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之路》The middle passage
《覺醒中年》Finding meaning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James Hollis著
先破題,作者所說的中年 (mid-life)與年齡沒有直接關係
書中很多話乍看有點難以接受,但這種排斥感其實也是自我與自性持續的衝突,在被忽略的日常時不時顯現的小提醒。
人生前半段的抱負,主要是受到家庭和文化中得到的那些充滿情感的意象(亦即情結)所推動,而這些抱負通常對個人命運的實現幫助不大
每個人自小接受來自父母與社會的規範,必須以暫時性人格生存直至第一成年期。以無意識狀態度過前半生。
自我的建立代表人格中的許多面向被壓抑,成為了陰影。
待在暗處時不時的滲透,為我們自以為的理想人生帶來破壞。
由於童年期的創傷,成年期的人格其實更像是對早期經驗與生命創傷的反應,而不是一系列的選擇
當一個人準備進入第二成年期,塑造的自我與自性的差異開始帶來衝突。
自性回歸完整需要將前半生的自我剝離,這過程只可能是痛苦的。
但無意識的防禦機制使我們選擇否認。
理想與現實有落差? 一定是我還不夠努力…
我不想困擾,用玩樂刺激多巴胺分泌…。
目標達成但內心空虛依舊,一定是要再設定新的目標吧…
種種改變外在的解決手法,實是迴避看向內在的邀請。
當我們堅持要年輕的孩子為終生的事業做準備時,這種作法其實是一種偽善。因為它意味著我們希望他們在中年時,向他們的父母一樣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快。
自我與自性的衝突常常以精神症狀、厭倦、無聊、無止盡的重複劇情、外在世界的崩解為徵兆。
理解並解除父母情結、撤回對外界的投射,將自我對自性的糾纏消減。
沒有探究過父母對自己的影響,我們就無法真正辨識自己是不是在過著父母未活出的生命。
沒有經歷被迫撤回投射的不適,就只能將投影世界誤以為是真實。
如果我們能誠實面對,我們會認出自己的自私、依賴、恐懼、忌妒,甚至是我們毀滅的能力。這不是一幅美好的畫面,但比起光明的人格面具更為全面,也更富有人性。
書中解答我的一個疑惑,一個人開始邁進第二成年期,無法透過外在手段獲得,只能等待時機成熟。”他們會自動發生,不受自我的意志管轄”。
當一個人開始發現以”獲取”為導向的第一成年期只會帶來更多的幻滅,經驗值累積足夠即有了進入第二成年期的門票。
如果我把這兩本書送給五年前的我,應該…會被拿來蓋泡麵吧......哈哈。
藏在陰影裡的破敗碎片藏著無窮潛力,還在等著被認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