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菸讓口腔細菌偷偷搬家到腸子:吸菸與腸道菌的微妙關係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在醫學上,我們早就知道吸菸對不同的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有截然不同的影響:在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身上,吸菸竟然常常有「保護作用」,反而是戒菸後病情惡化;而在克隆氏症(CD)患者中,吸菸卻是加重病情的危險因子。


這種「同一個環境因子、不同疾病卻相反效果」的情況,長久以來是個未解之謎。為什麼一樣是發炎性腸道疾病,吸煙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呢?


日本的研究團隊(Miyauchi et al., 2025)對這個現象感到好奇,想釐清其中的機制。他們採集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患者與健康人的唾液(口腔菌群)、糞便(腸道菌群與代謝物)、結腸黏膜沖洗液(黏膜附著菌),並進一步用無菌小鼠與化學誘導腸炎模型來驗證。


結果,他們在潰瘍性結腸炎吸菸者的糞便中發現短鏈脂肪酸(SCFAs,如乙酸、丁酸)與芳香族化合物(如對苯二酚 hydroquinone)濃度升高。


短鏈脂肪酸已知能保護腸道屏障、具有抗發炎作用;而芳香族化合物是來自香菸,也會影響菌群生態。


這個發現意味著,吸菸不只是在肺部製造毒素,也在腸道裡改變了「化學環境」。


研究團隊進一步檢查結腸黏膜的菌群,結果發現吸菸者的結腸黏膜裡,居然多了許多「口腔細菌」,例如草綠鏈球菌(Streptococcus mitis)。這就像是不該出現在社區裡的陌生房客,偷偷搬進了腸道。


這些口腔細菌為什麼能在腸子裡安家呢?

答案似乎跟對苯二酚有關。它會抑制一些腸道本來的共生菌,卻幫口腔細菌清出一塊「空地」,讓它們更容易落腳。


草綠鏈球菌跑到腸子裡,會不會發生什麼壞事?研究團隊用小鼠實驗測試草綠鏈球菌的作用。結果發現:


在模擬潰瘍性結腸炎(Th2 免疫為主)的模型裡,草綠鏈球菌會誘導Th1 反應,反而能抑制原本過強的 Th2 發炎,讓病情減輕。

但是,在模擬克隆氏症(Th1 免疫為主)的模型中,草綠鏈球菌進一步推高 Th1 反應,使炎症更加嚴重。


這個發現,解釋了為什麼同樣是吸菸,在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患者身上,會出現相反的臨床效果。


這個發現告訴我們:

戒菸後潰瘍性結腸炎惡化的原因,可能不是「少了尼古丁」,而是腸道菌與代謝物環境突然改變。


對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總不能跟他說不可以戒煙吧?因此,研究團隊認為或許可以透過補充短鏈脂肪酸或調控微生物群,也許能模擬吸菸的保護效果,幫助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戒菸後避免復發。


「香菸讓口腔細菌偷偷搬家到腸子」這個故事,點出了人類攝入的代謝物如何影響微生物定殖與免疫反應,從而影響疾病表現的完整路徑。


它不只幫我們理解一個臨床上的矛盾現象,也提供了未來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新切入點。


參考文獻:

Miyauchi, E., Taida, T., Uchiyama, K., Nakanishi, Y., Kato, T., Koido, S., Sasaki, N., Ohkusa, T., Sato, N., & Ohno, H. (2025). Smoking affects gut immune system of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by modulating metabolomic profiles and mucosal microbiota. Gut.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136/gutjnl-2025-33492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91會員
994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9/21
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在昨天(9/19)頒獎了,很可惜不像去年有植物類的獎項,不過有一個獎也算根植物扯上關係,就是媽媽吃大蒜,寶寶會喝到「蒜味乳汁」...結果寶寶更愛喝!
Thumbnail
2025/09/21
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在昨天(9/19)頒獎了,很可惜不像去年有植物類的獎項,不過有一個獎也算根植物扯上關係,就是媽媽吃大蒜,寶寶會喝到「蒜味乳汁」...結果寶寶更愛喝!
Thumbnail
2025/09/20
在適當的時機發芽,對植物來說是關乎生死的重要課題;但是,正在發育的種子有媽媽保護,無法準確得知外界的氣候是否適合。也就是說,種子需要媽媽提供環境資訊,讓它知道現在是不是發芽的好時機。 植物如何做到這件事呢?最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基因:LHP1!
Thumbnail
2025/09/20
在適當的時機發芽,對植物來說是關乎生死的重要課題;但是,正在發育的種子有媽媽保護,無法準確得知外界的氣候是否適合。也就是說,種子需要媽媽提供環境資訊,讓它知道現在是不是發芽的好時機。 植物如何做到這件事呢?最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基因:LHP1!
Thumbnail
2025/09/19
臺灣人常開玩笑說,很多媽媽都希望自己能像章魚一樣有八隻手。想想看:一邊煮飯、一邊接電話、另一邊還要哄小孩、順便把桌上的東西收起來——如果真的多長幾隻手,好像就能解決「手不夠用」的困境。 不過,章魚的八隻手可不只是數量多,牠們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分工與靈活性。
Thumbnail
2025/09/19
臺灣人常開玩笑說,很多媽媽都希望自己能像章魚一樣有八隻手。想想看:一邊煮飯、一邊接電話、另一邊還要哄小孩、順便把桌上的東西收起來——如果真的多長幾隻手,好像就能解決「手不夠用」的困境。 不過,章魚的八隻手可不只是數量多,牠們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分工與靈活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吃檳榔是口腔癌元凶之一,而且不利於水土保持, 危害自然環境
Thumbnail
吃檳榔是口腔癌元凶之一,而且不利於水土保持, 危害自然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凱琍,芳聊系列,主要是想讓大家了解如何有用芳療在自己跟周遭的人身上~ 今天來聊聊「排毒關鍵的3件事情」! 我們身體所累積的各種毒素,可能是透過: 1.環境:空氣、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屬、化學品和其他有害物質,可以透過呼吸、飲用水或食物鏈進入人體。 2.飲食:處理過的食物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凱琍,芳聊系列,主要是想讓大家了解如何有用芳療在自己跟周遭的人身上~ 今天來聊聊「排毒關鍵的3件事情」! 我們身體所累積的各種毒素,可能是透過: 1.環境:空氣、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屬、化學品和其他有害物質,可以透過呼吸、飲用水或食物鏈進入人體。 2.飲食:處理過的食物和
Thumbnail
毒品對個人健康和社會穩定都帶來嚴重影響,包括身體健康、精神健康、社會關係、經濟損失和法律後果等多方面。
Thumbnail
毒品對個人健康和社會穩定都帶來嚴重影響,包括身體健康、精神健康、社會關係、經濟損失和法律後果等多方面。
Thumbnail
自從在20世紀中期發現吸煙與肺癌的關連後,吸煙已經從一種時尚行為、轉大人的宣示,轉向一種不負責任與戕害自己健康的行為。尤其是「二手煙」、「三手煙」(殘留在家具、衣物上的香菸產物)的危害被發現後,吸煙更是被「另眼看待」的行為。 最近有一個台灣的研究發現,就算有藥物幫助,還是有六成的人戒不了煙喔!
Thumbnail
自從在20世紀中期發現吸煙與肺癌的關連後,吸煙已經從一種時尚行為、轉大人的宣示,轉向一種不負責任與戕害自己健康的行為。尤其是「二手煙」、「三手煙」(殘留在家具、衣物上的香菸產物)的危害被發現後,吸煙更是被「另眼看待」的行為。 最近有一個台灣的研究發現,就算有藥物幫助,還是有六成的人戒不了煙喔!
Thumbnail
藥物導致口乾: 1. 括抗組織胺藥物 2. 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 3. 利尿劑 4. 憂鬱症藥物
Thumbnail
藥物導致口乾: 1. 括抗組織胺藥物 2. 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 3. 利尿劑 4. 憂鬱症藥物
Thumbnail
中醫如何幫助戒菸: 中醫認為菸草屬性「溫燥」,長期吸菸易耗傷津液,出現口乾舌燥、咳嗽痰多等症狀,讓人處在虛性亢進的感覺,因此治療以針灸穴位和中藥為主,幫助有菸癮的人清熱化痰、寧心安神、宣降肺氣,逐漸擺脫戒斷症候群。
Thumbnail
中醫如何幫助戒菸: 中醫認為菸草屬性「溫燥」,長期吸菸易耗傷津液,出現口乾舌燥、咳嗽痰多等症狀,讓人處在虛性亢進的感覺,因此治療以針灸穴位和中藥為主,幫助有菸癮的人清熱化痰、寧心安神、宣降肺氣,逐漸擺脫戒斷症候群。
Thumbnail
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過敏的小知識。希望透過這次的交流,能夠增進大家對過敏的了解,並學到在日常生活中更好應對相關狀況的方法。
Thumbnail
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過敏的小知識。希望透過這次的交流,能夠增進大家對過敏的了解,並學到在日常生活中更好應對相關狀況的方法。
Thumbnail
法國研究人員發現: 1. 抽煙,不僅會在短期內影響免疫功能下降,還會對身體防禦機制產生負面印記(memory),使得你的身體長期免疫功能下降。 2. 身體即使戒煙15年之後,才能把這些免疫細胞的印記,才能消除!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
Thumbnail
法國研究人員發現: 1. 抽煙,不僅會在短期內影響免疫功能下降,還會對身體防禦機制產生負面印記(memory),使得你的身體長期免疫功能下降。 2. 身體即使戒煙15年之後,才能把這些免疫細胞的印記,才能消除!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