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感到生活失控,卻不知從何改變?
我們的生活就像一場永不停歇的馬拉松,忙碌於工作、家庭與社交,卻很少停下來問自己:「今天的我,過得如何?」
當焦躁不安時,我們總會問自己:- 為什麼無法好好溝通?
- 為什麼早起這麼難?
- 為什麼總是沉迷遊戲?
日記,就是打破這個循環的最佳工具。
透過每天紀錄,我們能清楚察覺自己的狀態,理解倦怠與焦慮的來源,甚至找出影響睡眠與情緒的關鍵,進而調整自己,讓生活逐漸變好。
我為什麼開始寫日記?
我開始寫日記,是因為參加了朱騏的復盤課程。他在課程中提到,若想有效回顧與規劃未來,必須有紀錄作為基礎。否則,年末回顧時,往往只能依靠零碎的記憶,既痛苦又耗時。
透過每日紀錄與每週復盤,我能在年底時快速掌握一整年的脈絡,使規劃未來變得更加高效。
日記如何改變我的生活?
有一天,我妹妹與母親發生爭執,我本能地試圖調解,結果卻適得其反。妹妹變得更加憤怒,母親的情緒也沒有緩和。我當時的反應是冷靜分析情況,希望透過理性讓雙方和解,但後來才意識到,她們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理解與共鳴。
這讓我反思,自己是否一直以這種方式與人相處?甚至,對待自己也是如此?
當我們不去審視內在世界,情緒與習慣便會進入自動駕駛模式,無意識地影響我們的行為。而日記,正是打破這種無意識狀態的關鍵。
透過記錄這次衝突,我發現自己習慣於「自掃門前雪」,認為每個人應該自行處理問題,而忽略了關心他人的需求。這種察覺讓我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讓人際溝通變得更順暢。
如何透過日記問心?3個實用方法
1. 間歇式日記:隨時記錄,隨時覺察
這是一種簡單而結構化的紀錄方式,能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觀察自己的狀態。
具體做法:
在每個工作或活動的間隔,花 5–10 分鐘記錄剛才發生的事情。只記錄 3 類資訊:
- 剛才做了什麼?
- 下一步要做什麼?
- 在這個過程中,想到了什麼?
記錄格式:
- 時間戳記(timestamp)+ 事件內容
- 補充:能量變化(+ / -)、剩餘能量(1~5)、專注力(高 / 中 / 低)
例子:
- 時間戳記:10:30–11:00
- 事件內容:與團隊討論新專案進度
- 能量變化:-(-消耗能量/+補充能量)
- 剩餘能量:3(做完這個任務你還剩多少能量, 也就是你可以紀錄消耗了多少能量)
- 專注力:中
這樣的紀錄能幫助你發現,長時間的會議可能讓你精力下降,未來可以嘗試縮短會議時間,或在會後安排休息。

我的間歇式日記截圖
2. AAR 事後回顧法:每天進步一點點
每天或每週結束後,我會用 AAR 來整理思緒:
- 今天完成了什麼事情?(回顧日記紀錄的活動)
- 選一件讓我有感觸、有啟發的事情
- 我從過程中學到了什麼?
例子:
- 我完成了什麼?順利完成簡報,並獲得同事正面回饋。
- 什麼讓我印象深刻?簡報開頭的互動讓氣氛變得輕鬆。
- 我學到了什麼?互動式的開場能有效降低緊張感,未來可以多用這招。

我的AAR截圖
3. 透過日記建立成長習慣
日記不只是察覺當下的狀態,更是調整行為的利器。
例子:
我一直想培養每天閱讀的習慣,但總是無法持續。透過日記,我記錄到自己每天早上習慣滑手機看新聞,這讓我思考:「其實新聞與閱讀書籍,都是吸收資訊的行為,為什麼不把新聞時間轉換為閱讀呢?」
於是,我將每天 10 分鐘的新聞時間,改為閱讀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這種方法讓我成功養成閱讀習慣,而且沒有增加額外的壓力。
如何有效建立新習慣?
- ✅ 將新習慣「寄生」在既有的習慣上(例如,用看新聞的時間改為閱讀)
- ✅ 保持行為模式的一致性,讓改變更順暢(例如,都是吸收資訊的習慣)
- ✅ 順應自己的節奏,而非強迫執行
日記問心的最大價值:理解自己,溫柔改變
我們常以為改變需要「逼迫」,但真正的改變來自於理解。
就像貓咪需要順著毛撫摸,逆著毛會讓牠不舒服甚至咬人。我們若強迫自己改變,內心的抗拒機制就會啟動,使改變變得更加困難。
日記的價值,在於提供了一種溫和的方式,幫助我們觀察、理解,並逐步調整行為。這樣的過程不會帶來壓力,而是讓成長變得自然。
現在就開始吧!
如果你也希望更了解自己、改變自己,不妨從今天開始,嘗試寫下你的第一篇問心日記。
你會發現,生活正一點一點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