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職場內耗與命定之途:中年上班族的自我探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人生的命定之途上找到自我,不是屈服於命運,而是學會在穩定中創造自由。」

在忙碌的職場生活和日常責任之間,中年上班族常常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內耗」。這種內耗來自內心的矛盾與拉扯:當年輕時那種「前途未卜」的自由夢想,似乎在現實中被壓縮成了一條逐漸清晰的「命定之途」。從年少懷抱無限可能,到步入中年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內心的世界也在無形中發生了改變。

如同那句話所說,「如果你站在童年的位置展望未來,你會說你前途未卜,你會說你前途無量。但是你要是站在終點看待生命的軌跡,此時你看到的只有一條路,你就只能看到一條命定之途。」這段話既蘊含了人對未知未來的渴望,也揭示了當人生走向終點時,回首往昔的路竟然似乎早已注定。這種「命定之途」的感受,讓人不禁思考,自己究竟是一步步走向了這條路,還是被推著走來?

延伸閱讀:寫作:打開內心之窗,療癒生活的避難所

raw-image


1. 當前途未卜變成命定之途:中年內耗的根源


在職場上打拼了十幾二十年,我們往往發現自己走上了一條相對穩定的道路,甚至每天的生活已經變得「可預期」。年少時的激情和理想,隨著現實壓力的增長而逐漸淡去。很多時候,內耗的根源正是來自於這種「命定之途」的感受——當年那些為了夢想而奔波的日子,似乎最終只是走向了某個「命中注定」的安穩位置。

這種「命定」的感覺,讓許多中年上班族深陷在對過去選擇的懷疑中,甚至對未來充滿焦慮。一方面,我們渴望突破現狀、再次尋找那份「前途未卜」的感覺;另一方面,內心卻難以抗拒現實的束縛,害怕冒險帶來的風險,這種拉扯便成了內耗的重要來源。

raw-image


2. 學會接納:如何走出命定的束縛


面對這條「命定之途」,其實我們可以選擇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它,而非僅僅認為一切都已經被固定住。每個選擇、每段經歷都是我們過往努力的結果,即使走上的是一條看似注定的道路,但也包含了我們每一份付出和堅持。內耗之所以發生,往往是因為我們對「已經發生」的事情懷抱懷疑,對「還未發生」的事情心生焦慮。

要走出這種命定的束縛,我們可以試著學會接納當前的自己,甚至接納過去的選擇。這並不是放棄對理想的追求,而是承認每一個階段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我們可以重新定義「成功」和「滿足」,而不再拘泥於自己年輕時的標準。內耗不過是因為我們期望太多,對自己要求過高,學會接納就是減少內耗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努力與命運的角力:擺脫內耗,找到人生的平靜

raw-image


3. 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在命定中創造可能


儘管人生的軌跡看似「命定」,但我們依然可以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這條路之所以成為「命中注定」,其實也因為我們一步步的選擇讓它成形。當我們開始正視這條路上的「必然性」,並在穩定的框架中尋找自己的空間,就能減少內心的耗損。

例如,我們可以把目光放在日常的每一小步,尋找自己仍然能夠掌控的部分,例如提升專業能力、加強人際關係或培養興趣愛好。這些看似微小的成就,能夠讓我們在命定之中創造屬於自己的滿足感,從而減少對「人生意義」的執著焦慮。

延伸閱讀:未來的我會後悔嗎?在一般收入下實現財富自由的智慧選擇與取捨

raw-image


4. 改變對命運的理解:從命定到「自我掌控」


最終,我們可能無法真正掌控整個人生的走向,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解讀這條「命定之途」。人生不僅僅是宿命的產物,也包含了我們在過程中所做的每一個選擇,甚至是面對困境時的每一次自我調適。當我們重新理解這條路,不再視其為宿命的束縛,而是一段自我塑造的過程,我們便能在命定之中找到自由,從而減少內心的消耗。

也許在職場的中途我們會感到壓力和內耗,但當我們選擇接受過去並且在現在找到自我的價值,我們將不再受限於命運的束縛,而是學會在穩定中尋找成長。當內心變得更加寬容與平和,人生就不再是「命定」的束縛,而是一場無止盡的探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中產財富之旅
41會員
139內容數
一名中年上班族。通過多年努力和資產配置,資產已累積到一定程度。雖然尚未實現完全財務自由,但這些經驗讓我在面對裁員風險時能保持財務安全。 在這個沙龍裡,我將分享自己的財務累積經驗與歷程,包括如何通過儲蓄、投資和資產配置達到現階段的財務狀況。希望這些分享能幫助大家在財務管理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共同實現更穩定的財務未來。
中產財富之旅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關稅還在吵,庫存卻已經默默攀升,這波市場熱度不是回暖,是回光返照。
Thumbnail
2025/04/23
關稅還在吵,庫存卻已經默默攀升,這波市場熱度不是回暖,是回光返照。
Thumbnail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18
這句話是ChatGPT問的。我還沒想通,但我已經在活著回答它了。
Thumbnail
2025/04/18
這句話是ChatGPT問的。我還沒想通,但我已經在活著回答它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人生的命定之途上找到自我,不是屈服於命運,而是學會在穩定中創造自由。」
Thumbnail
「在人生的命定之途上找到自我,不是屈服於命運,而是學會在穩定中創造自由。」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中年危機的人都是在青年的時候布局沒有做好的人. 青年的時候想做安逸的工作. 青年時期想追求穩定舒適的環境. 想做簡單的事, 但是簡單的事你能做別人也能做. 長期主義者是做難而正確的事. 第一:這個工作得符合市場趨勢,符合時代需求. 第二:他要難,難的事情很多人不願意做. 你去做,你做
Thumbnail
中年危機的人都是在青年的時候布局沒有做好的人. 青年的時候想做安逸的工作. 青年時期想追求穩定舒適的環境. 想做簡單的事, 但是簡單的事你能做別人也能做. 長期主義者是做難而正確的事. 第一:這個工作得符合市場趨勢,符合時代需求. 第二:他要難,難的事情很多人不願意做. 你去做,你做
Thumbnail
職場面試官十年筆記,誰能脫穎而出、誰只能輾轉沉浮,他談完就知。
Thumbnail
職場面試官十年筆記,誰能脫穎而出、誰只能輾轉沉浮,他談完就知。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偶爾跟朋友私下聚會,大家總會聊到工作近況,善男子聊的話題與善女人聊的話題可能略有不同。男人的事業心重,因為養家活口是天職,話題離不開工作職場的長短是非,這個人際間的「長短是非」,背後糾纏著今生與過去世的千絲萬縷關係。在職場上拚鬥,是遇到貴人提攜?還是半路殺出攔路虎攪局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偶爾跟朋友私下聚會,大家總會聊到工作近況,善男子聊的話題與善女人聊的話題可能略有不同。男人的事業心重,因為養家活口是天職,話題離不開工作職場的長短是非,這個人際間的「長短是非」,背後糾纏著今生與過去世的千絲萬縷關係。在職場上拚鬥,是遇到貴人提攜?還是半路殺出攔路虎攪局
Thumbnail
中年之路是指一敞心靈的成長之路,大多數初發於三十歲,然而因為生活的壓力,已然習慣的生活模式、道德責任,很多人會將這種感覺忽略或壓抑。不過,這種感覺並不會消失,它會繼續累積,直至爆發,這種爆發也是常道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中年之路是指一敞心靈的成長之路,大多數初發於三十歲,然而因為生活的壓力,已然習慣的生活模式、道德責任,很多人會將這種感覺忽略或壓抑。不過,這種感覺並不會消失,它會繼續累積,直至爆發,這種爆發也是常道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一直到底」的工作、「一職到底」的職場,如今已成為了一種夢想、一種難以遭遇的現實。隨著高齡化、產業轉型、傳統工作的式微與消失、新興產業與經營模式的改變,這已然成為現代職場的一種「日常」。工作好像不再有「一輩子」的規劃可能,有的只剩「一陣子」與「一下子」的存在模式。
Thumbnail
「一直到底」的工作、「一職到底」的職場,如今已成為了一種夢想、一種難以遭遇的現實。隨著高齡化、產業轉型、傳統工作的式微與消失、新興產業與經營模式的改變,這已然成為現代職場的一種「日常」。工作好像不再有「一輩子」的規劃可能,有的只剩「一陣子」與「一下子」的存在模式。
Thumbnail
關於生涯、職涯,事情是這樣的,不知道怎麼地,自從去年離開了待了很久的工作之後,找工作或是職場上就是一直的不太順利,前前後後換了幾份不同的工作,也待業了一些時間,嘗試著想要做點什麼卻總是以失敗告終。 下班路途中思考著這輩子能這樣嗎? 這段時間經常發生的思考可以列為三類我想。 #結語
Thumbnail
關於生涯、職涯,事情是這樣的,不知道怎麼地,自從去年離開了待了很久的工作之後,找工作或是職場上就是一直的不太順利,前前後後換了幾份不同的工作,也待業了一些時間,嘗試著想要做點什麼卻總是以失敗告終。 下班路途中思考著這輩子能這樣嗎? 這段時間經常發生的思考可以列為三類我想。 #結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