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 vs. 文科:我們真的只能選擇其中一個嗎?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總是在大學選科時面臨「理科」還是「文科」的抉擇,甚至經常看到人們爭論著理科與文科的優劣。

但我們真的只能選擇其中一個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詢問對方是什麼科系畢業的。如果對方是理科畢業,往往就會帶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具備邏輯性和務實的精神;而如果對方是文科畢業,則可能被認為天馬行空,想像力豐富,但不太能適應枯燥的工作環境。


隨著年紀的增長與閱歷的累積,我開始質疑這種二分法是否真的有意義。理科和文科的區別似乎更像是一種學科分工,而非能力上的真正分界。無論選擇何者,人生的核心在於追求更深層次的理解,而這種理解跨越了知識的類別,也融合了我們的視野、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理科的精確,文科的宏觀

理科強調邏輯與精確,這在工作中幫助我們解決具體問題。我們需要明確的數字和詳細的定義,才能在實現客戶需求時不至於迷失方向。越清晰的需求描述,越能讓我們更容易達成目標,並明確知道大約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


但現實並不完美,當你越貼近客戶、直接聆聽他們的表達時,會發現其中有許多「弦外之音」無法輕易描述。很多時候,連客戶自己也不清楚具體想要什麼。開個玩笑,如果人人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很多高階工作可能都會被AI取代,因為AI加上明確的表達能力,幾乎能完成一切。


這讓我意識到,除了硬實力,軟實力也至關重要。遇到複雜的商業需求或模糊的用戶體驗需求時,往往需要更多的溝通、理解,甚至一些看似「文科」的視角。文科所帶來的,是更大的視野和宏觀的思維模式。學習經濟、哲學甚至寫作,並不是讓我成為一個「文科生」,而是讓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他人與社會,理解問題的根源,而不僅僅停留在解決表面問題上。


專業之外的軟實力

在職場中,我們被教導要「專業」,甚至被鼓勵在某一技術上深入專精。然而,真正推動一個人進步的,往往是那些「跨學科」的能力。比如溝通的技巧、需求的理解、對人性的洞察。這些所謂的「軟實力」,並不是單一學科所能賦予的,而是來自多角度的學習與反思。即便在軟體工程中,理解需求、傳達意圖也是不可或缺的技能,否則,哪怕項目做的再完美,也可能最終與客戶或老闆的想要的結果是大相逕庭的。


狹隘與宏觀:從特定到整體的思維切換

當我專注於代碼的優化、專案的準時交付時,容易陷入「狹隘」的思維模式,只追求效率或技術深度。然而,有些問題並不能僅從技術角度解決,這讓我理解到,需要用更開放、更全面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舉例來說,最近我喜歡的一部 Netfix 影集《頭號外交官》,其中一位高階外交官在政治策略上的選擇透過製造外部敵人使國家團結,雖然表面上似乎違背了某些道德原則,但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這樣的決策可能有助於維持國家的長遠穩定。

這並非是在為某些行為辯護,而是提醒我們,簡單的「對錯」思維在複雜的世界中可能不適用。從更全面的角度思考,不僅讓我們看清事物的全貌,也讓我們避免過度的主觀和武斷。


融合視角,找到更大的可能性

理科與文科的融合,不僅讓我們更全面地理解世界,也讓我們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或許有人會問:「為何還要花時間學習不直接相關的知識?」我的回答是,這些看似無用的知識,正是我們開拓思維、加深理解的橋樑。這不僅能讓我們更好地應對職場上的挑戰,也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找到更高的價值與意義。

我不認為理科生或文科生是二元對立的存在。相反,無論我們從哪種角度出發,最終都將指向對世界更深層次的理解。這也是為何我開始接受並學習經濟、哲學等非本業知識,因為我明白,專業的高度終究要建立在多元的基礎之上。


我們以專業作為進入社會的基石。當我們不斷強化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應避免忽略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可能性。


在我之前的幾篇文章中,亦曾提到過類似的觀點。比如在〈一趟意外的飛行體驗,帶來的驚喜〉中,我談到旅途中意外事件帶來的不一樣的體驗;在〈重新看待事物後,仍需保持開放心態〉一文中,我提到我們或許經歷了「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過程,認為自己掌握了事情的發展,但同時也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不要認為只有一種可能性。

我非常欣賞查理・芒格先生的一句話,他提到我們需要逆向思維。他曾引用彼得・S・考夫曼的話,說我們應該能從上往下看,也要能夠從下往上看。我們應該能夠站在比我們更高的人視角去看待事物,同時也要能站在比我們更低的人視角去看待問題。


結語

無論是理科的精確,還是文科的宏觀,都是我們理解世界不可或缺的角度。

將理科的邏輯性與文科的多元思維融合在一起,不僅讓我們在職場中更具競爭力,也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更有深度。學習與成長不該局限於學科的分類,而是應該將各種知識交融,打破固有的思維框架,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條通向全方位理解的道路。最終,這種兼容並蓄的視角,將成為我們探索世界、解決問題的最大助力。

內容總結
頭號外交官
5
/5
程式撰寫是我的專業,思考與成長則是我永不停歇的追求。在這裡,我分享一些對生活和技術的思考,從技術探討到閱讀心得,這些都是我在探索自己和這個世界時所發現的靈感。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啟發你,也讓我們在彼此的交流中共同進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感而發,今天記錄一下我的心情。 今天看了一本小說的更新,名字是《上午你毀我丹田,下午我在你墳前燒紙》。這真的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小說,我已經看了兩年多了,目前總共看了1000多話。 平時,這是一本讓人忍不住發笑的小說,但其中的某些觀點經常讓人深思。故事講述了一個小女孩,為了拯救自己的世界...
ChatGPT 幾乎已經成為我的個人助手!這讓我不禁好奇,對 ChatGPT 來說,它認識的我究竟是什麼樣子?透過與 ChatGPT 的互動,我的「用戶畫像」逐漸成形。更妙的是,這個畫像還能讓我發現自己的特點與缺點。接下來我會與大家分享如何使用 ChatGPT 進行自我分析。
在這次新加坡旅遊中,我放棄了與朋友坐一起,最終卻意外體驗了無與倫比的飛行時光。在飛行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脫離常理的快樂,與朋友分開坐的安排,反而消除了社交壓力,讓我發現不理想的選擇有時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這次經歷讓我認識到,偶爾跳脫常規的選擇,也能為我們的旅程帶來新的體悟。
颱風天,該不該放假?每年颱風來臨時,這個話題總是引發熱烈的討論。有人認為,放假是為了保護生命安全,有人則擔心經濟損失,甚至有不少企業主認為,颱風假只是讓員工有藉口偷懶的一天。我們就來從不同的角度看,放假的合理性。
前言 我之前看了《致富心態》這本書,裡面有一個概念一直圍繞在我的腦海,就是「長尾效應」(The Long Tail)。說實在的,其實就是長期的準備加上運氣。 長尾效應 任何一件巨大、有利可圖、知名度高或有影響力的事情,就是長尾事件(tail event)導致的結果,也就是說,那是千分之一或百萬
這幾天,我與一位朋友聊到如何調適壓力的問題。他最近在工作上感到壓力巨大,需要與許多部門聯絡合作。他的上司是新人,渴望展現業績,而被派來協助他的資深同事也沒有處理過類似的事務。面對繁多的任務,他感到力不從心,想尋求一些調適的方法。我分享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跟看法。
有感而發,今天記錄一下我的心情。 今天看了一本小說的更新,名字是《上午你毀我丹田,下午我在你墳前燒紙》。這真的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小說,我已經看了兩年多了,目前總共看了1000多話。 平時,這是一本讓人忍不住發笑的小說,但其中的某些觀點經常讓人深思。故事講述了一個小女孩,為了拯救自己的世界...
ChatGPT 幾乎已經成為我的個人助手!這讓我不禁好奇,對 ChatGPT 來說,它認識的我究竟是什麼樣子?透過與 ChatGPT 的互動,我的「用戶畫像」逐漸成形。更妙的是,這個畫像還能讓我發現自己的特點與缺點。接下來我會與大家分享如何使用 ChatGPT 進行自我分析。
在這次新加坡旅遊中,我放棄了與朋友坐一起,最終卻意外體驗了無與倫比的飛行時光。在飛行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脫離常理的快樂,與朋友分開坐的安排,反而消除了社交壓力,讓我發現不理想的選擇有時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這次經歷讓我認識到,偶爾跳脫常規的選擇,也能為我們的旅程帶來新的體悟。
颱風天,該不該放假?每年颱風來臨時,這個話題總是引發熱烈的討論。有人認為,放假是為了保護生命安全,有人則擔心經濟損失,甚至有不少企業主認為,颱風假只是讓員工有藉口偷懶的一天。我們就來從不同的角度看,放假的合理性。
前言 我之前看了《致富心態》這本書,裡面有一個概念一直圍繞在我的腦海,就是「長尾效應」(The Long Tail)。說實在的,其實就是長期的準備加上運氣。 長尾效應 任何一件巨大、有利可圖、知名度高或有影響力的事情,就是長尾事件(tail event)導致的結果,也就是說,那是千分之一或百萬
這幾天,我與一位朋友聊到如何調適壓力的問題。他最近在工作上感到壓力巨大,需要與許多部門聯絡合作。他的上司是新人,渴望展現業績,而被派來協助他的資深同事也沒有處理過類似的事務。面對繁多的任務,他感到力不從心,想尋求一些調適的方法。我分享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跟看法。
本篇參與的主題策展
2015年上映的《辣手警探》創下1340萬觀影人次,成為韓國影史第8位票房作品。九年後,導演柳承完帶著續集《辣手警探2》回歸。與前作相比,續集在動作設計上向現實類型靠攏,討論了社會問題及道德辯證,增添了劇情的深度。演員黃晸玟和丁海寅的出色表現讓人期待,但故事情節的重複性可能讓部分觀眾感到疲憊。
※本文有《機動戰士鋼彈 復仇的安魂曲》的全集劇透。※本文不推薦吉翁主義者或吉翁派閱讀。
哥吉拉系列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傳奇怪獸,說牠是地球的守護者,同時也是人類的破壞者,在各種不同系列電影和動畫中有著不一樣的外貌,但在哥吉拉眾多電影和戲劇中,唯獨這部動畫讓我第一次感受到離哥吉拉是如此的近。
此部以鋼彈宇宙的一年戰爭為故事背景,聚焦在地球戰區的歐洲戰線,並以「吉翁軍」為故事主角推進故事,一年戰爭的11個月經過之後,吉翁軍再一次行動中意外中路了聯邦軍的埋伏,好在押後的主角開著薩克前來營救,但沒想到收復營區後又被聯邦反殺,一隻「白色惡魔」打的吉翁節節敗退,最後不得不退出地球戰場返回宇宙。
串流影音巨頭網飛 Netflix,正式於 10/17 發表了今年 2024 第三季的財報,無論營收或者是獲利,都超過了華爾街的分析師預期共識。這個好成績,也讓網飛的股價,在盤後大幅上漲了 5%。這並不讓人意外,因為網飛在本季財報前,已經連續四季都交出成長加速的成績單了......
在Netflix實境秀《黑白大廚》中,主廚所呈現的美食令人垂涎,而兩位評審白種元和安成宰的驚人食量更是令人佩服。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他們的評審經歷,以及在大量料理面前,他們是如何保持專業,嚐遍每一道菜色的。透過統計每場比賽中他們的食量,讀者將對這兩位評審的耐力和專業精神有更深刻的瞭解。
2015年上映的《辣手警探》創下1340萬觀影人次,成為韓國影史第8位票房作品。九年後,導演柳承完帶著續集《辣手警探2》回歸。與前作相比,續集在動作設計上向現實類型靠攏,討論了社會問題及道德辯證,增添了劇情的深度。演員黃晸玟和丁海寅的出色表現讓人期待,但故事情節的重複性可能讓部分觀眾感到疲憊。
※本文有《機動戰士鋼彈 復仇的安魂曲》的全集劇透。※本文不推薦吉翁主義者或吉翁派閱讀。
哥吉拉系列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傳奇怪獸,說牠是地球的守護者,同時也是人類的破壞者,在各種不同系列電影和動畫中有著不一樣的外貌,但在哥吉拉眾多電影和戲劇中,唯獨這部動畫讓我第一次感受到離哥吉拉是如此的近。
此部以鋼彈宇宙的一年戰爭為故事背景,聚焦在地球戰區的歐洲戰線,並以「吉翁軍」為故事主角推進故事,一年戰爭的11個月經過之後,吉翁軍再一次行動中意外中路了聯邦軍的埋伏,好在押後的主角開著薩克前來營救,但沒想到收復營區後又被聯邦反殺,一隻「白色惡魔」打的吉翁節節敗退,最後不得不退出地球戰場返回宇宙。
串流影音巨頭網飛 Netflix,正式於 10/17 發表了今年 2024 第三季的財報,無論營收或者是獲利,都超過了華爾街的分析師預期共識。這個好成績,也讓網飛的股價,在盤後大幅上漲了 5%。這並不讓人意外,因為網飛在本季財報前,已經連續四季都交出成長加速的成績單了......
在Netflix實境秀《黑白大廚》中,主廚所呈現的美食令人垂涎,而兩位評審白種元和安成宰的驚人食量更是令人佩服。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他們的評審經歷,以及在大量料理面前,他們是如何保持專業,嚐遍每一道菜色的。透過統計每場比賽中他們的食量,讀者將對這兩位評審的耐力和專業精神有更深刻的瞭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醫學系和牙醫系,在近十幾年來都是三類組的頂尖科系,成績好的三類組學生,無不想成為披上白袍的醫師。甚至有學生為了成為醫師,不惜在重考班奮鬥,為了就是爭取進入這個窄門。 那麼,為什麼近幾年越來越多學生在問:我該選醫學系,還是牙醫系?我們先從醫學系和牙醫系的特色說起。
1.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 其實,每天每個半小時怎麼使用,就已經做出選擇了。PhD的1825天,你完成的事情和掌握的技能,畢業時就已經決定了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2. 忽略「選擇」與「適合」的差異: -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要去業界還是學界,但事實上,是業界
Thumbnail
所以其實過就好的終極問答是長這樣:那麼要換成什麼東西,你願意積極生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留學的決策過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值得思考。當面對留學這個問題時,應先問自己為何要留學、財務狀況、以及未來的目標等問題,而非簡單回答「要」或「不要」。作者希望讀者能夠對自己的抉擇進行深入的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為莘莘學子及父母所製作的,以心理學研究及觀點寫成,請參考!對生涯規劃的思考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 你的這個問題,是許多台灣年輕人在求學路上的一個重要選擇。這是一道彷彿站在十字路口的選擇題,無論你往哪個方向走,都會遇到不同的風景和挑戰。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看看如何找到最適合你的答案。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許多大四學生或剛畢業的青年朋友,可能心中都會有一個焦慮問題,就是應先就業或先考研究所?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醫學系和牙醫系,在近十幾年來都是三類組的頂尖科系,成績好的三類組學生,無不想成為披上白袍的醫師。甚至有學生為了成為醫師,不惜在重考班奮鬥,為了就是爭取進入這個窄門。 那麼,為什麼近幾年越來越多學生在問:我該選醫學系,還是牙醫系?我們先從醫學系和牙醫系的特色說起。
1.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 其實,每天每個半小時怎麼使用,就已經做出選擇了。PhD的1825天,你完成的事情和掌握的技能,畢業時就已經決定了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2. 忽略「選擇」與「適合」的差異: -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要去業界還是學界,但事實上,是業界
Thumbnail
所以其實過就好的終極問答是長這樣:那麼要換成什麼東西,你願意積極生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留學的決策過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值得思考。當面對留學這個問題時,應先問自己為何要留學、財務狀況、以及未來的目標等問題,而非簡單回答「要」或「不要」。作者希望讀者能夠對自己的抉擇進行深入的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為莘莘學子及父母所製作的,以心理學研究及觀點寫成,請參考!對生涯規劃的思考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 你的這個問題,是許多台灣年輕人在求學路上的一個重要選擇。這是一道彷彿站在十字路口的選擇題,無論你往哪個方向走,都會遇到不同的風景和挑戰。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看看如何找到最適合你的答案。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許多大四學生或剛畢業的青年朋友,可能心中都會有一個焦慮問題,就是應先就業或先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