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3|當手機替代了你的感官,你還剩下多少真正的自己?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異化:當手段變成目的」


「本來作為完成某個特定目的,而採納個一種手段,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具備了某種自足和獨立性」


「有目的才有手段,但如果目的不存在,手段就獲得了某種自足和獨立性,形成了一種隱秘而強烈的慾望----癮」


「於是到最後,迫使你完成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手段本身成了目的。」


「手機的特定目的是為了讓生活與工作更加方便,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互聯度。但在使用過程中,作為手段的手機的重要性愈來愈凸顯,你愈來愈離不開手機。」


「我們使用任何一個工具,都意味著某種通向自由之路,但反過來也會是通向奴役之路,你會被手段綁架。」


「你與手段之間不斷持續的合作,成為了一個生命體從0到1的生成過程---這個看不見的生命體成為了主體,曾經作為手段的那方,已經成為這個生命體不可替代,甚至是最重要的器官。」


「最初啟動合作的那一方,在整個合作體中,從主動變成了被動。」


這段討論,節錄自吳伯凡老師的認知方法論課程[1],


引發了我對「器官」的重新認知與深度思考。


raw-image



讀這篇文章的途中,我想起了2012年大學四年級時,


當時參加了中研院數學所舉辦的暑期研習,


主題是訊號處理。當時的研習,


有幸安排了大家到位於台北101的Google 辦公室參訪,


當時聽完演講後,我問了當時演講主持人一個問題:


「Google 有沒有在研究侵入式的穿戴設施?」


我當時想的侵入式的穿戴設施,是例如人造眼球,


人造手臂等等,能夠讓人類變得半人半機器的設施。


而當時主持人的回答我印象相當深刻,他說:


「智慧型手機真的就不算是侵入式的穿戴設施嗎?」


這個回答激起了我的思考。的確,智慧型手機,


替代了我們的眼睛,我們看網路上的圖片影片,


比去看這個真實世界的時間多了太多太多。


智慧型手機替代了我們的口舌,


透過打字打電話的方式溝通,逐漸取代了面對面人的溫度。


智慧型手機替代了我們的耳鼻,


餐廳好不好吃不再是親自去品嚐,而是先上網看看評價;


演講有沒有啟發不再是親自去聽去想,


而是先看看知識型Youtuber怎麼評價;


電影好不好看不再是親自去電影院感受,


而是透過「一口氣看完」系列知道個大概,


就覺得這電影沒什麼,導演程度差。


智慧型手機與網際網路本身帶來了便利,


我們與各種內容的距離變得無限得小,


於是智慧型手機成為了你的器官,


一種只對他人的感受才有感受的器官,


於是你放棄了你的眼耳鼻喉舌,


成為了半人半機器,或者全身都是機器的怪物。


Reference

[1] 吳伯凡 - 認知方法論 - 认知与异化 1 | 手段和目的之间是什么关系?

avatar-img
507會員
1.7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過度追求短暫的滿足感 - 很多研究生一旦工作告一段落,就忍不住滑手機、追劇、刷 IG 或抖音短影片。剛開始覺得是在放鬆自己,但越看越停不下來,結果不但拖延了應該完成的進度,還讓自己壓力更大。這種「放鬆」其實沒有帶來真正的休息,反而陷入無限輪迴的內疚感和焦慮。最終,你會發現自己既沒好
最近由於團隊擴張很快,我也體驗到了團隊人數加倍造成的溝通挑戰。 隨著自己指導的小朋友們,各自都又有了自己指導的小朋友們,我開始體會到「管理者 Manager」與「領導者 Director」角色的深刻不同。 其中的核心差異,在於「策略 Strategy」的制定或者執行。 回想以前
在美國創作者 Nick Milo 的 *Linking Your Thinking* 工作坊中,他提出了「連結就是思考(Linking is Thinking)」的概念,強調當你在筆記之間建立連結時,你的思維會產生「思想碰撞(Thought Collisions)」,進而深化理解。這讓我開始思考,如
美國經濟學家 Richard Thaler 與法律學者 Cass Sunstein 在 *Nudge: The Final Edition* 中提出了「選擇架構師(Choice Architect)」的概念,強調透過設計選項的呈現方式,影響他人做出決策。這讓我開始反思,在輔導碩博士生時,如何透過
「工作成癮是一種成癮症,其特點是非常不健康地過度投入工作。」 「工作成癮者只有工作才能給予他們滿足感,他們把所有時間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忽略自己的身體需要和情感需求。」 「願意少做,意味著從根本上改變事情的優先等級, 把保持簡單且相對平衡的生活方式, 看成是比賺錢或者獲得殊
1. 忽視寫信的重要性: - 很多研究生誤以為學術討論只要靠面對面溝通或開會就足夠,但其實透過電子郵件將想法具體化,能幫助自己與合作者更清楚地理解雙方的觀點,並記錄討論過程中的細節。電子郵件不僅可以提供一個正式的紀錄,還能讓合作者在有時間的情況下深入思考和回應,這對於構建深層的知識和形成具體的
1. 過度追求短暫的滿足感 - 很多研究生一旦工作告一段落,就忍不住滑手機、追劇、刷 IG 或抖音短影片。剛開始覺得是在放鬆自己,但越看越停不下來,結果不但拖延了應該完成的進度,還讓自己壓力更大。這種「放鬆」其實沒有帶來真正的休息,反而陷入無限輪迴的內疚感和焦慮。最終,你會發現自己既沒好
最近由於團隊擴張很快,我也體驗到了團隊人數加倍造成的溝通挑戰。 隨著自己指導的小朋友們,各自都又有了自己指導的小朋友們,我開始體會到「管理者 Manager」與「領導者 Director」角色的深刻不同。 其中的核心差異,在於「策略 Strategy」的制定或者執行。 回想以前
在美國創作者 Nick Milo 的 *Linking Your Thinking* 工作坊中,他提出了「連結就是思考(Linking is Thinking)」的概念,強調當你在筆記之間建立連結時,你的思維會產生「思想碰撞(Thought Collisions)」,進而深化理解。這讓我開始思考,如
美國經濟學家 Richard Thaler 與法律學者 Cass Sunstein 在 *Nudge: The Final Edition* 中提出了「選擇架構師(Choice Architect)」的概念,強調透過設計選項的呈現方式,影響他人做出決策。這讓我開始反思,在輔導碩博士生時,如何透過
「工作成癮是一種成癮症,其特點是非常不健康地過度投入工作。」 「工作成癮者只有工作才能給予他們滿足感,他們把所有時間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忽略自己的身體需要和情感需求。」 「願意少做,意味著從根本上改變事情的優先等級, 把保持簡單且相對平衡的生活方式, 看成是比賺錢或者獲得殊
1. 忽視寫信的重要性: - 很多研究生誤以為學術討論只要靠面對面溝通或開會就足夠,但其實透過電子郵件將想法具體化,能幫助自己與合作者更清楚地理解雙方的觀點,並記錄討論過程中的細節。電子郵件不僅可以提供一個正式的紀錄,還能讓合作者在有時間的情況下深入思考和回應,這對於構建深層的知識和形成具體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有勇氣做出與以往不同的選擇和行動, 掌握自主權,賦與自己做決定的力量, 成為一個全新的自己。
Thumbnail
即使外在沒有變化,我們仍然可以積極地做些什麼, 最起碼可以專注自身,穩定情緒,照顧自己的需要,改善內心狀態,切換觀看的角度與方式, 透過自我反思,做出調整與改變, 而信任和紀律,是邁向成功的關鍵。
如果要迎合每個人,即便會獲得大量安全感 但同時已經阻抗自己的真實 增加對自己的距離,表面上獲得人際或是得讚與回應,實際上解離自己得很恐怖、時空感漸漸扭曲,越來越為了和平戴上面具,遽增了自己可怖的心靈與面容,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連自己都毀滅自己。 「有魅力」跟「無端迎合人際」內含與本
我若看得懂你的心跟慾望的脈絡動態,也就是你在幹嘛 不是因為有一個外界的你可以被看見 是因為我能清楚觀覽到我自己的內心生態 因為我通我自己等於通一片性海一樣 現象上從來沒有更動,一樣具有差別 觀覽到自己1/1000就同時也能觀覽別人的1/1000 這是自然映射作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4y3kexyxC8詳細內容 ➠https://joyying888.blogspot.com/2018/10/42_64.html 00:03 ➠ 超越夢境與身體之美:探索人類存在的深刻意義 02:12➠ 『做自己』的真
Thumbnail
那個形象,那個form ,是個很深入的植入,是人類潛意識的木馬,是我自己所允許的共振頻率。 所有一切干擾我,影響我的舊有制約、別人期望、社會期待,我是否願意通通摧毁而且不再創造? Yes! Right and Wrong, Good and Bad, POD and POC, Al
Thumbnail
你值得擁有你渴望的,你渴望的也想屬於你, 你已具備勇氣和信任,就等你果決釋放過去, 轉化舊模式,自我賦權, 以「我想要怎麼做」取代「我不想要怎麼樣」去回應。
Thumbnail
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小我模式和存在模式,及其如幻的智慧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通過融入存在模式,我們能夠超越小我的限制,回到當下的純粹經驗,體驗內心平靜和幸福感。
Thumbnail
自我訊號加上社會訊號,會更吸引人做出我們想要的事情嗎? 自我訊號可以傳遞一個人的自我價值,社會訊號則代表一個人想對社會大眾展現的樣貌,兩種訊號都可能會誘使一個人做出要證明自己的行為。 但是如果設計出,兩種訊號都很強的環境,是不是更會誘使一個人做出我們希望得到的結果?
Thumbnail
善用熱情的目的,我覺得最終還是要回歸自我,詢問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與接觸的東西,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能不能掌握這些我所有的?我現在有沒有了解到,我是怎麼看待眼前的事物的? 學習自我察覺與自我敘事,可以讓你從局中人暫時抽身,以一個客觀者的角度看事情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國泰CUBE App 整合外幣換匯、基金、證券等服務,提供簡便、低成本的美股定期定額投資解決方案。 5分鐘開戶、低投資門檻,幫助新手輕鬆進軍國際股市;提供人氣排行榜,讓投資人能夠掌握市場趨勢。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有勇氣做出與以往不同的選擇和行動, 掌握自主權,賦與自己做決定的力量, 成為一個全新的自己。
Thumbnail
即使外在沒有變化,我們仍然可以積極地做些什麼, 最起碼可以專注自身,穩定情緒,照顧自己的需要,改善內心狀態,切換觀看的角度與方式, 透過自我反思,做出調整與改變, 而信任和紀律,是邁向成功的關鍵。
如果要迎合每個人,即便會獲得大量安全感 但同時已經阻抗自己的真實 增加對自己的距離,表面上獲得人際或是得讚與回應,實際上解離自己得很恐怖、時空感漸漸扭曲,越來越為了和平戴上面具,遽增了自己可怖的心靈與面容,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連自己都毀滅自己。 「有魅力」跟「無端迎合人際」內含與本
我若看得懂你的心跟慾望的脈絡動態,也就是你在幹嘛 不是因為有一個外界的你可以被看見 是因為我能清楚觀覽到我自己的內心生態 因為我通我自己等於通一片性海一樣 現象上從來沒有更動,一樣具有差別 觀覽到自己1/1000就同時也能觀覽別人的1/1000 這是自然映射作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4y3kexyxC8詳細內容 ➠https://joyying888.blogspot.com/2018/10/42_64.html 00:03 ➠ 超越夢境與身體之美:探索人類存在的深刻意義 02:12➠ 『做自己』的真
Thumbnail
那個形象,那個form ,是個很深入的植入,是人類潛意識的木馬,是我自己所允許的共振頻率。 所有一切干擾我,影響我的舊有制約、別人期望、社會期待,我是否願意通通摧毁而且不再創造? Yes! Right and Wrong, Good and Bad, POD and POC, Al
Thumbnail
你值得擁有你渴望的,你渴望的也想屬於你, 你已具備勇氣和信任,就等你果決釋放過去, 轉化舊模式,自我賦權, 以「我想要怎麼做」取代「我不想要怎麼樣」去回應。
Thumbnail
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小我模式和存在模式,及其如幻的智慧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通過融入存在模式,我們能夠超越小我的限制,回到當下的純粹經驗,體驗內心平靜和幸福感。
Thumbnail
自我訊號加上社會訊號,會更吸引人做出我們想要的事情嗎? 自我訊號可以傳遞一個人的自我價值,社會訊號則代表一個人想對社會大眾展現的樣貌,兩種訊號都可能會誘使一個人做出要證明自己的行為。 但是如果設計出,兩種訊號都很強的環境,是不是更會誘使一個人做出我們希望得到的結果?
Thumbnail
善用熱情的目的,我覺得最終還是要回歸自我,詢問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與接觸的東西,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能不能掌握這些我所有的?我現在有沒有了解到,我是怎麼看待眼前的事物的? 學習自我察覺與自我敘事,可以讓你從局中人暫時抽身,以一個客觀者的角度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