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返鄉 (2) 重新定義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你擔心的,從來就不是「沒有錢」

你其實早就知道家裡的狀況撐不了太久。

你也不是沒想過回去,但每次真的動念,心裡就浮出一個模糊又沈重的問題:

「我回去之後……要做什麼?」

「以前在都市累積的那些經驗、那些年薪、那些努力,不就都浪費了?」

說穿了,你不是怕沒錢過生活,你是怕「人生的價值感被抽空」。

身為職涯諮詢師,我想很誠實地說:你回老家之後,職涯確實會變。

但那不必然是下滑,也不一定是放棄,而是:轉型與重構。


返鄉不是「找下一份工作」,而是「重建你的職涯系統」

如果你以為職涯只是「找個穩定工作、固定上下班」,那返鄉之後的確會讓你手足無措。但若你能從系統的角度來看,職涯其實是由以下幾個模組組成的:

  1. 你提供的價值(專業技能+軟實力+經驗)
  2. 你價值被誰需要(目標市場或對象)
  3. 你如何交付價值(全職/兼職/顧問/創作/創業)
  4. 你希望換得什麼(金錢、時間、影響力、連結、成就感)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在老家有沒有我能做的事」,而是:你能不能把你會的東西,換一種方式交付給另一群人?

這是「開新局」的核心思維。


實用策略一:職能重組 + 任務再定位

中年返鄉者常遇到的困境是:專業能力不一定能「原封不動」搬到地方使用

舉例來說:

  • 你過去在台北工作是個PM,但在南投根本沒幾間需要PM的公司
  • 你是資深的行銷人,但地方小企業沒預算、不懂品牌

這裡你先別急著自我懷疑。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你的職能打散、重組、重新命名」。

請這樣盤點你的職能:

比方說,你可以像我這樣開始盤點自己的能力:

專案管理能力
過去你可能負責協調進度、整合部門資源與人員,在地方可以應用在:

  • 地方創生計畫執行
  • 社區活動規劃與承辦
  • 在地的協會或小型組織的營運管理

行銷企劃能力
你過去熟悉品牌操作、內容行銷、活動規劃與數據追蹤,在地方可能轉化為:

  • 協助在地小農或文創品牌升級
  • 擔任社區觀光推廣顧問
  • 幫助地方企業設計社群經營策略

顧客服務與關係經營能力
過去在客戶關係與溝通中表現良好,這可以延伸至:

  • 在地服務業(民宿、長照、餐飲)的內訓與流程優化
  • 成為商圈顧問
  • 地方協會的人際協調角色
  • 與公部門或NPO之間建立合作橋樑

簡報、寫作與知識輸出能力
如果你擅長將知識轉化為語言或視覺工具,可以試著:

  • 開立線上教學課程
  • 實體小班講座
  • 撰寫在地觀點專欄
  • 自媒體經營
  • 擔任地方政策或是企劃的提案寫手與簡報製作者

重點在於,你不是要找一模一樣的職位,而是找那些需要你這些模組的人、組織、平台


實用策略二:設計一個「混合型」職涯架構

中年返鄉後,給你一個逆向思維是,你千萬不要只想著「我要找一份穩定工作」。

這是因為地方的工作市場的特性,往往是「流動慢、選擇窄、結構簡單」。所以如果你用都市的職涯邏輯來找「完美職缺」,只會讓自己陷入挫敗。

因此反過來,你可以這樣設計你的職涯:

模式建議:3段式混合職涯

一、穩定收入段
接一個與你過去專業有關的案子,例如:企業培訓講師、地方政府專案寫手、遠距顧問。目的是建立基本現金流。

例如:每月1~2個合作單位、固定收入 2~3萬元。

二、長期耕耘段
開始投入時間來建立個人品牌、自媒體、內容資產或社群經營。這一段無法立刻變現,但可能為未來帶來高價值合作。

比如說:每週寫一篇文章、每月開一次線上工作坊。

三、社區連結段
積極參與在地活動、創業基地、青創平台、NPO 組織等,一方面為生活建立連結,一方面收集在地需求,尋找未來合作的種子。

這些行動有助於你轉換為「地方共創者」,而不只是「返鄉者」。

這三段的比例,你可以隨著自己人生階段調整:有時多做一些商業案件、有時專注在創作、有時也可以深入在地,彼此交錯運作,這才是返鄉職涯的可持續模型


實用策略三:建立「跨區+在地」雙軌人脈圈

許多中年返鄉者所失去的不是能力,而是資訊與脈絡。

當你回到地方之後,你需要重新編織「情報網」與「合作網」,具體的做法建議如下:

1. 保留你在都市累積的專業關係

  • 定期回北部參加專業活動
  • 維持原公司或產業人脈,轉為兼職或顧問合作
  • 經營 FB/自媒體平台/LinkedIn,讓人知道你還在持續進化

2. 主動開發「在地社群」

當你能同時穿梭於兩種社群,就不會陷入「資訊斷裂」或「封閉自我」。

你會成為一種連接器,而不是孤島。

實用策略四:給自己一年的「職涯探索計畫」

我經常建議中年返鄉者:不要一開始就設想個什麼三、五年的計畫,不如請先設計好「一年的行動計畫」,並設定三個階段:

第1季:初步探索期

  • 盤點資源、設立遠距工作空間
  • 接幾個試水溫的小案子
  • 熟悉當地生活節奏與需求輪廓

第2季:建立定位期

  • 確立你想成為怎樣的「地方專業角色」
  • 發展一項穩定收入模式(顧問、講師、接案)
  • 進入在地社群並產出價值(演講、策展、活動)

第3-4季:擴張成長期

  • 結合副業、自媒體或合作提案
  • 開始轉為能主動創造工作/合作機會的人
  • 統整一年成果,修正下一步計畫(例如開公司/接標案/轉職)

像這種「滾動式調整」的節奏,可以讓你從一開始的不確定感,逐步建立起信心與成果,真正從「返鄉者」變成「開局者」。


寫在最後:離開舊有的體系,不等於離開價值

很多人以為,職涯只能在"公司體系"內定義。

但事實是,你的專業價值並不等於公司名片上的職位名稱,而是你能否持續創造對他人有用的結果。

而返鄉,並不是離開舞台,而是讓你有機會搭建自己的舞台。

你可能不再是那個每天報告 KPI 的中階主管,

但你可以是地方創生計畫的關鍵執行者、在地品牌的幕後顧問、孩子教育的參與者、長輩晚年生活的守護人。

而這些角色,都是真正職涯的延伸,而不是終點。

. . . 

如果你也在思考是否該返鄉,我誠摯邀請你報名這堂免費線上影音課程:

報名連結請點這裡

https://readtodie.kaik.io/courses/hometow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第二曲線的修煉
17會員
42內容數
探索中年之路,在中年時期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二曲線」。 中年是一個充滿挑戰與轉變的階段,面對身體的變化、職涯的再定位以及家庭角色的調整,如何在現有的生活軌跡上開創新的可能,是我們要一起討論的主題。 將聚焦於中年人的心理調適、生活重心的再探索,以及突破自我瓶頸的方法,讓我們在中年時期也能擁抱新的成長與機會。
第二曲線的修煉的其他內容
2025/04/18
一、破除迷思:返鄉,不是只能「找工作」 我知道很多人在考慮返鄉時,直覺就想問: 「那邊有什麼工作可以做?」 「有沒有像我這樣資歷的人可以去的地方?」 這樣問,本身就透露了兩個危險的假設: 一、我只能靠現成的工作機會生存 二、地方市場能給的選擇很少 但如果你把職涯思維從「被動等待」轉成「
Thumbnail
2025/04/18
一、破除迷思:返鄉,不是只能「找工作」 我知道很多人在考慮返鄉時,直覺就想問: 「那邊有什麼工作可以做?」 「有沒有像我這樣資歷的人可以去的地方?」 這樣問,本身就透露了兩個危險的假設: 一、我只能靠現成的工作機會生存 二、地方市場能給的選擇很少 但如果你把職涯思維從「被動等待」轉成「
Thumbnail
2025/04/16
用五種財富觀,重新思考返鄉照顧家人的選擇 你真的「輸」了嗎? 當你終於鼓起勇氣打開人力銀行網站,查了一下中南部的薪資水準,心裡突然有點空。 你看著螢幕,想起台北現在的年薪、職位、名片上的頭銜,以及那棟還沒繳完貸款的房子。 然後你又想起,幾天前返鄉陪父親從醫院回家、看著他手裡拿著一疊檢查報告,
Thumbnail
2025/04/16
用五種財富觀,重新思考返鄉照顧家人的選擇 你真的「輸」了嗎? 當你終於鼓起勇氣打開人力銀行網站,查了一下中南部的薪資水準,心裡突然有點空。 你看著螢幕,想起台北現在的年薪、職位、名片上的頭銜,以及那棟還沒繳完貸款的房子。 然後你又想起,幾天前返鄉陪父親從醫院回家、看著他手裡拿著一疊檢查報告,
Thumbnail
2025/03/10
先來看看一位中年求職者典型的求職困境: 阿明,過去在一家知名科技公司擔任資深產品經理,曾帶領團隊成功推出多款市場熱銷的產品。然而隨著公司業務轉型,他在 45 歲那年遭遇裁員。雖然他早有心理準備,但當真正收到通知的那一刻,仍然感到一股難以言喻的失落與焦慮。 他花了幾天時間調整心情,開始準備履歷
Thumbnail
2025/03/10
先來看看一位中年求職者典型的求職困境: 阿明,過去在一家知名科技公司擔任資深產品經理,曾帶領團隊成功推出多款市場熱銷的產品。然而隨著公司業務轉型,他在 45 歲那年遭遇裁員。雖然他早有心理準備,但當真正收到通知的那一刻,仍然感到一股難以言喻的失落與焦慮。 他花了幾天時間調整心情,開始準備履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寫作的當下,我其實還是面臨著金錢焦慮、能不能找到理想工作的恐懼、孤單的恐懼種種,但我還是想說:「謝謝照顧」。 先大概交代一下這一個月以來,我從滋潤我的沼澤A處離職,順利進入B處,此刻也即將從B處離職,還在尋覓未知的C處,始終想找到一個我可以發揮的舞台,好好貢獻自己。只是,現金流的不穩定,始終如
Thumbnail
寫作的當下,我其實還是面臨著金錢焦慮、能不能找到理想工作的恐懼、孤單的恐懼種種,但我還是想說:「謝謝照顧」。 先大概交代一下這一個月以來,我從滋潤我的沼澤A處離職,順利進入B處,此刻也即將從B處離職,還在尋覓未知的C處,始終想找到一個我可以發揮的舞台,好好貢獻自己。只是,現金流的不穩定,始終如
Thumbnail
他們說,應該要有專職收入比較穩定。他們說,中年人,職涯不要太冒險,要小心。我以為我可以不在乎這些話,身體比我更誠實。
Thumbnail
他們說,應該要有專職收入比較穩定。他們說,中年人,職涯不要太冒險,要小心。我以為我可以不在乎這些話,身體比我更誠實。
Thumbnail
坦白說,三十初的年紀,有危機感,遠慮是是否該認真找個三觀接近的人,走到老?結婚生子倒是不一定需要經歷。要存多少的錢,才能有比較舒適的晚年? 近憂,工作要什麼類型的才有比較好的發展,可以繼續往上爬!?生活工作如何平衡,心情也不會受到影響...... 學生時期總總想著趕快出社會賺錢,現在還真想回到過
Thumbnail
坦白說,三十初的年紀,有危機感,遠慮是是否該認真找個三觀接近的人,走到老?結婚生子倒是不一定需要經歷。要存多少的錢,才能有比較舒適的晚年? 近憂,工作要什麼類型的才有比較好的發展,可以繼續往上爬!?生活工作如何平衡,心情也不會受到影響...... 學生時期總總想著趕快出社會賺錢,現在還真想回到過
Thumbnail
怎麼說呢?人生經歷了3階段工作來說,潛伏期,事業心必須在檯面下,因為能力不足。 成長期,開始被重視了,當時經過許多不看好,看不起之類的,以為是好的,實際上暗潮洶湧,總之目前應該有點挺過了。 下一個階段,去我去我想去的地方,學我想學的事情,人生不要遺憾,剩下2/3不能浪費啊! 對自己喊話,相信看
Thumbnail
怎麼說呢?人生經歷了3階段工作來說,潛伏期,事業心必須在檯面下,因為能力不足。 成長期,開始被重視了,當時經過許多不看好,看不起之類的,以為是好的,實際上暗潮洶湧,總之目前應該有點挺過了。 下一個階段,去我去我想去的地方,學我想學的事情,人生不要遺憾,剩下2/3不能浪費啊! 對自己喊話,相信看
Thumbnail
儘管確定了方向,不再如畢業初期那般迷茫,卻面臨與上學時截然不同的壓力——背水一戰的心理壓力及社會期待的壓力。心理壓力來源於對自身的期望,面對曾經走過失敗的海外升學道路,又要再勇闖一遍,不免有質疑自己的能力,及害怕再經歷一次失敗的恐懼...
Thumbnail
儘管確定了方向,不再如畢業初期那般迷茫,卻面臨與上學時截然不同的壓力——背水一戰的心理壓力及社會期待的壓力。心理壓力來源於對自身的期望,面對曾經走過失敗的海外升學道路,又要再勇闖一遍,不免有質疑自己的能力,及害怕再經歷一次失敗的恐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