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而至的旅程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個星期以來,我多次與惟喆通訊,談到我正在讀金史良日文短篇小說〈親方コブセ〉,因為小說中兩次提及殖民地時期的台灣,僅只「台灣」這兩字,就給了我一種像李維斯陀的「遙遠的目光」的靈感與觸動。我突然很想重讀日本殖民時期的日文小說。他不愧是搜尋資料文本的高手,很快就寄來了胡風譯文集《朝鮮台灣短篇小說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3)電子書。這個譯本收錄了七部短篇小說:楊逵的〈送報伕〉、呂赫若的〈牛車〉、張赫宙的〈山靈〉、〈上墳去的男子〉、李北鳴的〈初陣〉,鄭遇尚的〈聲〉和須井一三的〈棉花〉,每篇都在呈顯殖民時期底層人物與生活拚搏的內在心聲,值得仔細閱讀。

 

說著說著,他提及胡風為何不將張赫宙入選《改造》(1932)雜誌的成名小說〈餓鬼道〉翻譯出來,莫非胡風當時有什麼(政治)顧忌嗎?但必須說,我不是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研究者,當然無法得知其中有何轉折。不過,經過這番交流之後,我覺得有必要把張赫宙的〈餓鬼道〉找出來,好好研讀一下,然後採取何種立場來看待這段歷史,因為從殖民時期的小說中,我們總能從民族主義與歷史意識交織的土層中挖掘出點什麼。(2024年10月23日)

    6會員
    16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邱振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昨日,是我最忙碌的一天,上午10點出門,晚間11點左右才回到家。這段時間裡,幸好我有翻讀手機裡電子書,否則會加深浪擲光陰的負疚。   下午3點許,C社東京支局長阿曼達捎來一張照片:第64屆神田古舊書展活動海報。阿曼達是個傑出新聞人,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寫出許多有價值的報導,而且對我好讀的習性知根知
    昨日,我花了近4小時看完《朴烈:逆權年代》(2019)這部2小時電影,因為我邊看邊做筆記,對故事的情節表示存疑之處,便按下暫停鍵,立刻鍵入或上網找資料對比。整體而言,《朴烈:逆權年代》這部愛國主義電影,百分百為韓國的歷史觀點:有其為反日本殖民統治及朝鮮人受壓迫殺害的正當性,進而激發韓國民眾的愛國情懷
    數日前,我參加親戚在雞家莊舉行的小型婚宴,時間地點都是絕佳的選擇。那次,與我們平日招待客人點選的菜色稍有不同,該店所有的佳餚和特別預訂的紅蟳米糕全上了桌面,賓主無不露出滿足明亮的神情。當然,這還包括不為美食排隊的我。開宴不久,好酒量的朋友立刻有了動作,他來到了我們這桌勸酒,舉起小杯陳年高粱,就是暢然
    每次,看到圍繞探討鬼怪世界的專書,我總會帶有一種特別的好奇,在心中暗忖:作者是如何運用理性分析工具,直入鬼怪妖魔活動的領域與之對話,透過怎樣的田野調查來實現人鬼同台的交流。對人類學家來說,這是他們的專業,要完成這樣的工作易如反掌,但是小說家的手上,沒掌握這個利器,只好依靠大量形容詞,用盡空洞的套話,
    昨晚八點許,我到茶行吃晚餐,看見茶商S先生坐在後桌,神情專注看著手機,沒發現我的到來,我走到他的跟前,揮揮手問候之後,才開始遲滯的晚餐。一如往常,S先生大概是提供茶樣而來,看到長形前桌已坐滿客人,店主一時無法得空試茶,他體諒店內忙碌挪到後桌等候。   我快速吃完晚餐,趕緊來到後桌,與S先生聊談。
    我不是美食愛好者,沒有這方面的耐性,對於需要排隊等候才能進店消費,我是決不妥協的,寧可轉進便利商店買個微波便當來得省事。不過,對於與我童年生活經驗有關的食物,我的感官和味覺記憶就特別高昂起來。   之前,我曾經介紹森 まゆみ《昭和・東京・食べある記》(朝日新書,2022)一書,作者的前言感性溫潤
    昨日,是我最忙碌的一天,上午10點出門,晚間11點左右才回到家。這段時間裡,幸好我有翻讀手機裡電子書,否則會加深浪擲光陰的負疚。   下午3點許,C社東京支局長阿曼達捎來一張照片:第64屆神田古舊書展活動海報。阿曼達是個傑出新聞人,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寫出許多有價值的報導,而且對我好讀的習性知根知
    昨日,我花了近4小時看完《朴烈:逆權年代》(2019)這部2小時電影,因為我邊看邊做筆記,對故事的情節表示存疑之處,便按下暫停鍵,立刻鍵入或上網找資料對比。整體而言,《朴烈:逆權年代》這部愛國主義電影,百分百為韓國的歷史觀點:有其為反日本殖民統治及朝鮮人受壓迫殺害的正當性,進而激發韓國民眾的愛國情懷
    數日前,我參加親戚在雞家莊舉行的小型婚宴,時間地點都是絕佳的選擇。那次,與我們平日招待客人點選的菜色稍有不同,該店所有的佳餚和特別預訂的紅蟳米糕全上了桌面,賓主無不露出滿足明亮的神情。當然,這還包括不為美食排隊的我。開宴不久,好酒量的朋友立刻有了動作,他來到了我們這桌勸酒,舉起小杯陳年高粱,就是暢然
    每次,看到圍繞探討鬼怪世界的專書,我總會帶有一種特別的好奇,在心中暗忖:作者是如何運用理性分析工具,直入鬼怪妖魔活動的領域與之對話,透過怎樣的田野調查來實現人鬼同台的交流。對人類學家來說,這是他們的專業,要完成這樣的工作易如反掌,但是小說家的手上,沒掌握這個利器,只好依靠大量形容詞,用盡空洞的套話,
    昨晚八點許,我到茶行吃晚餐,看見茶商S先生坐在後桌,神情專注看著手機,沒發現我的到來,我走到他的跟前,揮揮手問候之後,才開始遲滯的晚餐。一如往常,S先生大概是提供茶樣而來,看到長形前桌已坐滿客人,店主一時無法得空試茶,他體諒店內忙碌挪到後桌等候。   我快速吃完晚餐,趕緊來到後桌,與S先生聊談。
    我不是美食愛好者,沒有這方面的耐性,對於需要排隊等候才能進店消費,我是決不妥協的,寧可轉進便利商店買個微波便當來得省事。不過,對於與我童年生活經驗有關的食物,我的感官和味覺記憶就特別高昂起來。   之前,我曾經介紹森 まゆみ《昭和・東京・食べある記》(朝日新書,2022)一書,作者的前言感性溫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近日,一個偶然的機會,與久違的文友H通了電話,談話內容很盡興,多半聚焦俄羅斯的經典作家,以及簡體中譯本的讀後感等等。最後,提到中國與台灣在翻譯上用語習慣的比較,這觸發了我對這個主題的興趣。當下,我的編輯(組稿)魂,瞬間燃燒了起來。於是,我立刻決定了對談的題名:文學書簡對談集。首先,我知道他對於果戈理
    昨天傍晚,作家辜振豐發來訊息,明日(7月17日)上午,將返回朴子老家了,問我晚間得空的話,他想過來與我討論幾件事:其一、我的中短篇小集說的封面,因題旨關乎戰爭、死亡和台灣人身分認同,他希望用略帶抽象意義的影像來呈現;其二、舉行小小編輯會議,也談我們今年與明年度出書計畫。   對此,我當然樂觀其成
    Thumbnail
    這本書用30個不同的主題,帶讀者一窺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樣態。每個主題篇幅都不長,不會有讀歷史讀到愛睏的情況;並且作者的敘事方式生動易懂、同時內容又紮實縝密,即使這些故事並不完全按照時間序排列,讀完後仍然可以在腦中勾勒出一幅當時社會的生活景象,同時作者也給予讀者理解某些歷史事件不同的角度。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琉國志》日文版去年底開始在日本知名文學網站連載,至今雖然還未獲得太多注目,但是近日卻意外收到一位日本作者的來信,讓我既驚訝又驚喜。 驚訝的是,這位日本作者正在進行的創作和我不謀而合,只是正好「相反」:我是以一個台灣人的身份寫日本歷史小說,他則是以一個日本人的身份寫唐朝安史之亂歷史小說。
    Thumbnail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收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紀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
    Thumbnail
    回歸質樸,老詩詞與新創作會有什麼火花?請看這裡。 雜詩三首·其二 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詩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他久居異鄉,突然遇見一位來自故鄉的朋友,心中自然充滿了對故鄉的關切。他急切地想知道故鄉的近況,於是便問道:“你從故鄉來,應該知道故鄉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近日,一個偶然的機會,與久違的文友H通了電話,談話內容很盡興,多半聚焦俄羅斯的經典作家,以及簡體中譯本的讀後感等等。最後,提到中國與台灣在翻譯上用語習慣的比較,這觸發了我對這個主題的興趣。當下,我的編輯(組稿)魂,瞬間燃燒了起來。於是,我立刻決定了對談的題名:文學書簡對談集。首先,我知道他對於果戈理
    昨天傍晚,作家辜振豐發來訊息,明日(7月17日)上午,將返回朴子老家了,問我晚間得空的話,他想過來與我討論幾件事:其一、我的中短篇小集說的封面,因題旨關乎戰爭、死亡和台灣人身分認同,他希望用略帶抽象意義的影像來呈現;其二、舉行小小編輯會議,也談我們今年與明年度出書計畫。   對此,我當然樂觀其成
    Thumbnail
    這本書用30個不同的主題,帶讀者一窺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樣態。每個主題篇幅都不長,不會有讀歷史讀到愛睏的情況;並且作者的敘事方式生動易懂、同時內容又紮實縝密,即使這些故事並不完全按照時間序排列,讀完後仍然可以在腦中勾勒出一幅當時社會的生活景象,同時作者也給予讀者理解某些歷史事件不同的角度。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琉國志》日文版去年底開始在日本知名文學網站連載,至今雖然還未獲得太多注目,但是近日卻意外收到一位日本作者的來信,讓我既驚訝又驚喜。 驚訝的是,這位日本作者正在進行的創作和我不謀而合,只是正好「相反」:我是以一個台灣人的身份寫日本歷史小說,他則是以一個日本人的身份寫唐朝安史之亂歷史小說。
    Thumbnail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收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紀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
    Thumbnail
    回歸質樸,老詩詞與新創作會有什麼火花?請看這裡。 雜詩三首·其二 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詩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他久居異鄉,突然遇見一位來自故鄉的朋友,心中自然充滿了對故鄉的關切。他急切地想知道故鄉的近況,於是便問道:“你從故鄉來,應該知道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