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裂》(英語:The Substance)是 2024 年上映的英美法合拍諷刺題材肉體恐怖電影,由 柯洛里·法吉特 監製、導演、編劇,黛咪·摩爾、瑪格麗特·庫利、丹尼斯·奎德主演。這部電影於 2024 年 5 月 19 日在第 77 屆坎城影展上首映,入圍主競賽單元並角逐金棕櫚獎,最終榮獲最佳劇本獎。並於同年 10 月 18 日在台灣上映。
好萊塢昔日巨星伊莉莎白(黛咪·摩爾 飾)因無法接受自己逐漸老去的容顏,選擇透過一款黑市藥物「完美物質」尋求青春永駐的解方。她透過注射這種藥物的細胞複製技術,創造出一個更年輕、更完美的自己(瑪格麗特·庫利 飾)。兩副肉體在共生中每七天需交替意識,然而這段共生關係逐漸變得扭曲:究竟是迎合大眾對美的無盡期望,還是接納自己不可逆轉的老去?這場爭奪自我主導權的心理與生理之戰一觸即發,考驗女主角的內在力量與自我認同。
容貌焦慮這個主題在這部電影中是核心議題,貫穿整部電影,這部片雖然是科幻恐怖片,電影中的完美物質還不存在於真實世界中,但是你總是可以想到各種類似的概念,像是強調可以抗老的保養聖品,或是緊緻拉提的醫美療程。每天走在路上,也可以看到在捷運燈箱和路邊廣告看板也都有各種音波、電波、微整注射的醫美廣告。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經歷膠原蛋白流失裂解的自然現象,但整個社會又不斷告訴你要奮力抵抗這種再自然不過的老化現象。
「容貌焦慮」(appearance anxiety) 這個現象在過去也存在,但是真正被催化並放大是在社群媒體盛行的 2010 年代和疫情爆發的 2020 年代,而且不像電影中的女主角已經年過半百,真實世界中最容貌焦慮的反而是膠原蛋白滿滿的年輕人。前幾個月兒少聯盟才公布一份調查,發現台灣有超過七成的國高中生對自己身型外觀感到不滿意,而且社群重度使用者的容貌焦慮更為嚴重,你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發現即使疫情已經過去,但仍有不少人,尤其是年輕人依舊戴著口罩,其中一個原因或許就是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這種心理狀態其實無關於客觀事實,電影中的女主角即使年過半百,但仍風韻猶存,擁有成功的事業,但她仍然使用了完美物質來試圖讓自己回春,甚至她在路上巧遇老同學 Fred,對她百般稱讚,認為她還是當年那個女神,也難以扭轉女主角的容貌焦慮黑洞。
在電影中段有一段重要的關鍵劇情,Elisabeth 發現自己開始逐漸被年輕貌美的分身侵蝕,也深刻感受到自我價值感快要蕩然無存,她從垃圾堆中找到那張 Fred 給她的泛黃紙條,彷彿是一根救命浮木一樣,她撥了電話過去邀約 Fred 共進晚餐,想要抓住這根浮木,但是卻在赴約前看見窗外廣告看板上那具年輕貌美的軀體,又在門把上的倒影看到自己年華老去的面容,反覆檢查自己臉部身體的缺陷,她最後被極度的容貌焦慮擊潰,沒有前去赴約,劇情也從這裡開始急轉直下,導致了後續的失控局面。
首先,這個專有名詞「男性凝視」(Male gaze) 是一種由男性異性戀視角出發的觀看方式,而所謂的「凝視」(the gaze) 指的不僅僅是物理上的觀看,而是自我和他者之間的鏡映關係,體現在性別則是主體男性對於客體女性的權力展現,經常體現在媒體、電影、廣告等領域中。
男性凝視在這部電影中以非常顯而易見的方式暴力呈現出來,在電影開頭 Elisabeth 因為女廁壞掉而使用男廁,無意間聽到電視台高層邊上廁所邊大吼:
We need her young. We need her hot. We need her now. (我們需要她年輕,我們需要她火辣,我們現在就需要她!)
Hey, did you know that a woman's fertility start to decrease by the age of 25? (嘿!你知道女人的生育能力 25 歲就開始下降了嗎?)
後來與 Elisabeth 的聚餐中,又邊看服務生屁股,邊高談闊論自己對於女性的評論:
Renewal is inevitable. And in 50, it stops. (汰舊換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一到 50 歲,你知道的,一切就沒用了。)
有趣的是,這部電影在呈現男性凝視時,喜歡用超近特寫和刺耳的音效,搭配特別噁心的畫面,來呈現猥瑣的普信男對女人品頭論足的模樣,我認為這種清楚明瞭的呈現方式,讓這部電影更為大眾化。
而女性作為一種被觀看且性化的客體,如何被評價也在電影中呈現出對比。年輕貌美的 Sue 被電視台重用,在家施工太吵被鄰居敲門抗議,結果打開門當鄰居發現是個美女,瞬間態度大轉變,後來還一直想要邀約 Sue 喝一杯。
這樣的男性凝視其實充斥在日常生活中,近幾年台灣棒球運動的啦啦隊球員頗受歡迎,其實只要到啦啦隊隊員跳舞影片下的留言區就能看到許多現成的例子。或許會有些人想要駁斥明明也有女性凝視!我目前不認為女性對於男性的可欲構成結構性的威脅,就生理上的差異和長年來社會文化的性別秩序教育,已經大致形成了男性對於女性的宰制地位,如果用同樣的邏輯去闡述女性凝視,搞不好還會受益於男性,因為男性被凝視的可欲形象通常都是凸顯其支配者的角色(像是肌肉線條和性能力)。不過這種觀點也可能被挑戰,當性別秩序隨著多元性別觀的發展而逐漸瓦解,這種來自 1970 年代的凝視觀點也可能會改變其被闡述的視角。
電影中後段本體與分身的意識開始分裂,就好像具象化了每個人的心理狀態常常也是分裂的。一個是原本的自己,另一個是被渴望的自己,而這兩者常常是難以和平共處的,時常會相互矛盾與衝突,Elisabeth 在承受使用完美物質的副作用成為孱弱的傴僂後,決定親手殺死自己的分身,但後來又反悔想要她回來,最後造成本體與分身先後死亡,成為了怪物伊麗莎蘇 (Monstro Elisasue)。
完美物質的設定中,只要遵循本體與分身各七天的完美平衡,就不會產生任何問題,似乎也預示著其實我們每個人對於自我價值感的建立,多多少少都會受外在環境影響,畢竟我們難以撼動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如果只是呼籲每個人不要容貌焦慮不要在乎別人,聽起來似乎有點理想又太過困難,因此如果能夠達成完美平衡,充分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對於現實狀況有正確的認知,盡量建立來自內在源源不絕的自我價值感,就能避免被另一個自己低自尊且總是被外界定義的自我侵蝕,成為那個自己跟外界共同養出來的怪物。
這部電影我認為在表現形式上很好理解,雖然肉體恐怖的呈現方式可能會讓有些人感到不適,法國導演 Coralie Fargeat 表示這部電影對白不多,影像和聲音真正成為了電影的看點,服裝、場景佈置和精心構圖的鏡頭都是觀眾可以特別注意的地方。我認為觀看這部電影時不要太過於專注於其科幻設定合不合理(我覺得這是某些觀眾的通病),這部電影不是那種要多講求邏輯的硬科幻電影,如果把重點放在電影想傳達的主題、帶給社會的警世預言和與觀眾的共鳴,我認為這是一部兼具內涵與視覺聽覺娛樂性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