:「禮之初,始於飲食。」 其實不只華人喜歡吃,很會吃,「吃」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英國牛津大學歷
Thumbnail
「土食材」、「土食生活」,簡單的說,即是一個地方,因其特有的自然環境、地理、氣候與動植物物種,以及因當地居民/族群特有的文史傳統: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人(社區內部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所生產出來、賴以為生的日常食材與烹飪出來的食物。而這也涉及到在地糧食的生產/加工,流通與餐飲內容與習俗。
Thumbnail
「土食材」、「土食生活」,簡單的說,即是一個地方,因其特有的自然環境、地理、氣候與動植物物種,以及因當地居民/族群特有的文史傳統: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人(社區內部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所生產出來、賴以為生的日常食材與烹飪出來的食物。而這也涉及到在地糧食的生產/加工,流通與餐飲內容與習俗。
Thumbnail
整整有兩千年以上的時間裡,糧食是人命!一直到最近一百年,這事情才有所改變。其實不只兩千年,從十九世紀往前面推,至少四千年到六千年,糧食都只有兩個涵義,第一叫「人命」,第二叫「政治」、或者「戰爭」。這兩樣是同一件事。
Thumbnail
整整有兩千年以上的時間裡,糧食是人命!一直到最近一百年,這事情才有所改變。其實不只兩千年,從十九世紀往前面推,至少四千年到六千年,糧食都只有兩個涵義,第一叫「人命」,第二叫「政治」、或者「戰爭」。這兩樣是同一件事。
Thumbnail
中國大饑荒死亡人數估計有三千多萬人到四千五百萬人。短短幾年內餓死那麼多人,還有更多人陷入嚴重的營養不良但幸運地活下來。這場人類史上罕有的千萬數量級的災難,會在今日逐漸富裕的中國人身上,留下什麼印記嗎?研究「表觀基因遺傳」的學者,自然不會任由這些基因消逝。
Thumbnail
中國大饑荒死亡人數估計有三千多萬人到四千五百萬人。短短幾年內餓死那麼多人,還有更多人陷入嚴重的營養不良但幸運地活下來。這場人類史上罕有的千萬數量級的災難,會在今日逐漸富裕的中國人身上,留下什麼印記嗎?研究「表觀基因遺傳」的學者,自然不會任由這些基因消逝。
Thumbnail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近的距離,而農業也是文明與文化的起點,但是人口朝都市集中後,我們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過多的包裝食品與人工調味料,也純化了我們品嘗食物真滋味的能力。這些安全有疑慮的食物,形成新的文明病,對健康產生莫大的威脅。
Thumbnail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近的距離,而農業也是文明與文化的起點,但是人口朝都市集中後,我們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過多的包裝食品與人工調味料,也純化了我們品嘗食物真滋味的能力。這些安全有疑慮的食物,形成新的文明病,對健康產生莫大的威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