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中年之路》——你長大了,卻沒有成為你自己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長大了,卻沒有成為你自己嗎?」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叫《中年之路》。

它是我今年讀過,感觸最深、思考最多的一本書。

我很喜歡,所以特別想跟你分享一下~

《中年之路》的作者是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他是榮格學派的分析師。而翻譯者,則是鐘穎老師(老師的粉專是「愛智者書窩」)。

這本書從榮格心理學的角度,談人進入中年可能會遇到的困境和痛苦。

老實講,我覺得這本書並不算好讀,裡面有很多名詞或概念都很抽象,像「第二成年期」、「人格面具」、「個體化」、「陰影」等,有一種每個字都看得懂,可是合在一起,就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感覺。

即便如此,我還是很喜歡這本書。

因為書裡不時會冒出一句話、一個概念,擊中我,讓我陷入深深的反思。

例如:

「中年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從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
「你長大了,卻沒有成為你自己。」
「我們都無意識地活著,成為過去生活的反射。」
「孩子最沈重的負擔,是父母未曾活出的生命。」

書裡最觸動我的一句話

其中我最有感的一句話是:

「我們受的訓練越多,在那項訓練上就會越成功,我們的視野與人格也會變得越狹隘。」

看到這段話時,我馬上用筆在旁邊寫下:「呃……這好像在說我。」

我因為過去經歷和專業訓練的關係,讓我特別擅長理性思考、邏輯論證,而我在「啟點文化」創作內容時,也非常依賴這樣的能力。

所以,我寫的東西,都有很強的「論述性」,我會用各式各樣的理論、研究,來支撐我要表達的觀點,盡可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但就像那句名言說的,「當你手裡只有槌子的時候,你看什麼都像釘子」。

我這樣的思考和寫作習慣,雖然可以寫出含金量高、邏輯嚴謹的內容,但卻沒辦法感動人,還會給人距離感。

所以,在加入啟點一段時間後,凱宇跟嘉玲兩位老師,希望我開始「修練自己的相反邊」。

也就是,練習不要這麼理性、練習不依賴理論跟研究來寫文章、練習讓自己出場,多說一點自己的故事。

什麼叫做活得「完整」?

一開始我非常不習慣。

我擔心,如果不用我擅長的思考、寫作風格,我會不會再也寫不出好的內容。同時,我也害怕,這個過程會不會讓我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最後失去自己。

所以,有一段時間,我經常會陷入自我懷疑。

後來,我把我的想法跟擔心告訴嘉玲老師。她很溫暖的陪伴我思考,什麼是「真正的自己」?

「理性的彥廷,是彥廷,那感性的彥廷,就不是彥廷嗎?難道彥廷不能既有理性,也有感性嗎?」

老師讓我明白,一個「完整」的人,一定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

只是過去的生命經驗,可能會讓我們習慣,只用一種面貌來面對世界。

時間久了,都忘記自己還有另一個面貌。

如果用榮格的說法,我的理性,就是一種「人格面具」;而我的感性,則是被壓進潛意識裡的「陰影」。

但面具,畢竟只是面具,它並不「代表」你,更不「等於」你。

所以,隨著生命的前進,如果想活的「完整」,就一定要練習讓不同的自己「出場」,也就是要學著「整合自己的陰影」。

一開始,肯定會覺得不習慣,甚至彆扭和不自在,就像是一個右撇子,你突然要他用左手上籃,姿勢一定會很醜,可能還會走步、掉球。

但這時候,最不需要的就是批判,而是接納,因為這都是「你」的一部分。

當你能「自在」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讓不同面向的自己,「有選擇」的出場,你才算是活出了「完整的自己」。

圖片來源:ChaGPT 4o

圖片來源:ChaGPT 4o

我的「相反邊」修煉之旅

理解老師的用心後,我開始積極嘗試跟過去完全相反的思考跟寫作方式,用調性比較軟、說故事的方式來撰寫內容。

一開始反應普普,但慢慢的,有聽眾在下面留言,說內容很觸動他,聽了很感動。

這些留言讓我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因為以前的內容,我只會看到留言說,「很實用」、「說得很好」或是「說的很有道理」,而不會看到「感動」兩個字。

也因為這些回饋,讓我有了一些信心,開始分享更多自己的事,還有,我跟我爸的「恩怨情仇」。

這是以前的我,完全不想面對也不想說的。

但意外的是,在「修練相反邊」的過程,我除了寫作能力有明顯的提升之外,我也更認識了自己,慢慢開始靠近真實的自我。

更重要的,它讓我對我爸有了不一樣的看見。

也因為這個看見,我在某天晚上,做了一件我從來沒做過的事情。

我在臉書搜尋欄,打上我爸的名字。雖然我有加我爸好友,但我從來都沒點進他的臉書看過,他平常又很少發文,所以我滑臉書的時候,基本看不到他出現在動態牆。

我點進他的臉書,看到的第一個 PO 文,是他轉發的文章,而那篇文章的作者──

是我。

我看到的第二個 PO 文,也是他轉發的文章,作者還是我。

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的 PO 文都是。

我才發現,他這樣轉發我的文章,已經有 2、3 年的時間了,而我卻從來都不知道。

我看著、看著,眼淚不自覺地就流下來了。

那一刻,我才明白,原來我爸一直在用他的方式,默默的關心我、愛我。

如果我從來沒有練習自己的「相反邊」,讓感性的自己出場,讓理性的自己稍微退後一點,我可能一輩子都看不到我爸的這一面。就算看到了,可能也不懂他這樣做背後的用意。

同時,我也發現,我跟老爸朝夕相處了 20 多年,我好像從來沒有真正理解、認識過他。

為了好好認識我爸,我又做了一個相反邊的練習──主動在父親節約他吃飯。

這是我以前從沒做過、也不可能做的事。

吃完飯後,我「訪問」了老爸,問他的求學經歷、和媽媽怎麼認識的、為什麼會從屏東鄉下來到台北、做過哪些工作、遭遇過哪些挫折等。

這是我第一次,聽老爸說自己的生命故事。

也是我第一次,感覺離他,這麼近。

與其完美,不如完整

《中年之路》這本書裡有一句話:

「一開始,人在使用較不適應的心理歷程時會感覺彆扭,但最終心靈會以更堅定的健康感來回應我們。」

這句話完美體現了我修練「相反邊」的心路歷程。我確實感覺到我的內在,變得越來越穩定和健康,生命也更「完整」了一些。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榮格會說:

「與其當個完美的人,我更想當個完整的人。」

願你我的生命,都能活得「完整」。

avatar-img
99會員
3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彥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他「真正」的情緒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乍聽之下有點怪——你都說這個人在生氣了,他真正的情緒,不就是憤怒嗎? 這篇文章,我們從一個少見的角度,重新認識憤怒。
你有聽過「情緒顆粒度」這個詞嗎? 你知道,「語言能力」會影響情緒管理能力嗎?
面對朋友或伴侶時,當我們有想講真話的衝動,不妨先思考這三個問題: 1. 我的真話,是「事實」嗎? 2. 我的真話,是「真心話」嗎? 3. 我的真話,有對到「事」嗎?這篇文章跟你一起重新思考「講真話」這件事。
2023年,我在閱讀習慣上,有很大的調整。我「看完」的書變少了,但「看過」的書卻變多了。 一直以來,我看書都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書一定要看「完」。除非真的遇到很爛的書,不然,我都會耐著性子讀到最後一頁,深怕錯過某個重要知識或概念。 我想,這應該就是一種FOMO心態。
《越工作越自由》,可以說是今年,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書。 它讓我在35歲,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審視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它給了我勇氣,讓我跨出轉換職涯跑道的「最後」一步。
你覺得,心理學「科不科學」呢?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的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的留言是這樣的......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人在生氣的時候,他「真正」的情緒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乍聽之下有點怪——你都說這個人在生氣了,他真正的情緒,不就是憤怒嗎? 這篇文章,我們從一個少見的角度,重新認識憤怒。
你有聽過「情緒顆粒度」這個詞嗎? 你知道,「語言能力」會影響情緒管理能力嗎?
面對朋友或伴侶時,當我們有想講真話的衝動,不妨先思考這三個問題: 1. 我的真話,是「事實」嗎? 2. 我的真話,是「真心話」嗎? 3. 我的真話,有對到「事」嗎?這篇文章跟你一起重新思考「講真話」這件事。
2023年,我在閱讀習慣上,有很大的調整。我「看完」的書變少了,但「看過」的書卻變多了。 一直以來,我看書都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書一定要看「完」。除非真的遇到很爛的書,不然,我都會耐著性子讀到最後一頁,深怕錯過某個重要知識或概念。 我想,這應該就是一種FOMO心態。
《越工作越自由》,可以說是今年,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書。 它讓我在35歲,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審視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它給了我勇氣,讓我跨出轉換職涯跑道的「最後」一步。
你覺得,心理學「科不科學」呢?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的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的留言是這樣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本書作者張曼娟,是出版約五十部作品的暢銷作家;讀者橫跨四年級到七年級,或許是因為他的真誠,總是願意將人生不分好壞境遇的思索與探問,書寫與大家分享。最近他在臉書專頁提到「2016年,是我生命裡的低潮,寫作遇到瓶頸;長照正進入最艱苦的混亂時刻」就在那時,他收到主編邀請,最終產出《我輩中人》訴說著中年覺醒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你已經步入中年了嗎?《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雖然身為讓人敬佩欽羨的哈佛教授,在48歲時也不免有感到自己人生走下坡的失望與擔憂。因而展開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探索之旅。經過他長達九年的研究、訪談與親身嘗試,本書要告訴人到中年的讀者:如何順應與轉化逐漸衰老的現實,藉由轉換想法與心態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路。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大部分的心理治療界,經常認為成人心理混亂的問題根源,必然全來自於有缺陷的童年;只要孩童期夠好,成年期也會平安穩定。如果這個關於發展的古老精神分析模型確實無誤,那麼在個體五歲以後,就不再需要在治療上或發展上做任何事情,只要解開早期所造成的錯誤即可。
Thumbnail
再過幾天,就是我四十五歲生日。我送了兩份生日禮物給自己:一本由鍾穎老師翻譯的著作<中年之路>。另一份,則是我開始接受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Thumbnail
經過三十年後再重讀這本書,和我想得一樣:幾乎是讀一本新書的感覺。 這一回讀,我已經五十四歲,這時,連讀到羅傑斯(Carl.R.Rogers)自序壓的日期是1961年都很有感覺,那是早我出生的八年前。   時間疊在我和這位我在心理治療領域深深敬重的前輩之間,我感到一陣無比的溫暖。而回顧我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本書作者張曼娟,是出版約五十部作品的暢銷作家;讀者橫跨四年級到七年級,或許是因為他的真誠,總是願意將人生不分好壞境遇的思索與探問,書寫與大家分享。最近他在臉書專頁提到「2016年,是我生命裡的低潮,寫作遇到瓶頸;長照正進入最艱苦的混亂時刻」就在那時,他收到主編邀請,最終產出《我輩中人》訴說著中年覺醒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你已經步入中年了嗎?《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雖然身為讓人敬佩欽羨的哈佛教授,在48歲時也不免有感到自己人生走下坡的失望與擔憂。因而展開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探索之旅。經過他長達九年的研究、訪談與親身嘗試,本書要告訴人到中年的讀者:如何順應與轉化逐漸衰老的現實,藉由轉換想法與心態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路。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大部分的心理治療界,經常認為成人心理混亂的問題根源,必然全來自於有缺陷的童年;只要孩童期夠好,成年期也會平安穩定。如果這個關於發展的古老精神分析模型確實無誤,那麼在個體五歲以後,就不再需要在治療上或發展上做任何事情,只要解開早期所造成的錯誤即可。
Thumbnail
再過幾天,就是我四十五歲生日。我送了兩份生日禮物給自己:一本由鍾穎老師翻譯的著作<中年之路>。另一份,則是我開始接受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Thumbnail
經過三十年後再重讀這本書,和我想得一樣:幾乎是讀一本新書的感覺。 這一回讀,我已經五十四歲,這時,連讀到羅傑斯(Carl.R.Rogers)自序壓的日期是1961年都很有感覺,那是早我出生的八年前。   時間疊在我和這位我在心理治療領域深深敬重的前輩之間,我感到一陣無比的溫暖。而回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