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開假的,溝通成本巨高的「會議吸血鬼碩博士生」,都有這3個特徵: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 忽視寫信的重要性:


- 很多研究生誤以為學術討論只要靠面對面溝通或開會就足夠,但其實透過電子郵件將想法具體化,能幫助自己與合作者更清楚地理解雙方的觀點,並記錄討論過程中的細節。電子郵件不僅可以提供一個正式的紀錄,還能讓合作者在有時間的情況下深入思考和回應,這對於構建深層的知識和形成具體的研究成果非常重要。


2. 只依賴口頭討論而不做後續整理:


- 口頭討論時常充滿靈感與啟發,但如果不將這些靈感做後續整理,很多重要的想法容易隨著時間被遺忘或模糊。建議每次討論後,能夠立即以書面形式做紀錄,將討論的重點、想法以及未來的行動計劃具體記錄下來。這不僅有助於後續回顧,也能讓團隊成員清楚了解各自的責任與進度,減少誤會,提高合作的效率。


3. 沒有建立合作的知識創造流程:


- 寫信和紀錄不僅僅是溝通的手段,更是構建思路、深化合作的一部分。很多碩博士生在合作中缺乏一套系統性的知識創造流程,導致知識生產的效率低下。理想的合作應該包含定期的會議、會後的書面紀錄,以及明確的行動項目。建立一個系統化的流程,從初期構想到實驗設計,再到結果討論與修正,每一步都需有良好的紀錄與溝通,這樣才能確保合作的每個階段都有持續的知識積累與創造。


你在學術合作中還見過什麼其他錯誤?

raw-image


375會員
1.4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生成式AI出現之前,PDCA模型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各種專案管理和工作流程中。這個由計畫、執行、評價、改善組成的循環,讓人們能不斷優化自己的工作,達到80分的合格標準。然而,日本作者伊藤羊一和尾原和啟在《努力革命》一書中提出了新思維:如果想要突破80分的瓶頸,達到120分的創造性,就需要用DCPA
【碩博士生如何運用分冊化讀書法,掌握厚重書籍的知識?】 面對大量教科書、文獻和資料,是碩博士生日常的一部分。然而,厚重的書本往往令人感到壓力,不知該從哪裡開始。日本作者 IPUSIRON 和增井敏克在《「技術書」の読書術》中分享了一個特別的讀書方法:將書拆成小冊來讀,稱為「分冊化讀書法」。
堀公俊的創意框架,提供了一種將「田野工作(Field Work)」運用在研究探索的獨特方法。對於碩博士生來說,選擇一個適當的研究題目,常是最具挑戰的部分。這套思維方式不僅能幫助我們清楚觀察世界的變化,還能有效啟發新的研究方向。 田野工作不只是去現場觀察,而是一種帶著目的的深度探索:
「書其實就只是已經寫入文本的筆記本而已 (本はすでにテキストが入ったノートである)。」 「買了筆記本後,都會寫入一些東西,而「書」其實就只是寫了許多內容的筆記本。」 「讀者買了書,其實就是看了作者的筆記,形成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對話。」 「當你買了書以後,把書當作素材,去創作能代
1. 過度依賴他人的解法,忽略自主探索與實踐: - 許多研究生在進行專題或研究時,傾向花大量時間搜尋「最佳解法」或仿效前人的經驗。然而,這些方法往往是為了他人的需求或特定情境設計,未必適用於自己。長期依賴外部的方案會讓學生缺乏主動性,無法培養自我探索的能力。真正適合自己的解法,需要透
撰寫學術論文的導入部分(introduction)是吸引讀者、傳達研究價值的關鍵。然而,除了你提到的三個常見錯誤外,以下這些問題也經常出現在碩博士生的導入段落中,影響了論文的說服力和整體品質。 --- ▋ 缺乏清晰的研究動機 - **問題描述過於模糊**:有些學生的導入
在生成式AI出現之前,PDCA模型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各種專案管理和工作流程中。這個由計畫、執行、評價、改善組成的循環,讓人們能不斷優化自己的工作,達到80分的合格標準。然而,日本作者伊藤羊一和尾原和啟在《努力革命》一書中提出了新思維:如果想要突破80分的瓶頸,達到120分的創造性,就需要用DCPA
【碩博士生如何運用分冊化讀書法,掌握厚重書籍的知識?】 面對大量教科書、文獻和資料,是碩博士生日常的一部分。然而,厚重的書本往往令人感到壓力,不知該從哪裡開始。日本作者 IPUSIRON 和增井敏克在《「技術書」の読書術》中分享了一個特別的讀書方法:將書拆成小冊來讀,稱為「分冊化讀書法」。
堀公俊的創意框架,提供了一種將「田野工作(Field Work)」運用在研究探索的獨特方法。對於碩博士生來說,選擇一個適當的研究題目,常是最具挑戰的部分。這套思維方式不僅能幫助我們清楚觀察世界的變化,還能有效啟發新的研究方向。 田野工作不只是去現場觀察,而是一種帶著目的的深度探索:
「書其實就只是已經寫入文本的筆記本而已 (本はすでにテキストが入ったノートである)。」 「買了筆記本後,都會寫入一些東西,而「書」其實就只是寫了許多內容的筆記本。」 「讀者買了書,其實就是看了作者的筆記,形成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對話。」 「當你買了書以後,把書當作素材,去創作能代
1. 過度依賴他人的解法,忽略自主探索與實踐: - 許多研究生在進行專題或研究時,傾向花大量時間搜尋「最佳解法」或仿效前人的經驗。然而,這些方法往往是為了他人的需求或特定情境設計,未必適用於自己。長期依賴外部的方案會讓學生缺乏主動性,無法培養自我探索的能力。真正適合自己的解法,需要透
撰寫學術論文的導入部分(introduction)是吸引讀者、傳達研究價值的關鍵。然而,除了你提到的三個常見錯誤外,以下這些問題也經常出現在碩博士生的導入段落中,影響了論文的說服力和整體品質。 --- ▋ 缺乏清晰的研究動機 - **問題描述過於模糊**:有些學生的導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1. 被食物、書籍、網路、娛樂與社群媒體佔據整天醒著的時間: - 許多研究生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被各種媒介吸引,大量時間花費在非學術活動上,尤其是社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Threads等,這些平台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這些分心的活動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Sci-Hub的使用方法,方便研究生免費下載無法在學校資源中找到的學術論文。文中還提到一些研究生新手需要的軟知識,例如如何與教授互動、撰寫碩士論文的方法及研究生常見的焦慮與解決方案。此外,文章推薦了幾個有用的資源網站和文章,幫助研究生更好地完成論文寫作和研究工作。
最近有一些新的覺察,邁入大學的生涯後,更加的明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體會、感受。才能找出屬於自己的最佳解。 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多少時間是社交,又多少時間是留給自己,是一個流動的狀態,卻是大部分會給我帶來情緒波動的主因。 最近感悟到,當我在面對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時學到了如果對方沒有主動問
Thumbnail
研究生寫論文的獨特心路歷程,包括選擇指導教授的趣聞軼事、與指導教授的交手紀事,以及最後的口試心得。文章從幽默機智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打磨自己的過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申請美國博士班的心得,包括如何聯絡教授、申請流程以及個人的經驗教訓等。文中提到套詞對申請成功率有幫助,建議提前半年開始聯絡教授。同時也分享了自己在申請過程中的困難和體驗,希望能給其他申請者一些參考和幫助。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1. 被食物、書籍、網路、娛樂與社群媒體佔據整天醒著的時間: - 許多研究生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被各種媒介吸引,大量時間花費在非學術活動上,尤其是社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Threads等,這些平台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這些分心的活動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Sci-Hub的使用方法,方便研究生免費下載無法在學校資源中找到的學術論文。文中還提到一些研究生新手需要的軟知識,例如如何與教授互動、撰寫碩士論文的方法及研究生常見的焦慮與解決方案。此外,文章推薦了幾個有用的資源網站和文章,幫助研究生更好地完成論文寫作和研究工作。
最近有一些新的覺察,邁入大學的生涯後,更加的明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體會、感受。才能找出屬於自己的最佳解。 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多少時間是社交,又多少時間是留給自己,是一個流動的狀態,卻是大部分會給我帶來情緒波動的主因。 最近感悟到,當我在面對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時學到了如果對方沒有主動問
Thumbnail
研究生寫論文的獨特心路歷程,包括選擇指導教授的趣聞軼事、與指導教授的交手紀事,以及最後的口試心得。文章從幽默機智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打磨自己的過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申請美國博士班的心得,包括如何聯絡教授、申請流程以及個人的經驗教訓等。文中提到套詞對申請成功率有幫助,建議提前半年開始聯絡教授。同時也分享了自己在申請過程中的困難和體驗,希望能給其他申請者一些參考和幫助。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