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定學習與研究目標,提升碩博士生的進度掌控力】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制定清晰的學習方向和具體的應用目標,能讓研究之路更為高效。透過系統性的方法設置短期目標、視覺化進度並有效分類學習項目,不僅能增強專注力,還有助於掌握整體進展。

raw-image


▋Task 1.1:設定三日內達成的學習目標


設定三日內可以完成的學習目標,是推動進度的有效策略。每日選擇三個學習方向,並為每個方向制定「3天內完成」的具體標準。例如,如果目標是「熟練文獻分析」,可以設置三天內完成五篇文獻的閱讀與摘要,並記錄要點。這樣的短期目標,讓學習步驟更具體可行,也能避免因任務龐大而裹足不前。


在設置目標時,務必標明截止日期,並依照緊急度排列各個任務的優先順序。當具體的計畫和緊急度清晰展現在眼前,學習就更容易集中精力完成。


▋Task 1.2:視覺化學習與研究計畫


視覺化學習進度能增強目標感,並幫助每日反思進展。設立一個「研究應用板」,可以是桌上的白板、行事曆,或利用電子工具,如 Notion 或 Trello。將所有學習目標和應用計畫放在醒目位置,每天確認進度。將每個階段的步驟細分、記錄在板上,並用顏色區分每個任務的完成度,以視覺化方式強化執行意識。


每日檢查學習進度,記錄完成的步驟,並適時調整未完成的計畫。這樣的做法確保學習計畫彈性和可操作性,讓你能隨時調整,保持進度。


▋Task 1.3:將學習目標分類,合理分配資源


為了讓學習更符合研究需求,可以將學習目標依照用途分類。例如,可將目標分成三類:「需立即應用」、「需加深理解」和「探索性學習」。這樣能更合理分配時間與精力,減少無效的重複學習。具體來說,「需立即應用」的內容可以分配在高效時段,確保能夠在研究或論文撰寫中實踐;「需加深理解」的項目可以安排在低壓時間,慢慢吸收;「探索性學習」則是開拓思路,不急於當下應用,但有助於未來研究發展。


每週檢查各類目標的進度,確保學習時間能按需分配。如此不僅提升學習效率,也能增強學習成果的深度與廣度。當所有任務循序完成,你會發現,這些細微的進步正逐步累積出豐碩的研究成果。


透過這些具體的 Tasks,碩博士生們可以更系統性地推進學習與研究,讓每一項學習任務都為最終目標鋪路。

404會員
1.4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學會使用便利貼,能培養日本人在職場上缺乏的重要敏銳度,也就是“雛形設計”的能力。」 「很多人不自覺地認為用掉很多便利貼很浪費,因而產生抗拒,從而錯過早期快速失敗的機會。」 「用便利貼這種低成本的方式,將點子具體化後的產物稱為“雛形”。」 「“雛形”勢將失敗風險講到最低,且讓我
博士研究之路充滿挑戰,而成為一名優秀的博士生不僅需要學術熱忱,更需要在思維深度和技術實力之間取得平衡。本文將界定適合博士研究的理想特質,並提供自我評估和提升建議,幫助你在學術生涯中實現更大的成就。 ▋成為優秀博士生的核心特質 一位理想的博士生,不僅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要能夠將這些創
在博士研究中,學生的學術特質往往會影響他們的研究發展和成就。不同特質的學生在學術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也各不相同。本文聚焦兩類碩博士生的特質:「有想法但技術底氣不足」與「技術底氣充足但欠缺想法」,幫助你認識自己在研究中的優勢和挑戰,以便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學術表現。 ▋「有想法但技術底氣不足」的學生特質
碩博士生在學術領域往往表現出色,但在社會和人際互動中,卻可能因壓力或自我要求而壓抑真實的情緒。要做到在互動中自信表達自我,並建立情感連結,需要一些練習與探索。本篇將帶你從表達自我、培養共情到發掘生活意義,逐步提升情緒表達的能力,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感。 ▋在社會與人際關係中表達真實的自
在碩博士階段,面對來自學業和社會的多重壓力,你可能經常忽略自己內心的需求,反而被外界的期待所牽動。這篇文章將帶你一步步釐清自身需求,學習做出更符合自己內心的選擇,讓每個決定都源於真實的自我,從而減少情緒內耗,找到內心平衡。 ▋探索個人喜好與真實需求 第一步是認識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只有
在碩博士階段,面對來自家庭、導師、同儕乃至社會的重重期待,情緒壓力往往如影隨形。如何辨識這些壓力源,並找到有效的情緒管理方式,是提升心智韌性的關鍵。本篇文章將從辨識外在壓力、探索對抗的可能性到實踐並反思的過程,幫助碩博士生找到自我平衡的方法。 ▋辨識外在期待與壓力來源 碩博士生往
「學會使用便利貼,能培養日本人在職場上缺乏的重要敏銳度,也就是“雛形設計”的能力。」 「很多人不自覺地認為用掉很多便利貼很浪費,因而產生抗拒,從而錯過早期快速失敗的機會。」 「用便利貼這種低成本的方式,將點子具體化後的產物稱為“雛形”。」 「“雛形”勢將失敗風險講到最低,且讓我
博士研究之路充滿挑戰,而成為一名優秀的博士生不僅需要學術熱忱,更需要在思維深度和技術實力之間取得平衡。本文將界定適合博士研究的理想特質,並提供自我評估和提升建議,幫助你在學術生涯中實現更大的成就。 ▋成為優秀博士生的核心特質 一位理想的博士生,不僅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要能夠將這些創
在博士研究中,學生的學術特質往往會影響他們的研究發展和成就。不同特質的學生在學術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也各不相同。本文聚焦兩類碩博士生的特質:「有想法但技術底氣不足」與「技術底氣充足但欠缺想法」,幫助你認識自己在研究中的優勢和挑戰,以便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學術表現。 ▋「有想法但技術底氣不足」的學生特質
碩博士生在學術領域往往表現出色,但在社會和人際互動中,卻可能因壓力或自我要求而壓抑真實的情緒。要做到在互動中自信表達自我,並建立情感連結,需要一些練習與探索。本篇將帶你從表達自我、培養共情到發掘生活意義,逐步提升情緒表達的能力,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感。 ▋在社會與人際關係中表達真實的自
在碩博士階段,面對來自學業和社會的多重壓力,你可能經常忽略自己內心的需求,反而被外界的期待所牽動。這篇文章將帶你一步步釐清自身需求,學習做出更符合自己內心的選擇,讓每個決定都源於真實的自我,從而減少情緒內耗,找到內心平衡。 ▋探索個人喜好與真實需求 第一步是認識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只有
在碩博士階段,面對來自家庭、導師、同儕乃至社會的重重期待,情緒壓力往往如影隨形。如何辨識這些壓力源,並找到有效的情緒管理方式,是提升心智韌性的關鍵。本篇文章將從辨識外在壓力、探索對抗的可能性到實踐並反思的過程,幫助碩博士生找到自我平衡的方法。 ▋辨識外在期待與壓力來源 碩博士生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1. 全面理解研究工作的不同階段: - 研究工作通常可以分為八個主要階段:A. 問題提起(思考等級),B. 探檢(經驗等級),C. 觀察(經驗等級),D. 發想(思考等級),E. 採取假說,推論(思考等級),F. 實驗計畫(經驗等級),G. 觀察(經驗等級),H. 檢證(思考等級)。每個階段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深深有感領域內的學海無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專業工作者永遠都能夠強化自身領域能力變得更優秀,在退休或死亡之前達到屬於自己的頂峰,在大部分的領域皆是如此,鑽得越深就越能體會自己的不足,這點就跟我有稍微在練習的畫畫一樣😄
1. 設立過於模糊的目標: - 許多大學生在設定目標時,並沒有清晰具體的認識,這會導致後續行動缺乏方向。例如,一些學生可能只知道自己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但並不明確自己想要達到的具體成果,結果在研究過程中迷失方向。 2. 制定過於僵化的計畫: - 制定計畫是重要的,但計畫過於詳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1. 全面理解研究工作的不同階段: - 研究工作通常可以分為八個主要階段:A. 問題提起(思考等級),B. 探檢(經驗等級),C. 觀察(經驗等級),D. 發想(思考等級),E. 採取假說,推論(思考等級),F. 實驗計畫(經驗等級),G. 觀察(經驗等級),H. 檢證(思考等級)。每個階段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深深有感領域內的學海無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專業工作者永遠都能夠強化自身領域能力變得更優秀,在退休或死亡之前達到屬於自己的頂峰,在大部分的領域皆是如此,鑽得越深就越能體會自己的不足,這點就跟我有稍微在練習的畫畫一樣😄
1. 設立過於模糊的目標: - 許多大學生在設定目標時,並沒有清晰具體的認識,這會導致後續行動缺乏方向。例如,一些學生可能只知道自己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但並不明確自己想要達到的具體成果,結果在研究過程中迷失方向。 2. 制定過於僵化的計畫: - 制定計畫是重要的,但計畫過於詳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