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長大了,卻沒有成為你自己嗎?」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叫《中年之路》。
它是我今年讀過,感觸最深、思考最多的一本書。
我很喜歡,所以特別想跟你分享一下~
《中年之路》的作者是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他是榮格學派的分析師。而翻譯者,則是鐘穎老師(老師的粉專是「愛智者書窩」)。
這本書從榮格心理學的角度,談人進入中年可能會遇到的困境和痛苦。
老實講,我覺得這本書並不算好讀,裡面有很多名詞或概念都很抽象,像「第二成年期」、「人格面具」、「個體化」、「陰影」等,有一種每個字都看得懂,可是合在一起,就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感覺。
即便如此,我還是很喜歡這本書。
因為書裡不時會冒出一句話、一個概念,擊中我,讓我陷入深深的反思。
例如:
「中年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從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
「你長大了,卻沒有成為你自己。」
「我們都無意識地活著,成為過去生活的反射。」
「孩子最沈重的負擔,是父母未曾活出的生命。」
其中我最有感的一句話是:
「我們受的訓練越多,在那項訓練上就會越成功,我們的視野與人格也會變得越狹隘。」
看到這段話時,我馬上用筆在旁邊寫下:「呃……這好像在說我。」
我因為過去經歷和專業訓練的關係,讓我特別擅長理性思考、邏輯論證,而我在「啟點文化」創作內容時,也非常依賴這樣的能力。
所以,我寫的東西,都有很強的「論述性」,我會用各式各樣的理論、研究,來支撐我要表達的觀點,盡可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但就像那句名言說的,「當你手裡只有槌子的時候,你看什麼都像釘子」。
我這樣的思考和寫作習慣,雖然可以寫出含金量高、邏輯嚴謹的內容,但卻沒辦法感動人,還會給人距離感。
所以,在加入啟點一段時間後,凱宇跟嘉玲兩位老師,希望我開始「修練自己的相反邊」。
也就是,練習不要這麼理性、練習不依賴理論跟研究來寫文章、練習讓自己出場,多說一點自己的故事。
一開始我非常不習慣。
我擔心,如果不用我擅長的思考、寫作風格,我會不會再也寫不出好的內容。同時,我也害怕,這個過程會不會讓我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最後失去自己。
所以,有一段時間,我經常會陷入自我懷疑。
後來,我把我的想法跟擔心告訴嘉玲老師。她很溫暖的陪伴我思考,什麼是「真正的自己」?
「理性的彥廷,是彥廷,那感性的彥廷,就不是彥廷嗎?難道彥廷不能既有理性,也有感性嗎?」
老師讓我明白,一個「完整」的人,一定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
只是過去的生命經驗,可能會讓我們習慣,只用一種面貌來面對世界。
時間久了,都忘記自己還有另一個面貌。
如果用榮格的說法,我的理性,就是一種「人格面具」;而我的感性,則是被壓進潛意識裡的「陰影」。
但面具,畢竟只是面具,它並不「代表」你,更不「等於」你。
所以,隨著生命的前進,如果想活的「完整」,就一定要練習讓不同的自己「出場」,也就是要學著「整合自己的陰影」。
一開始,肯定會覺得不習慣,甚至彆扭和不自在,就像是一個右撇子,你突然要他用左手上籃,姿勢一定會很醜,可能還會走步、掉球。
但這時候,最不需要的就是批判,而是接納,因為這都是「你」的一部分。
當你能「自在」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讓不同面向的自己,「有選擇」的出場,你才算是活出了「完整的自己」。
圖片來源:ChaGPT 4o
理解老師的用心後,我開始積極嘗試跟過去完全相反的思考跟寫作方式,用調性比較軟、說故事的方式來撰寫內容。
一開始反應普普,但慢慢的,有聽眾在下面留言,說內容很觸動他,聽了很感動。
這些留言讓我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因為以前的內容,我只會看到留言說,「很實用」、「說得很好」或是「說的很有道理」,而不會看到「感動」兩個字。
也因為這些回饋,讓我有了一些信心,開始分享更多自己的事,還有,我跟我爸的「恩怨情仇」。
這是以前的我,完全不想面對也不想說的。
但意外的是,在「修練相反邊」的過程,我除了寫作能力有明顯的提升之外,我也更認識了自己,慢慢開始靠近真實的自我。
更重要的,它讓我對我爸有了不一樣的看見。
也因為這個看見,我在某天晚上,做了一件我從來沒做過的事情。
我在臉書搜尋欄,打上我爸的名字。雖然我有加我爸好友,但我從來都沒點進他的臉書看過,他平常又很少發文,所以我滑臉書的時候,基本看不到他出現在動態牆。
我點進他的臉書,看到的第一個 PO 文,是他轉發的文章,而那篇文章的作者──
是我。
我看到的第二個 PO 文,也是他轉發的文章,作者還是我。
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的 PO 文都是。
我才發現,他這樣轉發我的文章,已經有 2、3 年的時間了,而我卻從來都不知道。
我看著、看著,眼淚不自覺地就流下來了。
那一刻,我才明白,原來我爸一直在用他的方式,默默的關心我、愛我。
如果我從來沒有練習自己的「相反邊」,讓感性的自己出場,讓理性的自己稍微退後一點,我可能一輩子都看不到我爸的這一面。就算看到了,可能也不懂他這樣做背後的用意。
同時,我也發現,我跟老爸朝夕相處了 20 多年,我好像從來沒有真正理解、認識過他。
為了好好認識我爸,我又做了一個相反邊的練習──主動在父親節約他吃飯。
這是我以前從沒做過、也不可能做的事。
吃完飯後,我「訪問」了老爸,問他的求學經歷、和媽媽怎麼認識的、為什麼會從屏東鄉下來到台北、做過哪些工作、遭遇過哪些挫折等。
這是我第一次,聽老爸說自己的生命故事。
也是我第一次,感覺離他,這麼近。
《中年之路》這本書裡有一句話:
「一開始,人在使用較不適應的心理歷程時會感覺彆扭,但最終心靈會以更堅定的健康感來回應我們。」
這句話完美體現了我修練「相反邊」的心路歷程。我確實感覺到我的內在,變得越來越穩定和健康,生命也更「完整」了一些。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榮格會說:
「與其當個完美的人,我更想當個完整的人。」
願你我的生命,都能活得「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