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下午工作休息之餘,隨手查看博客來上有沒有什麼有興趣的新書,才發現這本《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2017年出版) 已經出了繁體中文,書名叫做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剛好我最近都在看「中年議題」相關書籍和資料,剛好這本書的原文版也有翻看到 (不過還沒看完),下面我整理從書中讀到一些有趣的內容,分享給朋友們。

. . .

書中有一章在談「選擇的悖論」(the paradox of choice)這個概念。作者提到,它指是一個人擁有更多選擇未必會帶來更大的幸福,反而可能讓人感到更加焦慮。

而這也正是中年危機中一個常見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往往會反思自己過去的選擇,並開始懷疑如果當初選擇了其他的道路,現在的生活是否會更加幸福或充滿意義。

現代社會提供了大量的選擇,無論是職業、居住地還是個人生活方式。然而,這些選擇有時會帶來「錯失焦慮」,即因為無法同時選擇所有可能的生活而感到不安。

讓我想到了美國詩人Robert Frost的詩:"The Road Not Taken",不過這首詩被許多人"誤解"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wiki上的說明。

選擇的過度評價

人們往往高估了那些自己未曾選擇的選項的價值,認為如果當初選擇了另一條路,自己的生活可能會更好。但實際上,我們無法預測那些選項的真正結果。

作者其實認為,這種過度評價反而加劇了人們的後悔情緒,並且讓我們忽視了目前生活中的積極面。(讓你很難"活在當下"。)

書中提出了一種觀點:錯失並不總是負面的,人們應該學會欣賞已經擁有的生活,並且接受過去無法改變的事實。

自由與選擇的限制

雖然自由選擇是現代生活中的一大價值,但太多的選擇有時會成為一種負擔。當我們擁有太多選擇時,往往更容易懷疑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確的決定。這種情況在中年時期會特別突出,因為到了這個時期,人們會開始對過去進行評估。

作者引述了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的存在主義觀點:提到我們的自由選擇不只帶來了自主性,還帶來了選擇後果的責任和壓力。

在中年時期,人們經常感到被自己的過去選擇所束縛,這種對失去機會的反思成為了中年危機的一部份。(所以以前大學老師才會提醒我們,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內都不要參加同學會,不然你那天回家會深受打擊的XD)

如何應對錯失感

作者建議我們,應對錯失感的關鍵在於學會接受人生的有限性。無論我們多麼努力,我們都無法體驗所有可能的生活,也無法做出所有可能的選擇。

因此,與其過度沉迷於未曾實現的選項,不如專注於當下的生活,並尋找其中的意義。

此外,錯失本身也可以有正面的意義。因為錯過某些選擇並不意味著失敗,而是為我們目前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深度和獨特性。

作者還強調,我們不應該將錯失視為完全的負面經歷,而應將其視為人生的一部分,並從中學習和成長。

哲學的解方

作者是哲學教授,同時過去也出版過一本書叫做《把壞日子過好:MIT教授的七堂哲學課,擺脫無能為力,找到前進的力量》(Life Is Hard: How Philosophy Can Help Us Find Our Way)

所以他其實很擅長從哲學的理論及方法來幫讀者解各種人生難題。在這本書中他也提出了數種哲學解決方法來應對中年時期的錯失感。

首先是接受時間的不可逆性,要認識到過去的選擇無法改變,而這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忍不住想再說一次,這個觀點也呼應了斯多葛哲學)。

其次,我輩中年也可以透過過反思來重新定義「成功」和「幸福」,將注意力轉向那些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和關係,而不是那些不可得的夢想或未來。

最後,作者強調了「當下生活的重要性」,他再次引用了存在主義的觀點,指出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在目前的生活,專注於活在當下,而非被過去的錯失所困擾。

對選擇的重新思考

最後我想到的是,當我們如果過於執著於「如果當初選擇了不同的路,我的生活會不會更好?」這種思維時,我們其實忽視了現實中的生活。

我在想作者最想提醒我們的,應該是選擇的重點不在於曾經錯過了什麼,而是如何在當下的情境中找到幸福和意義吧!

avatar-img
12會員
30內容數
探索中年之路,在中年時期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二曲線」。 中年是一個充滿挑戰與轉變的階段,面對身體的變化、職涯的再定位以及家庭角色的調整,如何在現有的生活軌跡上開創新的可能,是我們要一起討論的主題。 將聚焦於中年人的心理調適、生活重心的再探索,以及突破自我瓶頸的方法,讓我們在中年時期也能擁抱新的成長與機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第二曲線的修煉 的其他內容
「幸福曲線」這個概念在近年來的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廣泛討論,並且已經有許多科學研究支持這一理論。這一曲線主要描述了人的幸福感在一生中的變化,顯示出它隨著年齡而出現特定的波動模式。 根據研究,幸福感通常在青少年和二十多歲時較高,這一階段充滿希望和探索的可能性,個人對未來的期待也較高。然而隨著進
在台灣,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和勞動市場競爭加劇,年齡歧視在現代職場和社會中逐漸成為一個突出問題。 雖然中年人相比年輕時候,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智慧,但是在求職、升遷及社交方面,往往因年齡因素而面臨不公平待遇。這種歧視影響中年人的職業發展,並且會對他們的自信心、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造成壓力。 因此,我覺
對許多中年人來說,職業轉換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隨著年齡增長,工作經驗的累積、家庭責任的增加,以及對職涯發展的不同期望,許多人會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方向。無論是追求新的興趣、尋求更多的生活平衡,還是因為產業變動或職位調整的需求,轉職或轉行常常是中年人無法避免的選擇。 然而,這樣的過程充
中年危機是人生中一個不可避免的階段,通常發生在40到60歲之間。在這個階段,許多人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成就與選擇,並開始思考人生的未來走向。 與其將中年危機視為一個負面的經驗,但我為我們應該將其看作一個重新審視自我、尋找生命意義的機會。中年危機可以為我們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但也可能成為我們突破現
開始步入中年之後,許多人開始反思過去的經歷,重新檢視人生目標與價值觀,這往往被稱為「中年危機」。這種內在轉變除了影響了個人的生活,也深刻影響著事業發展,特別是在職業選擇、工作滿意度與成就追求方面產生重大變化。 但也正是中年危機的出現,才讓人們開始思考,工作是否仍能帶來滿足感,是否應該追求不同的
中年危機是許多人在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代表的不只是個人的心理、情緒和價值觀的變化,還會深刻地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特別是與最親近的人。 在中年這個階段,我們可能會遇到事業上的瓶頸、身體上的逐漸老化,甚至對未來產生的不確定感,這些情緒和壓力往往會延伸至家庭關係,特別是夫妻、親子和與父母
「幸福曲線」這個概念在近年來的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廣泛討論,並且已經有許多科學研究支持這一理論。這一曲線主要描述了人的幸福感在一生中的變化,顯示出它隨著年齡而出現特定的波動模式。 根據研究,幸福感通常在青少年和二十多歲時較高,這一階段充滿希望和探索的可能性,個人對未來的期待也較高。然而隨著進
在台灣,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和勞動市場競爭加劇,年齡歧視在現代職場和社會中逐漸成為一個突出問題。 雖然中年人相比年輕時候,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智慧,但是在求職、升遷及社交方面,往往因年齡因素而面臨不公平待遇。這種歧視影響中年人的職業發展,並且會對他們的自信心、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造成壓力。 因此,我覺
對許多中年人來說,職業轉換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隨著年齡增長,工作經驗的累積、家庭責任的增加,以及對職涯發展的不同期望,許多人會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方向。無論是追求新的興趣、尋求更多的生活平衡,還是因為產業變動或職位調整的需求,轉職或轉行常常是中年人無法避免的選擇。 然而,這樣的過程充
中年危機是人生中一個不可避免的階段,通常發生在40到60歲之間。在這個階段,許多人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成就與選擇,並開始思考人生的未來走向。 與其將中年危機視為一個負面的經驗,但我為我們應該將其看作一個重新審視自我、尋找生命意義的機會。中年危機可以為我們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但也可能成為我們突破現
開始步入中年之後,許多人開始反思過去的經歷,重新檢視人生目標與價值觀,這往往被稱為「中年危機」。這種內在轉變除了影響了個人的生活,也深刻影響著事業發展,特別是在職業選擇、工作滿意度與成就追求方面產生重大變化。 但也正是中年危機的出現,才讓人們開始思考,工作是否仍能帶來滿足感,是否應該追求不同的
中年危機是許多人在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代表的不只是個人的心理、情緒和價值觀的變化,還會深刻地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特別是與最親近的人。 在中年這個階段,我們可能會遇到事業上的瓶頸、身體上的逐漸老化,甚至對未來產生的不確定感,這些情緒和壓力往往會延伸至家庭關係,特別是夫妻、親子和與父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常和一些成人個案提到,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閉著眼睛在生活」,意思是即使我們知道生命當中有一些議題存在且需要處理,但只要我們能忍受或習慣那個議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便,我們還是可以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到老死都沒問題。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本書作者張曼娟,是出版約五十部作品的暢銷作家;讀者橫跨四年級到七年級,或許是因為他的真誠,總是願意將人生不分好壞境遇的思索與探問,書寫與大家分享。最近他在臉書專頁提到「2016年,是我生命裡的低潮,寫作遇到瓶頸;長照正進入最艱苦的混亂時刻」就在那時,他收到主編邀請,最終產出《我輩中人》訴說著中年覺醒
Thumbnail
本週隨手記。(容光煥發的狀態寫出來的文字真的很有能量) 生活,生活就是種自己開心、自己快樂且充滿富足的狀態,生生不息。 - 『時間?』 小時候總是不懂長輩說年紀越大、越不想出門;隨著自己年紀慢慢往三邁進,我理解了。 以前總覺得很多聚會、很多朋友是經歷成長的表現;現在則是勇敢斷開無效社交、培
Thumbnail
你已經步入中年了嗎?《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雖然身為讓人敬佩欽羨的哈佛教授,在48歲時也不免有感到自己人生走下坡的失望與擔憂。因而展開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探索之旅。經過他長達九年的研究、訪談與親身嘗試,本書要告訴人到中年的讀者:如何順應與轉化逐漸衰老的現實,藉由轉換想法與心態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路。
Thumbnail
關於一個人從青年步入老年的生理心理變化,統整的報導和文藝作品卻很少。我們都不知道,一個人要如何變老?應該說,我們要如何面對變老的事實?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因為最近密集的遭遇身邊親友生病或離世,面對變老、照護、送別,心中有很多的情緒和疑惑。剛好讀到這本書,覺得有些提醒,筆記一下。 本書總結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訪談中的深刻智慧,並提供了關於婚姻、工作、子女教養、老化、面對疾病和喪親等議題的人生建議,以及對快樂工作和選擇生活態度的省思。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常和一些成人個案提到,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閉著眼睛在生活」,意思是即使我們知道生命當中有一些議題存在且需要處理,但只要我們能忍受或習慣那個議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便,我們還是可以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到老死都沒問題。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本書作者張曼娟,是出版約五十部作品的暢銷作家;讀者橫跨四年級到七年級,或許是因為他的真誠,總是願意將人生不分好壞境遇的思索與探問,書寫與大家分享。最近他在臉書專頁提到「2016年,是我生命裡的低潮,寫作遇到瓶頸;長照正進入最艱苦的混亂時刻」就在那時,他收到主編邀請,最終產出《我輩中人》訴說著中年覺醒
Thumbnail
本週隨手記。(容光煥發的狀態寫出來的文字真的很有能量) 生活,生活就是種自己開心、自己快樂且充滿富足的狀態,生生不息。 - 『時間?』 小時候總是不懂長輩說年紀越大、越不想出門;隨著自己年紀慢慢往三邁進,我理解了。 以前總覺得很多聚會、很多朋友是經歷成長的表現;現在則是勇敢斷開無效社交、培
Thumbnail
你已經步入中年了嗎?《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雖然身為讓人敬佩欽羨的哈佛教授,在48歲時也不免有感到自己人生走下坡的失望與擔憂。因而展開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探索之旅。經過他長達九年的研究、訪談與親身嘗試,本書要告訴人到中年的讀者:如何順應與轉化逐漸衰老的現實,藉由轉換想法與心態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路。
Thumbnail
關於一個人從青年步入老年的生理心理變化,統整的報導和文藝作品卻很少。我們都不知道,一個人要如何變老?應該說,我們要如何面對變老的事實?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因為最近密集的遭遇身邊親友生病或離世,面對變老、照護、送別,心中有很多的情緒和疑惑。剛好讀到這本書,覺得有些提醒,筆記一下。 本書總結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訪談中的深刻智慧,並提供了關於婚姻、工作、子女教養、老化、面對疾病和喪親等議題的人生建議,以及對快樂工作和選擇生活態度的省思。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