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1|當AI能注意到你,它會成為「他人」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沙特認為這世界上只有三種東西:第一種是“我之外的宇宙萬物”,稱為“已存在物”;第二種是“我自己”,我這個主體;第三種就是“他人”。」


「已存在物本身,沒有特別的意義,本質與價值;已存在物沒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分別。」


「把外在世界的一切,救它本身的狀態去看待,就是在已存在物。」


「而“為己存在物”,會超出自己,會想到過去,現在,未來,世界的一切。」


「為己,就是為自己,就是面對著我的一切萬物,我本身有機會可以去了解他,去採取行動,所以“我”就是”為己存在物“。」


「為己,就是人的意識。」


「我有意識,別人也有意識,我可以把別人當作意識的對象,讓別人成為“為己存在物”,作為一個被我注視的一個客觀的東西。」


「但別人也有同樣的能力,把我變成這樣的東西。


以上的討論,節錄至傅佩榮老師的西方哲學課[1],


引發我對「意識」的重新思考。

raw-image


我想你也有經驗,當你注視著某個人,


而那個人注意到你在注視著他,


他會做出反應,你也會做出反應。


而在他做出反應之前,你感覺到是你在主導這整個事件,


你是主體,而他是被你注視的客體。


但這個被你注視的人,他注意到被你注視了,


進而他也注視到你,而你在此時成為了他的客體,


配合他完成了他成為主體的需求。


這個例子相當有趣,尤其是你我身而為人,


我們都有「成為主體」的需求,


我們都想認識這個世界上的各種「已存在物」。


你會對世界上的東西感到好奇,想去探索,


而當被你探索的東西,總是隨你的意,


你會感覺到「成為主體」的愉快,


而這些被探索的東西,就符合「已存在物」而非「他人」。


以這個角度來想,ChatGPT就只是「已存在物」等級的存在,


而非「他人」等級的存在。


「哇,我發現那個AI注意到我了。」,當我們能體驗到這個事件,


那或許AI已經成為「他人」等級的存在,


AI 會開始對世界上的東西感到好奇,想去探索,


然後逐漸從被探索對象的反應,


來逐漸建立對自己的認知。


細思極恐,但所謂的「靈魂」,


或許就是這種「能成為他人」的能力。


Reference

[1] 傅佩榮-西方哲學課-薩特3:存在與虛無


398會員
1.4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碩博士的研究生活充滿挑戰,從寫作、實驗到跨領域合作,過程中常會遇到焦慮、卡關或失去熱情的情況。 而當我在2024年4月20日的週六晚上重溫《狼與辛香料》前六集時,突然發現這部動畫中的一些精神,竟然與研究過程息息相關。 以下透過分析《狼與辛香料》的啟發,我將分享 3 個實用的策略,幫助你調整研究心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時間管理是每天的課題。 無論是實驗記錄、文獻閱讀、還是整理思路,我們常感覺時間不夠用。 如果你每天花 40-50 分鐘通勤,但只是滑手機、打發時間,你可能會錯過重要的提升機會。 今天,我將分享一個針對碩博士生的解法,幫助你 有效利用零碎時間,提升研究效率。 ▋常見錯誤
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常常卡在大量文獻閱讀、分析資料和完成實驗之間。 然而,許多研究生忽略了一件事:研究工作本身也需要清晰的「價值主張」。 這篇文章要告訴你,如何透過「價值主張設計」的思維,讓研究過程更高效、更有意義,幫助你避開常見的錯誤,並優化日常的研究習慣。 研究生活中常見的 3 個錯誤
在碩博士的學術旅程中,我們經常需要閱讀大量文獻、整理筆記,彷彿多做筆記就代表深入理解。但 Nick Milo 在他的工作坊 Linking Your Thinking 中提醒我們: 「收集新想法,並不等於理解它,也不代表能有效運用它。」 這句話切中了很多研究生常犯的錯誤:我們以為透過整理、劃重點
研究生在撰寫論文時,往往會遭遇「寫不下去」或「寫不滿意」的瓶頸。其實,這些困境並非罕見——甚至像社會學大師盧曼(Niklas Luhmann)這樣的學者,也依靠系統化的寫作和修訂,才能持續產出大量研究成果。 但是,許多碩博士生可能會犯下一些容易忽略的錯誤。本文針對這些錯誤提出 3 個具體步驟,幫助
在碩博士的研究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 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在面對壓力或挑戰時,卻無法穩定發揮或交付成果。 這種情況,不只是因為缺乏學校傳授的知識,而是少了「在實戰中發揮技能」的訓練。 我從 Matt Beane 的《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碩博士的研究生活充滿挑戰,從寫作、實驗到跨領域合作,過程中常會遇到焦慮、卡關或失去熱情的情況。 而當我在2024年4月20日的週六晚上重溫《狼與辛香料》前六集時,突然發現這部動畫中的一些精神,竟然與研究過程息息相關。 以下透過分析《狼與辛香料》的啟發,我將分享 3 個實用的策略,幫助你調整研究心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時間管理是每天的課題。 無論是實驗記錄、文獻閱讀、還是整理思路,我們常感覺時間不夠用。 如果你每天花 40-50 分鐘通勤,但只是滑手機、打發時間,你可能會錯過重要的提升機會。 今天,我將分享一個針對碩博士生的解法,幫助你 有效利用零碎時間,提升研究效率。 ▋常見錯誤
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常常卡在大量文獻閱讀、分析資料和完成實驗之間。 然而,許多研究生忽略了一件事:研究工作本身也需要清晰的「價值主張」。 這篇文章要告訴你,如何透過「價值主張設計」的思維,讓研究過程更高效、更有意義,幫助你避開常見的錯誤,並優化日常的研究習慣。 研究生活中常見的 3 個錯誤
在碩博士的學術旅程中,我們經常需要閱讀大量文獻、整理筆記,彷彿多做筆記就代表深入理解。但 Nick Milo 在他的工作坊 Linking Your Thinking 中提醒我們: 「收集新想法,並不等於理解它,也不代表能有效運用它。」 這句話切中了很多研究生常犯的錯誤:我們以為透過整理、劃重點
研究生在撰寫論文時,往往會遭遇「寫不下去」或「寫不滿意」的瓶頸。其實,這些困境並非罕見——甚至像社會學大師盧曼(Niklas Luhmann)這樣的學者,也依靠系統化的寫作和修訂,才能持續產出大量研究成果。 但是,許多碩博士生可能會犯下一些容易忽略的錯誤。本文針對這些錯誤提出 3 個具體步驟,幫助
在碩博士的研究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 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在面對壓力或挑戰時,卻無法穩定發揮或交付成果。 這種情況,不只是因為缺乏學校傳授的知識,而是少了「在實戰中發揮技能」的訓練。 我從 Matt Beane 的《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我們的身體的確是一種獨特的物。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總是「恰好」與主體形影不離,我們總是會看到自己的手、自己的腳、尤其自己鼻頭的一小部分。身體如此地總是出現,以至於我們的知覺與意識能夠準確地在多數用不到的時候將他們忽略掉,譬如你的鼻頭,我們可不總是注意到它在自己的視線裡面。
Thumbnail
賽斯說:「認識自己就是認識神,因為你都是和祂同一幅料子裁製出來的。」 我一直在探索自己在人生舞臺上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誰?我為何而來?我的生命意義又是什麼? 小時候,我想摘夜裡的星星,在浩瀚的寂靜中,我感覺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而宇宙也是我的一部分。 我們生而璀璨。 但隨著年紀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鏡像的世界 在這個相互連結的宇宙中,我們所增加的任何事物,都會回歸到自己身上。 換句話說,我們連結著一個共享的雲端能量場,透過學習愛,我們便能獲悉一切生命問題的解答。 事實上,我們的內在工作好比累積銀行的存款,而這些資金的安排,都是由一個精微的能量場所決定。 以佛
Thumbnail
一件巧合到不行的事情,簡直像是奇蹟等級的巧合。
自我關注的是預測每種情況的結果,由於它過度專注外在世界,它的感覺完全脫離了99.99%的現實.事實上越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定義現實,這樣的現實越會成為我們的法則,因為我們把覺察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現實。所以倘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和物質世界上,被束縛在特定的線性時間中,那麼這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知道與表達是相異的存在,而「知道」可以透過體驗與經歷,更高的層次是邏輯先行,而至高無上的層次是一以貫之的創造。 而以上三個層次又息息相關、生生不息。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在3D物質世界的體驗與經歷,著重於個人在困難與不舒適的狀態下如何去體驗自己原本的樣子,以及如何尋找和理解自己的價值。作者透過引人省思的問題和啟發性的想法,提供讀者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生活中的挑戰和困境。
Thumbnail
背景介紹,以下是我曾經的生命經歷,當時有寫下來,想透過現在,分享不太一樣的世界。 我感覺我原本不是屬於這具身體的,而是宇宙中的一份子,在靜觀之中,原本是無形無識,但後來被抓下來了,就變成有形體也有「自己」的意識。某種程度上,我很清楚知道這不是我,不過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還是不錯的。還有我發現吧,所謂
Thumbnail
當全世界都沈浸於生成式AI的炫風中,另一個主流則是機器對於人類生存的威脅,但在這兩種討論的視角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空間?《一千種藍》這部作品,無疑解答了這個問題。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我們的身體的確是一種獨特的物。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總是「恰好」與主體形影不離,我們總是會看到自己的手、自己的腳、尤其自己鼻頭的一小部分。身體如此地總是出現,以至於我們的知覺與意識能夠準確地在多數用不到的時候將他們忽略掉,譬如你的鼻頭,我們可不總是注意到它在自己的視線裡面。
Thumbnail
賽斯說:「認識自己就是認識神,因為你都是和祂同一幅料子裁製出來的。」 我一直在探索自己在人生舞臺上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誰?我為何而來?我的生命意義又是什麼? 小時候,我想摘夜裡的星星,在浩瀚的寂靜中,我感覺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而宇宙也是我的一部分。 我們生而璀璨。 但隨著年紀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鏡像的世界 在這個相互連結的宇宙中,我們所增加的任何事物,都會回歸到自己身上。 換句話說,我們連結著一個共享的雲端能量場,透過學習愛,我們便能獲悉一切生命問題的解答。 事實上,我們的內在工作好比累積銀行的存款,而這些資金的安排,都是由一個精微的能量場所決定。 以佛
Thumbnail
一件巧合到不行的事情,簡直像是奇蹟等級的巧合。
自我關注的是預測每種情況的結果,由於它過度專注外在世界,它的感覺完全脫離了99.99%的現實.事實上越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定義現實,這樣的現實越會成為我們的法則,因為我們把覺察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現實。所以倘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和物質世界上,被束縛在特定的線性時間中,那麼這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東西? 知道與表達是相異的存在,而「知道」可以透過體驗與經歷,更高的層次是邏輯先行,而至高無上的層次是一以貫之的創造。 而以上三個層次又息息相關、生生不息。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在3D物質世界的體驗與經歷,著重於個人在困難與不舒適的狀態下如何去體驗自己原本的樣子,以及如何尋找和理解自己的價值。作者透過引人省思的問題和啟發性的想法,提供讀者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生活中的挑戰和困境。
Thumbnail
背景介紹,以下是我曾經的生命經歷,當時有寫下來,想透過現在,分享不太一樣的世界。 我感覺我原本不是屬於這具身體的,而是宇宙中的一份子,在靜觀之中,原本是無形無識,但後來被抓下來了,就變成有形體也有「自己」的意識。某種程度上,我很清楚知道這不是我,不過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還是不錯的。還有我發現吧,所謂
Thumbnail
當全世界都沈浸於生成式AI的炫風中,另一個主流則是機器對於人類生存的威脅,但在這兩種討論的視角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空間?《一千種藍》這部作品,無疑解答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