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擔心的,從來就不是「沒有錢」
你其實早就知道家裡的狀況撐不了太久。
你也不是沒想過回去,但每次真的動念,心裡就浮出一個模糊又沈重的問題:
「我回去之後……要做什麼?」「以前在都市累積的那些經驗、那些年薪、那些努力,不就都浪費了?」
說穿了,你不是怕沒錢過生活,你是怕「人生的價值感被抽空」。
身為職涯諮詢師,我想很誠實地說:你回老家之後,職涯確實會變。
但那不必然是下滑,也不一定是放棄,而是:轉型與重構。
返鄉不是「找下一份工作」,而是「重建你的職涯系統」
如果你以為職涯只是「找個穩定工作、固定上下班」,那返鄉之後的確會讓你手足無措。但若你能從系統的角度來看,職涯其實是由以下幾個模組組成的:
- 你提供的價值(專業技能+軟實力+經驗)
- 你價值被誰需要(目標市場或對象)
- 你如何交付價值(全職/兼職/顧問/創作/創業)
- 你希望換得什麼(金錢、時間、影響力、連結、成就感)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在老家有沒有我能做的事」,而是:你能不能把你會的東西,換一種方式交付給另一群人?
這是「開新局」的核心思維。
實用策略一:職能重組 + 任務再定位
中年返鄉者常遇到的困境是:專業能力不一定能「原封不動」搬到地方使用。
舉例來說:
- 你過去在台北工作是個PM,但在南投根本沒幾間需要PM的公司
- 你是資深的行銷人,但地方小企業沒預算、不懂品牌
這裡你先別急著自我懷疑。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你的職能打散、重組、重新命名」。
請這樣盤點你的職能:
比方說,你可以像我這樣開始盤點自己的能力:
專案管理能力
過去你可能負責協調進度、整合部門資源與人員,在地方可以應用在:
- 地方創生計畫執行
- 社區活動規劃與承辦
- 在地的協會或小型組織的營運管理
行銷企劃能力
你過去熟悉品牌操作、內容行銷、活動規劃與數據追蹤,在地方可能轉化為:
- 協助在地小農或文創品牌升級
- 擔任社區觀光推廣顧問
- 幫助地方企業設計社群經營策略
顧客服務與關係經營能力
過去在客戶關係與溝通中表現良好,這可以延伸至:
- 在地服務業(民宿、長照、餐飲)的內訓與流程優化
- 成為商圈顧問
- 地方協會的人際協調角色
- 與公部門或NPO之間建立合作橋樑
簡報、寫作與知識輸出能力
如果你擅長將知識轉化為語言或視覺工具,可以試著:
- 開立線上教學課程
- 實體小班講座
- 撰寫在地觀點專欄
- 自媒體經營
- 擔任地方政策或是企劃的提案寫手與簡報製作者
重點在於,你不是要找一模一樣的職位,而是找那些需要你這些模組的人、組織、平台。
實用策略二:設計一個「混合型」職涯架構
中年返鄉後,給你一個逆向思維是,你千萬不要只想著「我要找一份穩定工作」。
這是因為地方的工作市場的特性,往往是「流動慢、選擇窄、結構簡單」。所以如果你用都市的職涯邏輯來找「完美職缺」,只會讓自己陷入挫敗。
因此反過來,你可以這樣設計你的職涯:
模式建議:3段式混合職涯
一、穩定收入段:
接一個與你過去專業有關的案子,例如:企業培訓講師、地方政府專案寫手、遠距顧問。目的是建立基本現金流。
例如:每月1~2個合作單位、固定收入 2~3萬元。
二、長期耕耘段:
開始投入時間來建立個人品牌、自媒體、內容資產或社群經營。這一段無法立刻變現,但可能為未來帶來高價值合作。
比如說:每週寫一篇文章、每月開一次線上工作坊。
三、社區連結段:
積極參與在地活動、創業基地、青創平台、NPO 組織等,一方面為生活建立連結,一方面收集在地需求,尋找未來合作的種子。
這些行動有助於你轉換為「地方共創者」,而不只是「返鄉者」。
這三段的比例,你可以隨著自己人生階段調整:有時多做一些商業案件、有時專注在創作、有時也可以深入在地,彼此交錯運作,這才是返鄉職涯的可持續模型。
實用策略三:建立「跨區+在地」雙軌人脈圈
許多中年返鄉者所失去的不是能力,而是資訊與脈絡。
當你回到地方之後,你需要重新編織「情報網」與「合作網」,具體的做法建議如下:
1. 保留你在都市累積的專業關係
- 定期回北部參加專業活動
- 維持原公司或產業人脈,轉為兼職或顧問合作
- 經營 FB/自媒體平台/LinkedIn,讓人知道你還在持續進化
2. 主動開發「在地社群」
- 加入地方創生或青創社群(例如:全台灣都有各種新創基地和社群)
- 成為在地大學或社區大學的講師/顧問
- 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例如:農村再生、社區營造)
當你能同時穿梭於兩種社群,就不會陷入「資訊斷裂」或「封閉自我」。
你會成為一種連接器,而不是孤島。
實用策略四:給自己一年的「職涯探索計畫」
我經常建議中年返鄉者:不要一開始就設想個什麼三、五年的計畫,不如請先設計好「一年的行動計畫」,並設定三個階段:
第1季:初步探索期
- 盤點資源、設立遠距工作空間
- 接幾個試水溫的小案子
- 熟悉當地生活節奏與需求輪廓
第2季:建立定位期
- 確立你想成為怎樣的「地方專業角色」
- 發展一項穩定收入模式(顧問、講師、接案)
- 進入在地社群並產出價值(演講、策展、活動)
第3-4季:擴張成長期
- 結合副業、自媒體或合作提案
- 開始轉為能主動創造工作/合作機會的人
- 統整一年成果,修正下一步計畫(例如開公司/接標案/轉職)
像這種「滾動式調整」的節奏,可以讓你從一開始的不確定感,逐步建立起信心與成果,真正從「返鄉者」變成「開局者」。
寫在最後:離開舊有的體系,不等於離開價值
很多人以為,職涯只能在"公司體系"內定義。
但事實是,你的專業價值並不等於公司名片上的職位名稱,而是你能否持續創造對他人有用的結果。
而返鄉,並不是離開舞台,而是讓你有機會搭建自己的舞台。
你可能不再是那個每天報告 KPI 的中階主管,
但你可以是地方創生計畫的關鍵執行者、在地品牌的幕後顧問、孩子教育的參與者、長輩晚年生活的守護人。
而這些角色,都是真正職涯的延伸,而不是終點。
. . .
如果你也在思考是否該返鄉,我誠摯邀請你報名這堂免費線上影音課程:
報名連結請點這裡
https://readtodie.kaik.io/courses/home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