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費限定
佛法也有數位雙生法門?如何運用這法門成就修行助緣?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01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吳九箴的覺修講堂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吳九箴的沙龍
680會員
257內容數
人人都可以離苦,可以自在喜樂,但前提是,你要成為一位覺修者,就能度一切苦厄...
畢竟,人各有因緣,不是每個人都有累劫功德,可以出家修行。
因此,成為一位覺修者,在不離紅塵,在照顧緣親的同時,你也能進入清淨無染,平靜無憂的境界。
這個講堂的文章,都是我個人親證的覺修體悟,希望對於有緣人的覺醒和修持,有所助益...
吳九箴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6
長久以來,一直有讀者來信問:
如果佛法說的因果業報是真的,那麼,今生的窮人,之所以會貧困受苦,應該是他們前世或累劫的業因,才會導致今生的受惡業報吧!
但為何佛經中還鼓勵大家,要多多行善佈施呢?
如果我們佈施給這些受惡業報的窮人,不是違反了因果業報定律嗎?
不會干涉這些,受惡業報窮人們的因

2025/04/16
長久以來,一直有讀者來信問:
如果佛法說的因果業報是真的,那麼,今生的窮人,之所以會貧困受苦,應該是他們前世或累劫的業因,才會導致今生的受惡業報吧!
但為何佛經中還鼓勵大家,要多多行善佈施呢?
如果我們佈施給這些受惡業報的窮人,不是違反了因果業報定律嗎?
不會干涉這些,受惡業報窮人們的因

2025/03/26
我的朋友初學佛,不到幾個月,就滿臉狐疑地問我,他聽很多佛友說,佛也有無能為力之時,其中一個就是,因果不可改。
還有,佛經也有說,定業不可免。
那麼,為何我還會天天持誦,地藏菩滅定業真言,來懺悔消業呢?
我這個朋友是學理工的,本來很鐵齒,近年來病痛不斷,才開始學佛持咒,想請佛菩薩加持,讓

2025/03/26
我的朋友初學佛,不到幾個月,就滿臉狐疑地問我,他聽很多佛友說,佛也有無能為力之時,其中一個就是,因果不可改。
還有,佛經也有說,定業不可免。
那麼,為何我還會天天持誦,地藏菩滅定業真言,來懺悔消業呢?
我這個朋友是學理工的,本來很鐵齒,近年來病痛不斷,才開始學佛持咒,想請佛菩薩加持,讓

2025/02/12
我在之前文章提過,特別怕苦怕痛的人,都很適合修法身,讓自己可以更自在地,應付所有的苦厄折磨。
幾天後,有位讀者來信,問修法身是否也能減緩,疾病帶來的疼痛呢?
我回他,本來修法身就可以應付,人生中所有的苦厄折磨,當然也包含了疾病帶來的疼痛。
然而,如果你是針對疾病帶來的疼痛,想要透過修法身來

2025/02/12
我在之前文章提過,特別怕苦怕痛的人,都很適合修法身,讓自己可以更自在地,應付所有的苦厄折磨。
幾天後,有位讀者來信,問修法身是否也能減緩,疾病帶來的疼痛呢?
我回他,本來修法身就可以應付,人生中所有的苦厄折磨,當然也包含了疾病帶來的疼痛。
然而,如果你是針對疾病帶來的疼痛,想要透過修法身來

你可能也想看








本文講述了佛法中的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和四句。簡單來說,就是在辯論中,我們如何用這些關係來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例如,三句和四句關係幫助我們看出兩個法相名詞的範圍重疊程度,同分和俱非則讓我們知道它們是否有共同點。總之,這些關係讓我們辯論時思路更清晰!

本文講述了佛法中的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和四句。簡單來說,就是在辯論中,我們如何用這些關係來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例如,三句和四句關係幫助我們看出兩個法相名詞的範圍重疊程度,同分和俱非則讓我們知道它們是否有共同點。總之,這些關係讓我們辯論時思路更清晰!

有很趣的兩段話:「正人用邪法,邪法即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仔細推敲,個中道理還真是不一樣,也許我們無法從字面上去推測,但是認真思惟起來,頗有個中含意。佛法的用意是什麼?學佛就是要將佛法用在生活上,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不然真的入佛不成反變魔,走入魔道了。當今社會很多人已經漸漸成魔了,雖然

有很趣的兩段話:「正人用邪法,邪法即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仔細推敲,個中道理還真是不一樣,也許我們無法從字面上去推測,但是認真思惟起來,頗有個中含意。佛法的用意是什麼?學佛就是要將佛法用在生活上,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不然真的入佛不成反變魔,走入魔道了。當今社會很多人已經漸漸成魔了,雖然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初解: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如是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淨信眾生,生實想,外離一切相,「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諸眾生,持戒修福,戒定具足,能發慧覺,得人無我、法無我之慧,人法俱空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初解: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如是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淨信眾生,生實想,外離一切相,「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諸眾生,持戒修福,戒定具足,能發慧覺,得人無我、法無我之慧,人法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