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創作者 Nick Milo 的 *Linking Your Thinking* 工作坊中,他提出了「連結就是思考(Linking is Thinking)」的概念,強調當你在筆記之間建立連結時,你的思維會產生「思想碰撞(Thought Collisions)」,進而深化理解。這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碩博士生的研究與寫作過程中,有效運用筆記連結系統來促進學術進展。
▌「連結」代表什麼?
Milo 認為,連結筆記時會建立新的關係,促發新的想法。然而,如果你曾嘗試使用 Obsidian 這類筆記軟體,可能也有過類似我的困惑:筆記之間的連結看似應該能產生魔法般的效果,但實際操作時卻感到不知所措,無法像卡片筆記法的創始人盧曼那樣高效。
經過多次探索後,我發現關鍵在於「連結的根據」。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清楚界定,在自己的筆記庫中,「連結」應該代表什麼樣的資訊關係,才能真正為研究提供助益。
▌三種有效的筆記連結策略
我目前在 Obsidian 上使用三種連結策略,這些策略特別適合碩博士生在研究與論文寫作中的需求:
01 **用筆記標題連結有結構的從屬關係**
這種連結方式適合用於建立概念之間的層級。例如,如果你在研究「量子物理」時,可以將「量子態」「疊加原理」等筆記透過標題連結到「量子理論」的主筆記下,形成從屬結構。這種方式能幫助你在複雜的理論中,釐清每個子概念與主題之間的邏輯關係。
02 **用參考資料連結筆記庫外的補充資訊**
研究時常需要引用大量文獻資料,因此在筆記中連結到外部的補充資料非常重要。你可以透過 DOI 鏈接、Google Scholar 的引用資訊,或其他線上資源來建立筆記與外部資料之間的連結。這樣當你在撰寫論文或報告時,能迅速定位並引用這些資料,提升工作效率。
03 **用 Obsidian 內部連結補充筆記庫中的資訊**
當筆記庫中的筆記彼此關聯時,可以透過 Obsidian 的內部連結功能將相關筆記串接起來。例如,如果你在某篇筆記中提到「疊加原理」,可以建立內部連結,讓讀者或未來的自己點擊該詞時,直接跳轉到關於「疊加原理」的詳細筆記。這種連結方式不僅能幫助你組織資料,也能讓你在撰寫論文時快速檢索相關資訊。
▌從筆記到論文,連結是累積的關鍵
在 *Ship 30 for 30* 的培訓中,我學到一個重要的寫作心態:「寫作就是不斷補充資料。」研究寫作並非一次完成,而是透過持續記錄、整理、補充,將零散的筆記逐漸整合為文章,最終成為論文甚至書籍。
因此,筆記的連結只要能達到「補充資料」的效果,就已經足夠成功。每天撰寫短短的筆記,並透過連結將新的思考與舊資料串接起來,你會發現,筆記不僅能幫助你記錄資訊,還能不斷產生新的靈感。這種累積的力量,正是學術研究中最寶貴的資源。
▌結語
對碩博士生而言,筆記連結不僅是整理資料的方式,更是一種思維工具。透過標題連結建立結構、引用外部資源補充內容、以及內部連結組織筆記庫,你能有效提升研究效率。持之以恆地連結筆記,最終能將零散的資料轉化為有深度的學術成果。
筆記的力量在於累積,連結的價值在於思考。只要每天堅持寫下新內容,並透過連結不斷豐富既有的筆記庫,你會逐漸感受到思維的碰撞,為你的研究之路帶來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