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朋友因為擔心退休後錢不夠花該怎麼辦,所以會向我請教該如何投資,當我跟他們分享完投資常識後,接著會聽到回答是:「好的,等以後有錢再來想辦法投資」。
然而每次聽到這樣的回答,剛開始我還有點困惑,不就是因為擔心未來才尋求方法解決嗎?怎麼會得到可執行的方法時,又不想行動了。隨著遇到的次數愈來愈多,我也漸漸習慣了。
回想之前閱讀過的書籍,發現有些人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是正常的。因為人類在狩獵時期,眼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確保能吃飽並活下來。直到有了耕種技術後,才有儲糧的觀念。經過幾千年的演化,雖然大部分的人類已有儲蓄的觀念,但人類的基因有時還是存在只顧當下的意識。
「與成功有約」這本書就提過,我們對於時間的管理分為這4大類,分別為「緊急且重要」、「不緊急但很重要」、「雖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也不重要」。
通常生活花費都會被歸類在「緊急且重要」的事,退休則是歸類在「不緊急但很重要」。於是,若長期只將注意力放在緊急且重要的事情上,那麼退休這件事就很容易一再被推遲。現實中,就有爸爸的朋友因為忽略提早規劃退休的重要,導致60幾歲時,還在打零工以賺取生活費。
好的,那什麼時候才會有錢可以規劃?
記得在當兵時,那時一個月只能領到5千多元的薪資,吃跟住都在軍中解決。所以平日除了生活用品的花費外,幾乎沒有什麼額外支出。放假時,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裡幫忙務農,偶爾才與朋友外出聚餐,所以幾乎每個月都還能存下幾千元。當時很多同袍因為錢不夠花,甚至還需要跟家裡拿生活費。
所以一樣的收入,為何我可以存下錢而其他人不行,主要差異就在於對於金錢的認知。因為我認為這些錢存下來在未來可以創造更大價值,所以寧願存下來,也不願現在將它花完。
投資最重要的三元素:資金、時間、報酬率。
只要將「資金」,長「時間」投資在穩定「報酬」的公司,未來會有強大的複利效果產生。其中資金及報酬都是各憑本事,只要主業收入夠高,又能找到報酬很高的投資標的,就能賺到比其他人更多的財富,可將這2個元素視為「可變因素」。
而時間短期來說可稱為「不可變因素」,因為不論窮人或富人,每個人都很公平,每天就只有24小時,所以再怎麼努力,也就是只有那24小時。
但是呢?
若將時間拉長來看,可以將它視作為「可變因素」。怎麼說?
因為只要愈早開始投資,相較於比較晚才開始投資的人,更能獲得更大的複利效果。
假設:
每個月能存下1千元,投入每年5%報酬標的,經過10年複利,就可以將資產累積到15萬6千元。
每個月能存下3000元,投入每年5%報酬的標的,經過10年的複利,就可以將資產累積到46萬7千
每個月能存下5000元,投入每年5%報酬的標的,經過10年的複利,就可以將資產累積到77萬9千元。
以此類推…
所以若是領著一般工資的上班族,並不代表就無法翻身,你只要做對2件事:
1. 儘早每月固定存下幾千元,甚至愈多愈好
2. 儘早開始學習投資
只要愈早執行,你得到的績效一定會比很晚才開始行動的人好。
因為,在資產累積的過程中,除了本金及報酬外,最常被忽略且更重要的就是「時間」。大部分的人總認為時間是很充足的,因此有錢再來投資就好。但你不知道的是,愈晚一天開始,就足足比別人少一天的複利效果。
所以朋友們,別再等有錢才要開始投資;是要開始投資才會變有錢。
至於要投資什麼,穩定成長的ETF就行了…
你也可以在這些地方看到懸緝: