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張忠謀說:「全球化已死」,我感到好奇,研究了一下。......原來是這樣啊。
.
全球化曾經是許多國家與企業追求的理想,透過減少貿易壁壘、促進資源與資本自由流動,實現經濟發展與全球繁榮。然而,近年來全球化正面臨嚴峻的挑戰,甚至有人認為全球化已經走向終結,其原因主要來自貿易保護主義的崛起、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以及在中國模式下激烈的產業競爭。
.
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首先,「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是全球化衰退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許多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經濟,紛紛採取措施限制進口並扶持本土企業,這導致全球市場的開放程度下降。諸如提高關稅、限制技術出口等保護主義政策,削弱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尤其在疫情之後,各國對依賴他國生產的風險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因此「去全球化」成為主流趨勢。
.
地緣政治緊張加劇了全球化的脆弱性
其次,「地緣政治緊張加劇了全球化的脆弱性」。例如,中美貿易戰、俄烏衝突等事件,使得各國更加意識到依賴全球供應鏈帶來的風險。中美兩國的對抗不僅是貿易上的摩擦,更體現在科技與經濟的脫鉤趨勢上,許多國家和企業不得不重新評估全球化的長期可行性與風險。為了減少依賴,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推動「產業鏈本地化」政策,以此來提升經濟獨立性與安全性。
.
以中國為代表的全球化模式帶來的激烈競爭
此外,「以中國為代表的全球化模式帶來的激烈競爭」,對許多國家的產業造成了深遠影響。過去幾十年,中國憑藉廉價勞動力和規模化生產優勢迅速佔領全球市場,導致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受到衝擊。特別是在低成本領域競爭中,以價格為導向的市場爭奪戰使得許多企業難以生存。例如,台塑集團的困境就是價格戰的犧牲品,而那些技術門檻較高的產業,例如台積電,在面對中國企業的競爭中則仍然保持優勢,成為護國神山。台積電的成功背後,是因為其掌握了極高的技術門檻,這也是它能在全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
全球化的終結並非意味著國家之間不再相互合作,而是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將更注重本地化與自給自足。未來的世界經濟發展,可能會以「區域化」取代「全球化」,各國將更專注於與鄰近國家或區域內的合作,提升自身的獨立性與抗風險能力。這不僅是大國戰略競爭的必然結果,更是全球化自身不可避免的反思與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